因思考而痛苦,因痛苦而美丽(评论)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ver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一个叫田凌云的90后写作者,引起我的注意。她是我的同乡,写作时间很短,但已经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才情和禀赋。她显然属于那种早慧型的写作者,她的悟性来自天赋,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是后天习得,她的创作潜力和文学前景毋庸置疑。
  当然,还会有苛刻的条件等着她:只有经过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磨砺,方能使自己的语言之花和词语的黄金,获准通过时间锋利的刀口。
  田凌云此前的作品我读过很多,其中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那种痛感体验的表达。诸如,“风扇又转动起来,我把自己的肉身放进去/它瞬间就成了搅拌机”。这让我困惑,同时也感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命个体,在生存感受和诗歌表现之间的差异性。这种相异的特质不容忽视,而且珍贵,它保证了诗歌写作能够延续下去的动能和活力。
  这组《荒芜之美》是田凌云的新近创作,14首诗,其中12首的完成仅用了两天时间,从中也可一窥她的创作力。与以前作品不大相同的是,這组诗从言说方式、诗句的排列组合以及主题的深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新的面貌。当然,这种改变,出现在她这样的年纪,同时也是写作急遽提升的阶段,自是理所当然的。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哲学认知,当然还会有其他人从相反的路径出发,得出“我思故我不在”的结论。这些,都可以暂且放下,只需提取其中“我思”的部分,用于诗歌的认知和表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田凌云这组诗以“思考即背叛”来命名。开篇《何为意义》这首,显然就侧重于对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拷问和思索,“生命的一无是处是支撑我们的意义/从而具有一无是处的伟大”,“无人见过上帝,所以它才成为上帝”。这其中,有一种诗性的辩证,悖谬的真实。
  《思考即背叛》这首,融认知性和巧妙的诗性表达为一体。整首诗可以简化为这样的句式:如果……那么……一种假设性的陈述,背后是肯定性意指。同时,因标题“思考”的加入,使得这首诗的结论(那么所有的生命会不会是/和谐加永恒的总和?)发生意义的翻转,也就是“背叛”,即:所有的生命是无序和短暂的统一。自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田凌云的写作从早先纷繁的长句和意象的堆砌,转变为眼下注重意象和诗意的提炼,以及表达上的精巧、机智,这显然是诗艺上的跃升。
  同样的,在《荒芜之美》中,诗人如此道说:“我是卑微的智者,像破洞的芦苇/构成的身体。但现在,/我越来越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荒芜之美/我真正的光芒,我怎么甩也甩不掉的爱人。”一种委婉的语气——“我越来越不愿意承认”,其中蕴含着转变,或者说转变的契机。“荒芜之美”又会是什么呢?《像我这样的女人》给出了答案:“比如荒凉/比如方圆几公里内皆是自己的倒影”。这显然是一种孤独的精神状态,但省悟和孤独总是结伴而行,没有孤独便不能走向“思之澄明”。因此,这荒芜,同时也意味精神的富足,并且诗人赋予了它美的属性。
  诗性的辩证思维,同时也出现在《结论》一诗中,“我的青春不够绚烂/所以我的诗歌才生机盎然”;还有《520》这首,“我的青春多幸运啊——/因为这众多之爱拥有了最浩瀚的虚空”。从相互对立的事物中,发现一种依存关系,并以主观意愿作为粘合剂,将其圆融无碍地呈现。这是思考力的体现,更反映出诗人对并不美好的事物所持有的豁达态度。
  痛感体验的表达,在这组诗中仍有延续,《后背的眼睛》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如此年轻/却已盛满了对世事的恐惧”,“皎洁的痛苦——我体内/精致的家具”。的确,是恐惧加重了心灵的负担,带来痛苦情绪,但这痛苦也有正面价值,深深的思悟正埋藏其中,它将见证并深化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履历。所以,诗人才这样体认并命名痛苦:它是皎洁的,一如体内精致的家具。
  《抵达日本之夜》和《在富士山》这两首,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游诗。其中有现实物象的触发或影子,但更多是内心世界的展示,一种自我的表达。“从天国扔下的救赎之绳”,“我爱,这触摸不到的一切/赠予的罪恶之身”,这些出色诗句所传达的,乃是诗人对于自我以及人性的辨析,其中不乏自省的真诚和勇气。组诗中的其他作品,也各有特点,像《我和姐姐》中的生活化表达,《穿过》《我爱着神话》《毫无意义的美妙》中简约、疏朗的形式和内容呈现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整体看来,这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自我的体认和思悟,进而拓延到我们以及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一个以我的在场为前提,以自我的视角逐步走向丰富和开阔的写作路径。而且,田凌云的诗绝少网络化、流行化的表达,哪怕局部的执拗和生涩,也是个性鲜明的。目前,她刻苦研习经典作品,消化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同时又竭力化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独有的言说。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田凌云的诗歌风景会更加繁茂和生动。
  回归写作和生命的关系,并借用田凌云的部分认知,我们就会推演出这样的结论:因思考而痛苦,因痛苦而皎洁,因皎洁而美丽!
