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方法浅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错误类型,掌握一定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一、误区警示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命题选项的干扰设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偷换概念。
  在选项中,把原文某文字中的甲概念甲事物换成了乙概念乙事物;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层次、特点、状态、作用,选项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进行错误的组合,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2.答非所问。
  题目问的是甲事物,选项说的是乙事物;题目涉及事物的甲角度,选项谈的是乙角度;选项顾左右而言他,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
  3.范围失当。
  对某概念的理解,命题者通过故意夸大或缩小其外延的手法设置干扰项;或故意删掉原句中有关成分,如必不可少的定语状语等,使得选项和原文对应句相比,或表达范围扩大缩小,或内涵扭曲。事物的特点有时候表现在数量、时间、地点、类别、程度等方面,这些方面一旦被更改,事物就会失去原有的特性。
  4.超前肯否,断章取义,妄改属性,鱼目混珠。
  有些选项无视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要”等限定语,故意把尚未确定、尚未实现的说成事实,曲解文意;加深或减弱程度不当;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或然、或然与必然等混淆;超前肯定言过其实,断章取义以假乱真,缺漏有关内容,残缺信息以偏概全。
  5.望文生义,架空分析,无中生有。
  不从文章出发,凭主观臆断,添加原文没有的意思;或在相关的信息中,添加望文生义的理解,使之与正确信息杂糅在一起,使人迷惑。命题者常在易含混模糊的内容上设置这些信息。
  6.强加因果,错置关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的存在一定关系,选项将原文揭示的关系搞错。主宾颠倒;部分代替整体,或以整体代替部分;并列的关系变成大小包含关系,或将大小包含关系变成并列关系等;或强加并不存在的关系,有悖逻辑。
  最突出的是错置因果关系:一是颠倒因果,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增减因果要素(增加或减少原文的原因或条件,增加或减少原文的结果)。
  二、阅读攻略
  高考阅读时,我们要结合以上所述寻找相应的解题技巧和阅读思路,形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攻略。
  1.态度上:树立一种观念,具备两种心态。
  (1)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学生阅读理解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考查的是逻辑思辨、抽象思维,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科技学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其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命题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而创设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受与之相关的旧有的知识的影响,而应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①专注
  阅读时精神要高度集中专注,聚精会神地进行阅读解题,从而准确迅速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从文中甄别筛选整合相关信息。
  ②仔细
  命题涉及的信息均来自选文,它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项,阅读时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文章内容上。有的考查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合,其实是正确的;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仔细。
  2.对策上:面对不同的考点各异的角度,应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1)对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
  ①关键概念常常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面目出现,要密切注意这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后的限定词修饰语。
  ②对指代性词语(代词或有指代性质的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它们或是承前省略,或是启后省略,中间常插入带有大量限定语的长句子,干扰甄别。要在前后句中仔细寻找它所指代的内容,以防偷换概念,改变范围程度,混淆已然、未然、可然、必然等性质。
  ③对关键的关联性词语的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多有些虚化,但它们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很重要。先要联系上下句、上下意群甚至是段,把握它联系的是哪些部分,注意关联的范围;其次看这些前后部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暗示作者的观点态度(肯否好恶褒贬等)。
  (2)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义。这一层理解起来不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却是理解后两层意义的前提基础。二是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这一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这是常出现的考查范围。要更好地理解这三层意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找出句子的主干和句子的重心,抓准论述对象和角度。先从句子自身入手。是单句就要分析其结构,要留意限定成分之间及其与主干之间的关系,了解句子所涉及的对象谈论的问题及谈论的角度等;如果是复句,则要在分析各个单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弄清它们是因果还是转折抑或递进等,把握论述重心。
  ②理清句子的“管辖区域”。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就在特定的位置上,它将作用辐射到整个辖区,我们就要审析题干,确定句子的位置,明确信息所在区域范围,以之为圆心,投石探波。
  ③分析句子的邻里关系,结合文章情境,做正确的理解判断。文中的句子不是孤立的,它总与上下文相关联;在明确句子辖区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联系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分辨其与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①抓各段中心句,它们都是要点。
  ②注意承启句,它们表明结构关系。
  ③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思路。
  ④从全文出发注意整体,高瞻远瞩,不偏漏,也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⑤研究标题、头尾、主旨句,注意概括完整。
  ⑥综合段落大意,整合重组。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懂得运用阅读提要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局部分析,进而通观全文整体分析,做到高屋建瓴;要客观公正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切不可以自己的片面理解代替作者的观点,更不能迷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某种所谓正确的观点。具体方法如下:
  ①通过标题分析;
  ②通过开篇的中心句分析;
  ③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分析;
  ④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分析。
  (5)推理和想象。
  ①从文章脉络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段与段之间段内句群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文章思路脉络;
  ②明确推理的依据是否正确可靠,然后考查推断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常理、合乎逻辑规则;
  ③从推断观点和原文论据两个方面把握,看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
  ④注意四个选项之间相对照,这样可以帮助理解,缩小范围。如果有一对选项矛盾,就一定要注意,如果选项表述绝对化,更要注意。
  总之,要从文本、命题、选项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阅读论述类文本,更准确地理解论述类文本,才能做到“有战必备,有备必胜”。
其他文献
我看见童年的父亲  那一年国庆前夕,我和弟弟结伴,前往泰国  的曼谷、素攀、曼兰等地,拜谒祖母安息之所,  凭吊父亲出生之地。站在泰津河畔,我似乎  看见童年的父亲……  ——题记  曼谷以西,泰津河面  夕阳映照着嫩黄的河水  水葫芦一簇一簇  浩浩荡荡,沉沉浮浮  轻波漫卷,向南奔流  我看见童年的父亲和二叔  像两只灵活的水獭  在河里摸鱼嬉戏  我年轻的泰国奶奶  在河堤上奔走呼喊  “乌
期刊
野百合  路跋涉,野百合点亮一盏盏灿烂的  灯火。  它用迤逦的清香缠绕我的情感,用璀璨装帧我的梦境,让我在诗意里的流连仿佛对初恋的温习和回顾。  这些给我暖意的花蕾,在我的畅想里翩翩起舞。  艾蒿  艾蒿在坡野之上随处可见,就像那些深入浅出的事物遍布大地,不用着意去找寻。  一株艾蒿从荣到枯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浅显、简单,可又是多么艰难。  艾蒿是喜欢风雨的,风雨洗亮了它生命的颜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