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访印泥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北京琉璃厂一带曾有刻图章的小店,老师傅一般都会自己制印泥。后来,一些比较便宜和便捷的印泥面市后,许多人就不再亲自做印泥了。所以,想在北京看到即使是最粗糙的制印泥过程也是非常 不容易的。
  去上海看印泥,当然并不只是想了解一下制印泥的过程,更主要的还是想知道什么样的印泥才是好印泥,以及做出一款好印泥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提前约了上海的李耘萍老师,她与上海西泠印泥和鲁庵印泥都有传承关系。李耘萍与潜泉印泥创始人吴隐相差近80岁,吴隐去世20年后她才出生。他们在生命中没有交集,但因为印泥这个媒介,使他们一脉相承。
  吴隐与孙锦:从“钤记印泥”到“潜泉印泥”
  潜泉印泥的源头是吴隐和他夫人孙锦。
  吴隐(1867年至1922年)和孙锦是晚清海上金石界的名人,夫妇二人善书法、篆刻,精碑版,尤擅拓印谱。在钤印拓制《集古印存》的过程中,他们深感市场上的印泥存在诸多不足,如泥团不够细腻、印文不够厚实、立体感较差,有的非但不能有神地传达篆刻家的奇妙刀法,甚至连清晰准确也做不到。为了能高质量地完成这本集文彭、程邃、黄易、邓石如、陈豫钟、陈鸿寿、赵之谦、吴昌硕等明清大家96方印作的《集古印存》,夫妇二人同心协力,开始自己搜集材料,试制符合要求的自用印泥。
  在探索好印泥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孙锦有特殊贡献。她深知上好的原材料是好印泥的必备品,因此在选料和加工方法上尽量做到精益求精。
  油料是上乘印泥的关键。首先他们排除了动物油脂,因其存放时间长了必腐臭不堪。在植物油中,不干性的蓖麻油是他们考虑的首选,但蓖麻油的问题是粘度不够且堆砌感不强。它虽能使朱砂平铺于纸面,但毫无厚度可言。如何才能使印文凸出纸面,而有别于其他印泥,成为他们当时最大的课题。他们尝试从古法中寻找答案,找来一味又一味中药材,日晒、煎熬、熏烤,可所得油脂皆无法令人满意。也许是时间所限,吴隐最终还是放弃了蓖麻油加中草药的尝试,而改为半干性的菜籽油,所制印泥的厚度和粘度都超过了预期想像。吴隐夫妇又在艾绒、朱砂等材料上不断尝试,终于做出了比较满意的印泥。
  吴隐夫妇将做出来的第一款印泥命名为“钤记印泥”。因为当时他们制印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钤拓印谱,而不是为书画盖图章。在此之后,又发展出“天字”、“地字”、“元字”印泥等。据考证,“天”、“地”、“元”分别对应不同等级的朱砂原料,即“镜面朱砂”、“箭头朱砂”和“豆瓣朱砂”,用以明确告知朱砂的等级,以“天字”为最佳,“元字”为最廉价。1963年,李耘萍进上海西泠印社学艺时,还使用过印有“钤记”、“天字”、“地字”、“元字”等字样的旧印稿纸,与现今尚流传世间“潜泉印泥”的“箭镞”、“美丽”、“镜面”等品种并列而印。一系列印泥面世后,吴氏夫妇除自用于《集古印存》和其他各类手拓印谱外,也赠与金石篆刻好友使用。
  后来,吴隐创立了“中国印学社”,将自产印泥更名为“纯华印泥”,正式向社会各界推介销售。现在李耘萍那里仍存有当时以“中国印学社”名义印制的“纯华印泥”宣传手册和复印件。
  1904年,吴隐与叶为铭、丁辅之、王福庵在杭州西湖孤山的吴、丁私宅筹建“西泠印社”。 同年,在吴昌硕、丁辅之等人的奖掖与支持下,吴隐返回上海创立“上海西泠印社”。上海西泠印社正式对外营业后,吴隐即将所售印泥更名为“潜泉印泥”,并分甲、乙、丙、丁四种供西泠印社社员和书画篆刻爱好者使用。
  吴昌硕对吴氏印泥赞赏有佳,他早年曾托付孙锦为其制作一款有别于市场上其他颜色的印泥,以更适合其印风。孙锦选用特殊的辅料渗入朱砂,形成苍劲沉稳的独特颜色,名曰“美丽朱砂印泥”。吴昌硕很满意这款印泥,遂用该泥制成《缶庐印集》。而“美丽朱砂印泥”渐渐成为“潜泉印泥”的主要品种之一,且流传至今。
  吴振平与丁卓英:新品辈出
  1922年吴隐病逝,夫人孙锦也瘫痪在床,吴氏印泥面临着挑选继承人的问题。吴隐第三子锦生,自幼性格内向,聪明文静,后过继给丁辅之为继子。根据丁氏字辈排名,改名为“珑”字,字振平。吴振平遂得到丁、吴两家的真传。
  吴振平成年后娶杭州水陆寺巷丁氏卓英(原籍浙江宁波镇海丁家山岙横梩人)为妻。这位丁卓英就是李耘萍的姑外婆。夫妇两人很快就将“潜泉印泥”的原料配比、制作工艺悉数掌握。可是,要继承发展“潜泉印泥”,光熟悉配方和制作方法并不够,关键还要不断革新。
  在“潜泉印泥”的新一轮研制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重要作用。一位是丁卓英的堂兄,他不仅从资金上给予支持,还常常提供最好的印泥原料给“潜泉印泥”。另一位是丁卓英的娘家侄儿,他是当时声望显赫的“华源化工厂”老板,从技术和原材料上给予夫妇二人极大的帮助。