  责任编辑|李 东
其他文献
生在小山村,总爱着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走出乡村几十年了,但每每看到葱茏茂盛的田野、丰收在望的蔬菜瓜果,或见到儿时的玩伴、坚守在乡下的亲戚朋友,心里总会涌动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也许,这就是渗透在骨子里难以割舍的乡村情结吧。  妻子与我同乡,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地域文化,也就塑造了相同的乡村情结。我们喜欢清新自然的乡村,深爱憨厚朴实的乡民,更加钟情绿色环保的粮食果疏。  老家就像流淌在我俩身体里的血,
期刊
操着怯怯的乡音,以陌生人的身份近身于你,眼神里的慌乱和羞涩,怎能遮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家乡人的无知和浅薄。  一  古朴、自然、素雅,甚至有些破败,写在你的门面。清一色的木板,清一色的石头,清一色的檐角翻飞。走过几百年的光阴,你将自己坐成静默和宁馨。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莫非你浸染过文学的芳香,懂得在岁月中安身立命。  
期刊
这回,老屋是真的倒了,就倒在秋风里。  “倒了也好,”父亲长长舒了一口氣后回头看了一眼母亲说,“免得你妈成天操心着要回去看。”  母亲赌气坐到一边,满脸凄然,仿佛突然间失去了一位亲人一般,半天都回不过神来。末了,终于还是抬起头来,小心地向两个弟弟打听老屋倒掉的情节。  “屋里的大衣柜你们抬出来没有?”  “没有。”  “那是我出嫁时你外婆送给我的陪嫁,还是土漆漆的面子呢。那堂屋柜上放的簸篮、筛子都
期刊
当我们被命运安排在一叶扁舟之上,那我们注定要经历狂风和巨浪。与其痛苦绝望,不如执桨前行。因为海总有尽头,而那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面对磨难与逆境,我们须不沉浸于过往,不惊惧于现在,不失望于未来。恰如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所言:“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造物主向我们投下的究竟是光芒抑或是阴影,取决于我们怎样面对太阳。  即刻以外,皆是故道  城市里的夜晚,霓虹灯总在闪耀,它们
期刊
月亮的尾巴刚收进山,太阳的头发就露了出来,鸡叫了三遍,天亮了,我又该去放羊了。我摸着黑穿上衣服,用手抹了抹窗户,只能看到一团漆黑。天已经亮了,但我的一双眼睛还没有亮,它们被眼屎迷糊,还沉醉在夜晚的幻觉中。  我揉揉眼睛,清理完眼屎,走出了窑院。  羊圈里的五只羊儿早已经睡醒,见我出来了,都朝着我“咩咩咩”地叫,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看。它们在向我传输一个信号——它们的肚子饿了,该去吃饭了。可我并没有那
期刊
“王常有在省城工作的大后人出了车祸。”这消息传到村里时,张家婆婆媳妇子闹仗的事、李家娃娃妈跟人跑了的事、赵家买新车的事等等都变得不值一提。一时间,啥说法都有。银环是在玉凤家串门子时听到的。平时,银环对这类事情也十分上心,总想打听更多的细节,总想在眾多的说法中辨析一条最可信的。可是,出事的是王常有家的大后人。银环感叹人世无常,又感觉有件什么事堵在心上,总觉得王常有的大后人带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什么事似
期刊
刚从球场运动了一会儿,身上仍没有一滴汗。十月,大部分城镇都冷清了,何况夜晚。尤其在苏州,空气湿漉漉的,不时刮来一阵阵冷风。回到宿舍,三张床铺,有一张空出,是我的:被单皱皱巴巴,枕头缱绻在被窝取暖,有点可怜。其余两人已经睡熟了。他们的老家恰巧都在南京,此刻同步斜卧在床上,上身穿着衬衫,下身套着厚袜,唯独双腿裸露,就像我的枕头,被遮得严严实实。  简单梳洗后,我蹑手蹑脚地爬上床,平卧着。四周静谧,但是
期刊
似是故人来  一早被一首《似是故人来》的歌感动,担心被同事看到,便手忙脚乱地找纸巾。好在戴着近视眼镜,不至于太尴尬。“同是过路,同造个梦”“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这样的歌词谁听了不动容呢!  有些音乐,在春天听了是很容易让人有生出翅膀出去飞翔的念头。虽然很美,很多时候却不敢多听。枯燥乏味的冬天之后,满是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我又何尝能躲得过。但谁不是被束缚着,一旦被唤醒,任心怎样飘浮,脚
期刊
井  它用深邃的眼眸望着你  你看不穿它  它却看得穿你  蓝天,白云都映得彻底  落下的石子未曾让它哭泣  天地万物起源于深黑的眼底  唯有它被自己遗弃  一绾青丝  不曾记得你的模样  只有三千青丝  扣住美的回想  风不忍轻扬  雨不落微裳  等不得及腰  却已染彷徨  忆完青丝在头  一绾银丝在手  绾起的不是心结  不似情忧  海的呼唤  一枚海螺被浪打上了岸  天真的孩子看见  让它离
期刊
一  秋日,在广州飞往北方的航班上,我遇见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她头套U形枕,在座位边瞅我,她说想靠舷窗眯一会,能否换个座。看她疲惫的表情,我不太情愿地挪了窝。  两小时后,她醒了。先是道谢,接着解释道,“昨天清晨就从堪培拉机场起飞了,飞了十四个小时,中途还转了场,语言又不通,好不容易赶上国内这班机,累得不行!”  我问她去那边干啥,她理了理有些蓬松的头发说,她与老伴都是下岗工人,儿子却很争气,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