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成功无捷径

来源 :烹调知识·名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18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的李峰个头不高,但说话铿锵有力,做事有条不紊,现在已经是五家酒店的餐饮顾问,管理着200多人的厨师团队。在他的人生信条里没有“捷径”二字,只有努力可言,他常对团队成员说一句话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
  对别的厨师来说,赛车、遛鸟、收藏都是业余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爱好,但对李峰来说,上灶烧菜才是自己最大爱好,并且乐此不疲。
  
  初涉烹坛
  
  1990年,出生在安徽宿州的李峰开始经朋友介绍在家乡一家餐厅开始了从厨之路。十岁左右,小小个头还够不到灶台的李峰就已经开始为家里人做菜。直到16岁那年,个偶然的机会,李峰开始正式八行,从厨没有预想的艰辛,也没有预想的有意思,踏上厨师这条路,一做就是将近20年。
  可能正是李峰灵活的手法和做事方式,总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尤其是烧制的一道“贵妃鸡翅”成为他踏上高峰的一个转折点。有次刚刚上灶炒菜的李峰在餐厅烧菜老板突然喊他到包房见一位客人,当时李峰心里嘀咕;难道烧的菜出问题了?客人来找我投诉?走到包房,一位文质彬彬的客人看了他眼,惊讶地问:“这道贵妃鸡是你烧的?”李峰还没反应过来,一头雾水,客人接着说:“你带我到后厨房,我看着你烧。”于是,李峰带着这位客人走到厨房间,按照平时烧制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做了出来,客人尝了尝口味,点了点头,笑着问李峰:“你愿不愿来跟我来上海发展?”
  就是这道“贵妃鸡翅”,让这位顾客对李峰刮目相看,而这位神秘的顾客正是当时著名的雪豹集团老总。李峰碰到了人生中的贵人,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李峰从安徽踏上了到上海发展的从厨之路。
  
  简单管理哲学
  
  1991年从厨一年的李峰第一次上灶,1996年,第一次做厨师长,李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同龄厨师,灵活善思的头脑成为李峰在从厨艰辛路上的杀手锏:“凡事我都会想不同的方向不会人云亦云,而是独辟蹊径,创造独一无二的方式,否则很快被淘汰。”这句实实在在的话道出了李峰的管理哲学,走差异化之路。
  1996年,李峰准备去一家中型餐厅试菜,第一次见面,老板看着瘦小的李峰,眉头皱,毛头小伙怎么可能管理整个后厨房?但是实力经得起推敲,在仅仅试了一次菜之后,老板的想法彻底改观非但让他进入餐厅工作,还让22岁的李峰第一次做起了厨师长,管理着28个人的后厨房这是李峰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个贵人。事业从此似乎顺风顺水但是他也有着和其他厨师样的工作经历,不停地换场子,5年时间换了10家餐厅但是正是这段看似疯狂的流动,对李峰的管理和厨艺有了飞跃性改变。
  2000年,李峰进入上海金山区最大的餐饮企业湘港大酒店四十几人的后厨房严格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成为李峰事业的又
  次飞跃。现在的李峰管理着四家一千平以上酒店的后厨房,成为名副其实的“实战型”管理者他的每次谈判都不会以花言巧语和欲盖弥彰来增添自己的实力“先试菜再谈合作,试好就留,不好就走”,一句干脆利落的谈判方式看似简单,实则道出了李峰做事的风格,开诚布公,不会拐弯抹角,直接坦率的有些让人惊讶,“一般两次就能谈妥,谈成则合作,不成下次有机会再合作。”在团队运作方面,李峰表现出优于同龄人的胆识和魄力,在谈厨房合作中先根据厨房定位,根据承包额的多少,配什么人做什么菜心里必有一笔明帐,根据餐位和后厨房的比例安排合适人员负责早已驾轻就熟。
  