  在诸多有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1934年6月,吴振平、丁卓英夫妇开办了“上海西泠印社‘潜泉印泥’发行所”,至此“潜泉印泥”正式传入第二代。
  在第二代传人手中,“潜泉印泥”新品辈出,如“特制珍品朱砂印泥”、“精制上品朱磦印泥”、“箭镞朱砂印泥”、“美丽朱砂印泥”、“镜面朱砂印泥”以及价廉物美的“光明朱砂印泥”、“纯黑印泥”、“宝蓝印泥”等。
  1938年上海成为抗日战争的前线,许多企业被迫关门歇业,但上海西泠印社依旧苦苦支撑。由于业务大量减少,吴振平索性将社务管理全部交给妻子,自己将时间和精力转到古典音乐和民族乐器上。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丁卓英作为上海西泠印社的私方代理人,积极配合国家进行对私改造。由于此时上海西泠印社只剩下印泥制作业务,所以按照“行业划分,社区领导”的原则,由沈渭源、陈理珍夫妇经营的“大吉路国画颜料厂”和由顾竹斋老先生经营的“新中国印泥厂”也并入上海西泠印社。
  上海西泠印社逐渐销量上升了、生产扩大了、产品增多了,而随着沈渭源、陈理珍、顾竹斋先后退休,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愈发严重。于是,上级领导决定由文教公司接管上海西泠印社。文教公司又安排企业接受上海美术颜料厂的领导,并指派一位财务(应定富同志)和一位门市部销售、采购兼产品包装工人(杨建法同志)到上海西泠印社工作。吴振平和丁卓英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经营后,随着年岁的增加,两人需要物色接班人。1961年,在吴振平和丁卓英的主持下,吴、丁两家集聚一堂,商讨“潜泉印泥”的未来。丁卓英提议打破门户,将吴家祖传的“潜泉印泥”制作技艺献与国家,由国家出面招贤纳徒。这个爱国之举在当时还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寻找“潜泉印泥”第三代传人的过程中,时任上海市手工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的胡铁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1962年的一次手工业局恳谈会上,他力排众议,打破常规,让丁卓英自选满意的接班人。他强调,祖国的精湛技艺不能失传,“潜泉印泥”要像张小泉剪刀一样,质量精益求精,名声享誉海内外。他特地赶到上海工艺美术服务部,找到了时任服务部党支部书记的应海珠和经理裴慧珍,开门见山地提出希望服务部来接管上海西泠印社,并帮助丁卓英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自此之后,应、裴二人开始正式分管上海西泠印社。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她们同胡铁生一起帮助丁卓英解决了许许多多的企业难题。比如有一次,一位惯用上海西泠印泥的外宾到上海西泠印社门市部,质问现在的“潜泉印泥”商标中为何没有了篆体的“吴”字,并质疑商品的真伪。实际上是公私合营前出品的“潜泉印泥”中包含篆体“吴”字,公私合营后取消了。应海珠顶住压力,据实向胡铁生局长汇报。胡铁生立即答复,这是名牌商品的标志,应该改回去,如果有什么问题,他来承担责任。
  另外,在原料的选用上,也给了很多帮助。如有一段时间,收购来的艾叶出现较大质量问题,一旦使用将会严重影响印泥品质。应海珠极力支持丁卓英的意见,协助其派专人前去当地把关控制好艾叶的质量。印泥的另一个原材料油脂也有问题需要解决。按照祖传的制作工艺,油脂必须露天日夜曝晒几年,同时还得防止水分、灰尘入油。之前,油脂一直是在杭州孤山山脚下的西泠印社里的草坪上晒的,数量有限且照看不易,这早就成了丁卓英的心病。应海珠又请示了胡铁生局长。胡局长当即拍板,把工艺美术公司的楼顶腾出来晒油,说如果不够用,局机关大楼的楼顶也可使用。在当时那种历史环境下,这样的决定是需要魄力和胆识的。
  李耘萍:学艺从学习盖章、修理印泥开始
  对于吴振平和丁卓英来讲,接班人是所有问题中最让他们惦记的,他们一直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接班人。直至有一次,丁卓英想起她娘家有个侄女,早年守寡,度日艰难,有女名叫李耘萍,现就读于市三女中高三,是班中的团支部书记。丁卓英曾同李耘萍有过接触,感觉她人聪明,是比较合适的人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1963年国庆后,刚刚高中毕业的李耘萍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上海西泠印社。自进社的那天起,作为外公外婆的吴振平和丁卓英就成为她的师傅。
  李耘萍的学艺生活是从学习盖章、修理印泥开始的。盖章是为了对印章、印泥和纸张有最基本的认识,而修理印泥则是为了让学习的人熟悉印泥的内涵。在学徒期中,她渐渐明白了两个道理:
