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授课的导入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能否在短短几分钟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生兴奋点的转移;能否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能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快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教学;温故知新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的一个过程和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需的环节,更是教师须具有的教学技能。一个好的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础。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且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而展开后继学习。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我们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衔接点,以旧知来导入新知,使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利于帮助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学习“反函数”时,我们可以以学生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来导入新知的学习。提问学生关于函数与映射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巩固函数与映射的定义与二者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反函数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对反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将知识串连起来,将函数与函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了二者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这与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可以将知识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既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如在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时,用多媒体立体直观地呈现生活、宇宙中的椭圆,向学生展示鸡蛋、橄榄球,地球绕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轨迹,以及立体几何中用平面截圆柱、圆锥等所形成的切面等等,这样将一个抽象难懂的椭圆的概念与特征用多媒体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使得学生对椭圆的认识更深刻,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椭圆的性质等知识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故事导入法
古今中外上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奇闻迭事以及数学家的趣闻。而爱听故事与传说几乎是所有青少年的一种共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巧妙借用这些故事进行导入。运用有趣的故事进行导入,使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带动下,全神贯注,迅速进入一种良好的听课状态,数学教师就可以把握时机,伴随着故事的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知识,在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欲望的时候,自然就会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学习,自然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产生一种对新知识了解和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运用故事进行导入的方法,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多搜索和累计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奇趣故事,这样就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信手拈来,巧妙运用,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导入效果。
四、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与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并积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倡导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如在学习指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细胞裂变问题来导入:一个细胞裂变成两个,两个裂变成四个,四个裂变成八个,以此类推。这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在心理上降低了对数学抽象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与讲授。
五、问题导入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欲,对一些新颖的东西总想看个究竟。以问题导入,可使数学知识在问题情境中得以生成,同时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适当的问题,创设逐疑探秘的导入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解斜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一节前,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初中时我们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c2=a2+b2了解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么斜三角形的三边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是C2=a2+b2+x2还是C2=a2+b2-x2呢?如果存在这样的关系,那x=?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启发从而引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但是在以问题进行新课导入时,应把握几点:第一,以问引思,提出问题只是导入的起步,最关键的是应通过问题目来活跃学生思维潜能。第二,巧设问题,教师应针对课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来设置一定的问题。
六、类比导入法
类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类比导入法是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带动未学的新知识,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联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的知识点是紧密相联的,若所要讲解的新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内容存在着某种联系,教师则可以抓住这层关系运用类比法进行新课导入。如学习《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引导学生回顾两角和公式的前提下导入新课;讲授《等比数列》时,可以在复习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与其性质的基础上顺利导入,从而找到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这样的导入简单易懂,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有针对性运用某一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很好地将旧知识与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知识类比中进行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并且还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教学;温故知新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的一个过程和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需的环节,更是教师须具有的教学技能。一个好的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础。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且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而展开后继学习。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我们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衔接点,以旧知来导入新知,使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利于帮助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学习“反函数”时,我们可以以学生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来导入新知的学习。提问学生关于函数与映射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巩固函数与映射的定义与二者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反函数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对反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将知识串连起来,将函数与函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了二者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这与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可以将知识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既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如在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时,用多媒体立体直观地呈现生活、宇宙中的椭圆,向学生展示鸡蛋、橄榄球,地球绕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轨迹,以及立体几何中用平面截圆柱、圆锥等所形成的切面等等,这样将一个抽象难懂的椭圆的概念与特征用多媒体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使得学生对椭圆的认识更深刻,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椭圆的性质等知识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故事导入法
古今中外上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奇闻迭事以及数学家的趣闻。而爱听故事与传说几乎是所有青少年的一种共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巧妙借用这些故事进行导入。运用有趣的故事进行导入,使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带动下,全神贯注,迅速进入一种良好的听课状态,数学教师就可以把握时机,伴随着故事的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知识,在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欲望的时候,自然就会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学习,自然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产生一种对新知识了解和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运用故事进行导入的方法,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多搜索和累计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奇趣故事,这样就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信手拈来,巧妙运用,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导入效果。
四、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与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并积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倡导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如在学习指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细胞裂变问题来导入:一个细胞裂变成两个,两个裂变成四个,四个裂变成八个,以此类推。这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在心理上降低了对数学抽象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与讲授。
五、问题导入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欲,对一些新颖的东西总想看个究竟。以问题导入,可使数学知识在问题情境中得以生成,同时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适当的问题,创设逐疑探秘的导入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解斜三角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一节前,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初中时我们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c2=a2+b2了解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么斜三角形的三边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是C2=a2+b2+x2还是C2=a2+b2-x2呢?如果存在这样的关系,那x=?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启发从而引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但是在以问题进行新课导入时,应把握几点:第一,以问引思,提出问题只是导入的起步,最关键的是应通过问题目来活跃学生思维潜能。第二,巧设问题,教师应针对课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来设置一定的问题。
六、类比导入法
类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类比导入法是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带动未学的新知识,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联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的知识点是紧密相联的,若所要讲解的新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内容存在着某种联系,教师则可以抓住这层关系运用类比法进行新课导入。如学习《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引导学生回顾两角和公式的前提下导入新课;讲授《等比数列》时,可以在复习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与其性质的基础上顺利导入,从而找到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这样的导入简单易懂,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有针对性运用某一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很好地将旧知识与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知识类比中进行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并且还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