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这样写司马光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立志为司马光作传的最大動力来自时代——我们身处忧思与改革的年代。我们应当相对理性地于“实事”中,“求是”地认识司马光和他的时代。

司马光所处的时代存在一种可将该朝带出

“朝代更替”宿命的力量


  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化解矛盾,让本朝长治久安,走出“朝代更替”,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念兹在兹、不敢稍有遗忘的大关怀。我固执地相信,就在那个时代,曾经存在着一种可以把这个王朝带出“朝代更替”宿命的力量,这些力量包括:尊重制度与传统的皇帝,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官僚群,包容异见、接纳批评的政治风气与政治制度。
  1043年至1044年,在仁宗大力推动下,范仲淹、富弼主导了一系列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一次最为“对症下药”的改革,它触动的是上层的利益。按照通常说法,“庆历新政”以改革派被赶出朝廷而宣告失败。但是,细读历史,你会发现,“庆历新政”的结局绝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失败”——十多年之后,改革派重返朝廷,多项改革措施重新推开,只不过姿态更低,步伐更为稳健、更加有力。改革需要决心和勇气,也需要对现存状态的尊重,更需要长途跋涉、长期战斗的耐力。司马光是“这一派”的改革者——如果我们不把“改革”跟“王安石变法”划等号,只用“改革”的原意“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那么,司马光完全可以称为“改革者”。
  在我看来,仁宗朝也许取得了帝制时代儒家政治所能取得的最好成绩。“吏治若媮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悻,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一种并不纯净整齐的中庸的美好,背后是复杂的人性与更加复杂的利益缠斗。司马光和他曾经的朋友、后来的对手王安石都是仁宗朝宽容政治的产儿。只可惜,这种宽容经这两个人的手走向了终结。宽容的政治培养出不宽容的政治家,最终埋葬了宽容。

皇帝保持中立,君臣间保有起码的信任,国家才有出路


  皇帝制度是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的最大前提。古代至少有两种皇帝:第一,是作为国家和朝廷象征的抽象的皇帝;第二,是宝座上那个具体的人。在整个帝制国家,抽象的象征性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是政治斗争中唯一可称“公正无私”的最高仲裁人。当然,宝座上那个具体的人能否承担这种责任是另外一回事。儒家信奉的是君子政治、贤人治国。谁有资格判定人物贤愚,区别君子小人?说到底,只有皇帝。宰相大臣的判定资格是不完全的。一个不避群议、以选优汰劣为己任的宰相,最有可能受到的攻击就是“结党营私”。唯一可以为他辩白的人只有皇帝,只是这皇帝最忌讳的恰恰是朋党政治。“庆历新政”的搁浅,范仲淹、富弼的下台皆植因于此。宰相大臣不结党,政见可以不同,却能共商国是,皇帝保持中立,君臣间保有起码的信任,国家才有出路。
  作为一个尊重历史、通达古今之变的人,司马光深知在宋朝之前没有一个朝代做到了长治久安。诚实的历史观察与大宋忠臣的美好愿望始终矛盾。从实践上看,司马光选择的是规劝、引导具体的皇帝扮演好抽象的角色。从担任礼官开始,司马光积极参与批评朝政缺失。只不过,跟包拯的大炮轰鸣、欧阳修的敏锐高调相比,司马光的谏议风格是温和理性的,他总是站在皇帝的立场、说着为皇帝打算的话,他甚至能够把皇帝尚未作出的英明决定描绘成一幕歌功颂德的话剧,最终把皇帝拉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司马氏谏书真是提意见的最佳范本。

司马光有“道德洁癖”,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

也许并非好事


  但是,司马光也许真的不是上佳的宰相人选。他的成长过程太单纯、太顺利,他是一个高级官员的小儿子,从小受到父亲的庇佑,父亲去世后又得恩师庞籍的提携照顾。如果跟王安石相比的话,司马光独当一面的地方工作经验,以及实际行政工作历练都太过缺乏。说到这里,还得回到“时代”的话题——到司马光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完全没有家庭背景的人已经很难上得来了,司马光是“官二代”,王安石也是。“官二代”意味着优质的教育条件,广阔的人脉资源,以及自幼的耳濡目染——即使选拔制度完全公平,他们也有更多机会胜出。仁宗朝的游戏规则基本还算公平。司马光从父亲和恩师那里得到的,基本上是正面的官场教育。这让他对“诚实”“孝道”“守职”等道德信条终生保持了坚定信仰,也让他在现实政治的“灰色地带”面前痛苦不堪。恩师庞籍违反制度,私藏文书,让司马光对其免于处分,给他带来了一生之中最大的痛苦和纠结。他的纠结多半来自内心,是内在的崇高道德标准与灰色现实之间的冲突,我们甚至可以说司马光有“道德洁癖”。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这也许并非好事。
  (摘自《北京日报》)