  一是关于秘方。她觉得所谓的秘方,的确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不计其数的实践经验的结晶。但因受到时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必然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作为真正的传人,就要有自己的积累,要有质疑秘方、否定秘方的勇气。要把玄之又玄的秘方变成能够在理论上说得通透的科学配方,才能得以发展前行。
  二是关于学习的内容。学习并不只是学着做印泥,更重要的是将印泥的制作过程及其科学道理研究出来。
  从李耘萍老师家出来时,天色已晚,我的整个考察活动也结束了。能够为读者介绍老一辈艺人们为制作出高品质印泥的故事,我的内心还是非常快乐的。但同时我也略感一丝遗憾,因为不是每个考察到的地方都能毫无保留地让我得到想要的信息。不过我还是能坦然接受这种遗憾的。因为传统手工印泥的生存空间本来就很狭窄,对原料与工艺的要求又永无止境。既然我们无法为它的发展提供足够延伸的空间,那就从容地消化这种遗憾。
  链接
  制作印泥需要哪些原料
  去上海之前,我仔细研究了制印泥的文献,对制印泥的原料和工序进行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制作印泥的三大主料是油、朱、绒。
  印泥用油有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目前探索到的制印泥最好的油剂是蓖麻油。精炼后的蓖麻油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基本能达到无色透明,不妨碍朱砂的色泽;二是蓖麻油的粘稠度刚好合适,它能使油与其他原料充分混合,也不容易发生渗油现象;三是蓖麻油的凝固点在-18度左右,燃点在63度左右,不容易受外在气温的影响,冬天不容易变硬,夏天不容易变干;四是蓖麻油无腐蚀性,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制作印泥需要艾绒,是因为艾绒中有适合印泥的纤维。适合印泥的纤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还要有拉力,所以不是所有的纤维都可以拿来做印泥的。有些纤维太硬,像矿物纤维和动物纤维;有些纤维太粗,如蚕丝纤维等。当然,不讲究的人也会用木棉、灯芯、竹茹、藕丝等来代替艾绒,但制作出来的则不可能是好印泥。
  天然朱砂有非常好的晶体结构,因而具有极好的金属光泽和折射率,这使得它的色泽特别沉着、漂亮。此外,朱砂本身有解毒和防腐功能,它能有效地保护油剂和艾绒不变质。
  除此之外,制印泥还可能会用到一些辅料,如蜡、雄黄或雌黄等。说是辅料,其实有时还真是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后,才有可能不用这些辅料,一是必须用上等好材料,二是必须是纯天然、纯手工制作。但这两个条件往往很难达到,这时候辅料就派上用场了。
其他文献
时值寒冬,与友围炉而坐,啖食烤肉,自然再也惬意不过。如配有白雪红梅、脂粉香娃,那更是在演绎《红楼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神仙生活了。  想来史湘云和贾宝玉是如何算计那块鹿肉的呢,竟引得脾胃虚弱的黛玉也垂涎欲滴。那本文所鉴赏的这件清代黄花梨螭龙纹双层烤肉桌,定能给出一个极雅的答案。  此黄花梨螭龙纹双层烤肉桌,所用材料为珍贵的黄花梨,高矮形制与现在的方桌或餐桌差不多,但造型、工
期刊
西湖子畔,一场“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展览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内上演。这个冬天,在秋日和风尚未离去的杭州一角,珍贵而精致的文物会向您无声地述说一件件临安往事;在碧波荡漾的西湖之上,悠悠的波光将为您映出一帧帧南宋旧影……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去,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重建政权,史称“南宋”。  南宋定都临安,保有东南半壁江山,典章制度承袭北宋正统,重科举教育,兴
期刊
齐白石生于农村,当过木匠,对农村的民风民俗有着自己深刻的体验,因此不难理解其画中浓浓的民间生活气息。他的绘画中常常蕴含了民俗元素,比如画葫芦、佛手、石榴、白菜等,都与民俗有关。其平民化的艺术取向是其成功的诸多方面原因之一。  白石老人终其一生都在兴趣盎然地画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事物。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荷塘,抑或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都以一种平常人的开朗胸怀去抒写充满生机和健康向上的生
