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策略初探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强大起来的灵魂和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其中,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此,要强化培育文化服务供给的内生动力,调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积极性,给予农民更多文化话语权,完善农村文艺创作机制。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农村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这些文化场所虽然功能较齐全,但是常常门庭冷落 , 形同虚设”。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频次很低,设施使用上重体力活动而轻脑力活动。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建立起来的农家书屋,由于缺少专人管理,利用率非常低,较少有人进行借阅。活动中心的经常项目以娱乐性为主。除了广场舞吸引居民参加之外,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很少。
  2.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供需错位
  首先,不同受教育层次的群体参与频次与参与时长上差别较大。越是受教育层次高的,参与的频次越多。其次,不同年龄的群体之间参与的时间与频次不同。年轻人参与的频次相对较少,而老年人参与的频次较高。再次,不同性别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种类之间有差异。如男性喜欢读报,而女性喜欢广场舞。这些差异性的需求使得“一刀切”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显得供需结构不匹配,不能完全适应群众的需要。
  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作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内容、主体、方式等方面还不适应农村居民需求的多样化、便捷性等多维度变化。这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或文化产品错配,供给结构失衡,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少,易于接受的文化服务形式也少。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民话语权缺失。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取决于农民自己,而不是文化服务机构。农民缺乏自由表达的渠道,其需求意愿无法传达到供给主体一方,导致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农村文化单位用人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考核体系以主管部门考核为主,指标设计缺少农民的参与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契合。
  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策略
  1.与时俱进,更新服务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信息时代,网络如此发达,人们的需求多样化,工作方式亟须创新。例如,内蒙古推动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就给人启迪。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推出了自选式精准定制服务,使远在广袤牧区的村民都能借阅到需要的农技书籍;文化广电部门推出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APP,集电子图书、电影电视、音乐戏曲、医疗保健、法律法规等为一体,使村民们能够上网下载需要的资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可见,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乡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不是难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的是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主角自然是群众。有些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而不是俯下身去了解群众的喜好。只有将选择文化服务的权力交给群众,才能日后用文化教育引导群众。一些地方的“农家书屋”或文化站之所以闲置,背后固然有财政支撑不足的原因,却也不排除一些官员抱有硬件设施建好就算交差,后续服务是否适用与己无关的思想。
  2.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服务针对性。
  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服务针对性。在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前,可以深入调查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什么样的服务提供方式容易让群众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必须紧贴居民需求。利用大数据可以了解农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需求,提高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比如,上海、青岛、重庆等地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群众文化需求信息,采用订单式、个性化服务,统一配送文化产品与服务,形成以人民群众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3.赋予农村居民群众更多文化话语权。
  文化话语权指农村居民就文化需求、服务预期、服务供给质量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以及话语表达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农民话语权的缺失,使其意愿被忽视。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为农村群众意愿表达提供多种方便渠道,把农村群众的需求意愿作为主要的决策依据。建议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村群众文化需要的契合度纳入绩效考核。
  总之,文化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找准发力点,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应积极动员全社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文化差距,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消除贫困意识,根除贫困文化,为彻底消除贫困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8-07-16).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李国新.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EB/OL](.2018-07-16)http://www.sdwht.gov.cn/html/2015/whfx_1211/27503.html.
  3.张喆昱,张奇.面向文化精准扶贫的措施研究[J].图书館杂志,2016(9):9-13.
  4.陈庚、崔宛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居民公共文化参与 :特征、影响及其优化——基于 25 省 84 个行政村的调查研究》,《江汉论坛》,2018年第 11 期。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改革事业已迎来攻坚的重要阶段,各方面的利益合作和冲突问题更为显著。作为政府的国企部门,国企机关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党和政府给予国企机关的重要任务,也是国企机关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的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社会发展新形式面前,国企机关开展的维稳工作在大体上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必然会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期刊
在我的认识世界里,湘子桥挺有名,挺古老,挺童话。同时,又一直把它定位为两座桥:一座在史志家的眼球中,明明历历,不容含糊,很现实;一座在我的耳鼓里,缥缥渺渺,充满诗意,很浪漫。相信史志家的笔还是相信奶奶的童话?这问号,长期以来不停地搅拌着、缭绕着、渗浸着我的梦,想走出童话,可始终未能走出,铁定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桥迷。  我出生于潮汕地区普宁县,那村庄真边缘,离湘子桥大约70多公里,旧时村人要上潮州府城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纵观全国,传统村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布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成为了不可复制的文化景观,同时也让居民浓浓的乡愁之情有了依托之地。本文基于自贡市传统村落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影响自贡市传统村落发展的自然要素、交通要素与历史传统文化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对自贡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保护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自贡市;保护;发展  1
期刊
摘要:当前是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升,同时其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途径也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在此过程中传统的网络编辑行业也受到了冲击,使得其出现整体的提升与改变。当前的新式媒体形式已经出现变化,可以被称之为新媒体,作为网络编辑人员来说,其需要通过自己的文章来传播正能量,但是在目前的网络传播上,部分人员为了满足大众的口味开始不关注文章的本身,过于关注文章所带来的利益,没
期刊
摘要:人民行动党从1959年上台至今已经连续执掌新加坡政权60年,其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执政地位,与其在廉政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是密不可分的。人民行动党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新加坡国情且独具特色的廉政建设道路,即以德性培育廉洁、以激励促进廉洁、以制度保障廉洁、以监督强化廉洁。新加坡在廉政建设、反贪污腐败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实践,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反腐败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新加坡人民行动
期刊
摘要:安全性是中国标准动车组先进性、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有超员报警监控系统,该系统对每节车厢的载重量进行监控,防止出现超载,保证了动车组安全运行。本文主要对标准动车组的超员报警系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标准动车组 安全性 超员报警   1概述  高速动车组作为我国现如今运输和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享受其高速带来的快捷性、舒适性、便利性的同时,动车组自身的安
期刊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传承方式,而新时代的旅游者越来越多倾向于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本文通过挖掘杭州旅游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底蕴,以促进杭州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杭州  一、引言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是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保护和传播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效手段。旅游业的发展脱离不了当地独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些独有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及的“历史”概念。以德国当时喧嚣的理论界为背景,来讨论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历史”概念的特殊意义。从马克思对历史规定的四要素出发理解“历史”。从现实的个人在历史中的活动、与历史的关系来理解“历史”概念。最后通过论述地域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来深入理解“历史”概念。  关键词:历史;四个要素;现实的个人;世界历史性  在1845年到1846年
期刊
摘要:巴金是中國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后期创作中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为止,已被无数读者和学者作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研究,本文将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观来分析这部“挖掘人物内心”的现实主义佳作。  关键词:人物形象、现实
期刊
摘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梳理我国部分法律的基础之上,将国内立法与国内外大局联系起来,指出国内部分法律形成对外持包容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应更好的完善国内立法,发挥统筹国内外大局的大国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