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铁矿石航线运价之间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ingkaoy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VAR-BEKK-GARCH模型,通过ARCH效应检验,以巴西图巴朗—中国青岛航线,南非萨达尼亚-中国青岛航线,澳大利亚杰拉尔顿—中国青岛航线三条重要的进口铁矿石航线运价为代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条航线运价之间不存在均值溢出效应;进一步结合Wald检验,发现除澳大利亚杰拉尔顿—中国青岛航线运价对南非萨达尼亚-中国青岛航线运价不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外,其他航线的运价之间均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从而可以为进口铁矿石航运市场参与者规避市场波动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基于时变超阈值模型和溢出指数方法构建国际股票市场尾部风险关联网络,从大小、方向和动态性的角度考察1997–2022年间全球10个重要股票市场之间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对极端风险事件下尾部风险关联结构的时变特征进行考察,并分析了尾部风险传染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整个样本期内, 10个市场尾部风险溢出的均值达到59.79%,呈现出明显的尾部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且该效应在危机时期更为显著.美国是最大的尾部
期刊
随着羊肚菌大面积推广栽培,白蚁为害情况屡有发生。从黑翅土白蚁的行为习性分析其为害方式,并提出对应措施,以期为羊肚菌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
期刊
石油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节能减排的有效工具,将石油市场与碳市场进行关联分析,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制度设计问题,测度国内外石油市场对中国不同碳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在考虑到市场极端风险的基础上,选取2014年4月2日至2019年10月31日国内外石油市场与5个交易较活跃的中国碳市场的碳价格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EVT-Copula-CoVaR
期刊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碳排放权逐渐受到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双向风险角度出发,对近年碳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动态相依关系和风险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碳市场与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时变正相依关系,但在长期内无显著波动趋势;碳市场的波动及风险高于资本市场;碳市与股市存在双向的强极端风险溢出,与债市存在双向的弱极端风险溢出。
期刊
系统介绍食用菌病虫害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为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伴随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金融市场高度关联,股票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日益加强,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传染”已成为监管当局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用Extended-joint-TVP-VAR方法,测度16个国家(地区)的股票风险溢出效应。得到结论,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土耳其、南非国家股票市场是风险传染效应的接收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巴西、德国、意大利、中国香
期刊
本文使用四种多元GARCH模型分析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与传统能源行业股票市场之间的动态条件相关和波动性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DCC-GARCH模型拟合样本数据最好,并且能够利用该模型构建套期保值比率和最优投资组合权重。此外,在绿色债券和传统能源产业的股市之间,有着显著的动态关系,并且呈现较为明显地双向波动性溢出效应。最后,本文利用DCC模型中的条件波动率来估计套期保值比率,为投资者在绿色债券市场和传
期刊
针对不同的采集设备或者硬件板卡通过SPI总线串行传输的压缩的视频流,首先设计了SPI总线接收视频流模块,并提出了VC++环境下结合FFmpeg跨平台视频方案、SDL多媒体开发库以及多线程编程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接收模块对压缩的视频流数据串行接收,再利用FFmpeg解码库对数据进行解码,之后利用SDL进行实时显示,最终实现了包括串行输入模块、解码模块和显示模块三部分在内的流媒体播放系统。实验结果表明
会议
基于DCC-GARCH模型测度ΔCoESD指标,并运用复杂网络与岭回归方法,量化分析外生事件冲击下中国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风险双向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外生事件发生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风险共振作用显著增加,风险分散作用显著下降。动态风险影响渠道分析显示,相比于事件冲击的直接影响,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行业间的间接风险溢出更强,间接风险溢出由受到直接冲击影响的市场和行业传导产生。在外生事件发生后
期刊
<正>近日,"四十年再看陈丹青《西藏组画》"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院开幕。展览汇集了陈丹青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七幅油画《西藏群画》,以及该系列油画诞生前的200多幅速写手稿。作为陈丹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西藏组画》诞生至今已有40年。用展览策展人邰武旗的话来说,"四十年过去了一两代人,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西藏组画》了。知道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亲眼见过,它基本上是作为传说存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