修史就要长话短说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条狗,就提议大家来记述此事。其中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悚,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三人连忙请教欧阳修如何说,欧阳修回答:“‘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笑了。(摘自《传奇故事·国学百家讲坛》)
其他文献
我们收到旧金山郊外梅西百货的营销产品订单后,迅速寄出了货物,因此当买家几天后打电话说没有收到货时,我很吃惊。我知道货物已经交付,但我不知道那批货在哪儿。  我们的优势之一就是确定性:总是确保货物及时送达。我们没有让买家等待我们解决问题,而是寄出了另一批相同的货物,并且索要了承运人的签字。  几天后,买家再次打来了电话。“我们一直没有收到货。”他用明显失望的语气说道。我知道梅西百货收到了第二批货物,
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年,是中国历史上时局最动荡、政权更迭最频繁、政局最复杂的年份之一。  这一年共出现了五个政权组织,包括崇祯的明政权、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顺治的清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在北京称帝的就有三个。其中,明政权弊病丛生,积重难返,被取代实属必然;清政权最终把握住机遇,建立了统一国家。而先于清军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在短短100多天里上演了从“势如破竹”到“兵败如山”的大逆转,在
刘伯温在历史上有两种形象:在官方记载里,他是朱元璋的机密辅佐,为明朝开国做出重要贡献,虽然很牛,但还是“人”的形象;在民间传说里,他通晓天文历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还常显灵,制造了很多神迹,简直就是“神人”。  鲁迅说,诸葛亮到《三国演义》里“多智而近妖”,不是人了;相比之下,刘伯温比诸葛亮“走”得更远,不是妖或人,而是神。  其实,刘伯温在世时,已有人主动联系他,给钱给资源,要捧红他,给他
“意见不同、种族差异、身份认同,这些都可以是民主的一部分。但是,社会割裂不是民主,极化才是美国真正的问题,我们现在常常不是讨论问题,而只是告诉对方‘你是坏蛋,你错了’。”  “白人至上主义者和极端自由派的反法西斯主义者都不是好人。所以,特朗普说两边都有责任,这是对的。”谈起当下美国国内的尖锐对立,现年53岁的货车司机肯·克劳斯如是说。克劳斯自称“政治动物”,是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基层组织的积极分子。 
一个逗号的错误  我从哈佛商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入职雷曼兄弟公司,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赫尔曼·卡恩安排的。他是一位脾气暴躁的老牌合伙人。他希望我针对一家航空公司座椅制造商准备一份“公允意见”分析。3年前在飞机座椅市场达到顶峰的时候,这家制造商已经被高价出售,而自那时起,飞机的销量开始下降,公司的价值暴跌。卡恩让我弄清楚1969年支付的价格是否合理。  这个分析并不简单。今天,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和相关数
一  蒙哥马利在1958年71岁时退出现役。1960年5月,他曾访华5天。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会见了他。后来他感到在华逗留的时间太短,提出1961年9月5日由香港到广州,再次访问中国,9月26日由广州经香港返英。在中国期间,除会见我国领导人外,还指名到几个不向西方开放的城市参观。周总理原则同意。  9月7日晚,陈毅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为蒙哥马利再次访华举行欢迎宴会。陈毅首先讲话,他说:蒙哥马利
战国中后期,秦国渐渐一家独大——不仅军事实力雄厚,地理优势也明显:据有关中,控制着函谷关等重要关塞,就连黄河天险也几乎成了秦国的内河。这让其他六国深感不安,于是,有军事家提出合纵一计——联合六国制秦。  从公元前318年楚怀王主盟的燕、楚、魏、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开始,合纵就没真正给秦造成过什么损失,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有时还没开打就宣告结束,最多是打到函谷关,秦国放低姿态归还点土地,各国就心
1983年,时任负责酱香型白酒技术异地生产的遵义轻工科研所所长的郑致平先生在建瓯县组织的“建瓯籍旅外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智力支乡”活动中,在县政府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帮助家乡建瓯酒厂研发酱香型白酒。郑老身体力行,指导酒厂的制曲、育菌、酿造等工作,进行技术人才培训和生产线改造,选派技术骨干至轻工所实验厂学习培训,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批酱香型的白酒。建瓯酒厂由此效益逐年上升,成为了省内首屈一指的白酒产销企业。
1900年,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老佛爷仓皇逃到了山西等地。此前一直对洋人抱有成见的慈禧,安然无恙返回北京后,在态度上对洋人有了很大改变,不仅与洋人握手言欢,而且对于新鲜事物也颇感兴趣。  1902年,喜欢逢迎拍马的袁世凯,为了取得慈禧的信任,不惜花费重金,从香港辗转买回一辆德国产的白色奔驰第二代敞篷汽车,这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汽车买来后,袁世凯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新鲜玩
中国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指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参与包括北极航道基礎设施建设、商业化利用和常态化运营。“冰上丝绸之路”可视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北极圈内的延伸。中国近年来把参与南北两极的管理纳入发展战略,在极地议题中争取话语权,提升影响力。(英国广播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