期刊
中国钱币,何以为最早,公认者为贝币,也称“货贝”。此事虽从史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二里头文化等遗址以及商周墓葬的众多出土贝中,无法得到直接而明确的答案,但《易经》卦象卜辞所描述的中国商贸之初景——古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市中之人“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却也间接说明了夏商之前的古中国已拥有贝币产生的市场基础。  而在《周礼·九贡》中,“
期刊
笔者多年来一直珍藏着一架德国早期铜制经纬仪(如图)。它历经百年的磨砺仍然活动自如、完好无损、旧物如新,其功能依旧分毫不差、精准如初。充分向人们展现了“德国技术”、“德国质量”和“德国精神”的特有魅力。  经纬仪,是光学和机械学完美结合的精密测量仪器。是利用光学对点器,使仪器中心与地面标志物位于同一垂线上,再借助水准器将仪器的垂直轴调整与垂线重合,使望远镜瞄准目标,利用水平度盘和垂直度盘测出水平角和
期刊
笔者收藏并研究老电话,但为何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呢?很显然,笔者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缘于一张上海老包装纸,因为就在该包装纸上,不但印着电话(七五七一五号)还别出心裁地印上电话谐音——请我吃一壶。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意思呢?  据《老电话》一书记载,昔日上海滩的电话局接线小组,为了将抽象的电话号码熟记于心,在实践中运用了多种记忆方法,比如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还有谐音记忆法。因此,那时话房里随便抽
期刊
话说岳飞与梁王为夺武状元,因他顾及梁王身份尊贵,便争得主考官同意,与梁王各立一张生死文书。等文书写定画押,并呈上四位主考,各用了印。而梁王的交与岳飞,岳飞的交与梁王。梁王就把文书交与张邦昌(主考官之一)收好,岳飞想将文书来交与宗泽(主考官之一)。  宗泽却道:“这是你自家的性命交关,自然是自家收着,与我何涉,却来交与我收?还不下去!”岳飞连声道:“是,是,是!”只得跨上马来寻众弟兄们。  看见汤怀
期刊
郭巨埋儿画像砖烧造于南北朝时期,1984年出土于湖北襄阳襄城贾家冲墓地的一座南朝砖室墓,现收藏于襄阳市博物馆。此砖为长方体,长37.8厘米,宽19厘米,厚6.4厘米。正面砖面四周刻忍冬纹边框,框内主题纹饰为浅浮雕,雕刻的是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郭巨埋儿。画面以山石、树木和草丛为衬托背景,树木自然弯曲,枝繁叶茂,草丛葱茏葳蕤,生机盎然。人物位于中部位置,右边的郭巨手持铁锹使劲挖土,弯腰舒臂,抬腿压
期刊
在不久前落槌的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情愫东瀛—山田家藏大千遗墨”专场中,863号拍品张大千“致山田喜美子信札”以8000元至9000元的估价上拍,最终以7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80.5万元,超出估价100倍之多。在这件信札的背后,则是张大千的一段“东京爱情故事”。而在2015年秋拍拍场上,类似的“有意思”的名人信札、手稿往往都能创出佳绩。  颇富传奇色彩  张大千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国画家,也
期刊
毛亦明,笔名毛庐,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1950年生,陕西岐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大风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2005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创作中心主任。  毛庐幼承家学,五岁起随父学习书画。从传统入手,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遍临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古代名家法帖,追摹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等名家画风,汲取石鲁、赵望云长安画派之元素,以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