  烧菜就是我最大的爱好
  
  很少人能将上灶烧菜作为自己这辈子最大的爱好,而李峰就将烧菜当成自己业余生活的最大娱乐脱口而出的“烧菜”二字时让我们怀疑不已,因为从厨者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承受烧菜本已很辛苦,还将烧菜当成爱好者更是屈指可数。每当我们问起为何从厨不外乎有两种答案,一是,学习不好转而学习其他技术或者家中贫寒,学习一技之长赖以生存。而如果回答热爱烧菜者寥寥无几,因为“喜欢烧菜”这种答案总能让人心生粉饰从厨经历的嫌疑,但是李峰偏偏就是因为特别喜欢烧菜,一步到位踏入厨师行业。
  已经身为几家酒店厨房老大的李峰每天7:40雷打不动就已经到酒店开始一天的晨会。李峰擅长将当地原材料深入挖掘,做出大众喜欢的菜,没有花哨的装盘,以“好吃才是硬道理”的目标研发菜品,擅长复合型口味的菜品。比如一道“筒骨萝卜”,般制作方法为红烧,而他将萝卜中加入南乳汁,由原来的白变成诱人的红,口感又相当出位:销量最好的一天能卖到100斤萝卜、他研发的萝卜远近闻名,甚至当地银行行长每次都要打包带走几份。每天限额20份也说明了这道菜的畅销程度。
  李峰关于烧菜的小怪癖也很另类,他把烧菜当成减压的方法,越是心情不好,炒出的菜越有味道。厨房间第一个灶台永远给他留出来,有次,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李峰一个人跑到厨房间,拿起大勺,打开炉灶,火焰猛然窜起,厨房间所有人都看着他,只见他越炒越来劲,颠勺、滑油、勾芡每个动作都精湛漂亮,上演了一场《食神》真人秀,烧完菜,拍拍手,开始乐呵地跟大家打招呼。
  从上灶烧菜到心情大好,很多人不理解他的特殊爱好,但李峰总能发现其中的乐趣。直到现在手下的人看见他开始上灶炒菜都会自觉回避,不要打扰。李峰的上灶烧菜成了习惯,更成了爱好,哪天不去灶台练练手心里还不踏实。
其他文献
几十年间,足迹遍布北京周边各个旧货市场,他一本一本、一件一件收藏着跟厨师有關的书籍、器具……  如今,他有了两千多本书,大大小小的器皿也多得数不清。他在家里开起了个丰富的厨师“博物馆”。    老北京的收藏癖    在南三环旁边的民居里,我们见到了季淑芳。季淑芳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所以颇有些房产。前后三排小院都是他的,里面分别租住了十五家租户,屋后的小院里南瓜长得正茂盛,有些已经结出了小南瓜。  
期刊
如今,餐饮业用工荒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其根源在于厨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失业率和频度太高,再就业难。  2003年,我曾经对厨师行业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厨师92.3%以上一年曾经失业过一次以上,78.1%曾经一年内失业两次以上,失业者一些人一年只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大部分都在家里赋闲2个月以上。虽然说当时的工资水平已经很高,但是折合起来,比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还
期刊
“几年前,我在泰国当厨师,那时候菜品做得炫酷花哨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现在我慢慢学会做减法,简单的东西才最难得。一份牛扒,需要的不过是一点点盐和黑胡椒而已,这些平易近人的食物才能真心打动人。”    从DJ到厨师    Ryan来自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屿——关岛。小小的岛屿风景如画却也因为肩负着美国军事基地的重任而充满了火药味,岛上几十万的人口依靠着柔软的沙滩、丰富的瓜果和新鲜的海产品,过着怡然
期刊
随着生活的改善,美食爱好者对厨师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从当初传统菜品的本味,“香”,到色,香,味,形、养,再到现如今的新、奇,特。美食爱好者对饮食文化越来越重视,但同时也要求厨师朋友们依据传统的基础,创作出更新、更奇、更好的时代作品。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菜品创新呢?首先,身为厨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还要求厨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菜
期刊
如果说上海是一部凝聚着沧桑的厚重史书,那么耳畔回响起的早点摊上“四大金刚”的叫卖声就是韦里最熟悉的扉页。翻开这部书,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再次跃然眼前,如果你想重温那段历史,有一个地方倒是个很好的去处——上海早晨,一个洋溢着旧上海温情的美食圣地,一个无须“穿越”便可以重温的旧梦。  上海早晨位于上海著名商业圈徐家汇中心美罗城的地下层,绝对的闹中取静。走在徐家汇,即使你没有紧急的事要去办,脚步也会不知不觉
期刊
春江,这个坐落在中粮广场B1F的“春江餐厅”犹如袅娜娉婷的江南女子,摇曳生姿地在京城里扎了根开了花儿,吸引了无数闻香而来的饕餮食客,而它恒久的魅力源于它无处不在的细致……  无处不风景  从中粮1F星巴克旁进来,楼里安静得似乎像在夏日里午睡的邻里家,下了电梯带着步伐向前几步,嚯,门厅处真开阔,平日里习惯了商场里的紧仄环境,到了这眼界一下舒展开来,“春江”面子不小,让人好感顿生了三分。  900多平
期刊
2009年年底成立,两年内开了五家分店,第六家分店也在热热闹闹的筹备中。如何让餐厅火暴的场面更持久,如何让餐厅保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本期邀请专家顾问团答疑解惑,让餐厅经营更上一层楼。    餐厅经营状况:    辣尚瘾是2D09年年底成立的,当时的第一家店就是目前的这家交大店。选在这里的原因是对交大这块比较熟悉,餐厅的主要定位是学生,消费层次虽然不是很高,但是消费的主流。店内主营特色烤鱼和麻辣香锅,
期刊
雅轩之“色”    “色”,即事物的外在表现,雅轩之色,是一种朴实的厚重。  低调内敛,是雅轩的追求。铜铸的大门给人以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正如齐鲁大地的孔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厚重一般。拾级而上,迎面来的是山东妹子的热情问候,一条热乎乎的香巾,涤去一路的疲惫和尘埃,给人以家的温馨和关怀。推开厚重的铜门,一幅描绘蓬莱仙境的山水漆画带着浓浓的书香墨嗅扑面而来,云山雾海之中,一轮红日若隐若现,恰如人间仙
期刊
从100多年前的美国公使馆,到今天的时尚中心,前门23号以一个古老的外在形式迎接新潮的内在本质。设计师李景汉说:“我就是要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的建筑,来承载当代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如同上海滩在上海历史上的地位一样,前门是北京城内最新的标杆。它于清末民初形成,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鼎盛,虽然很多古建筑已经破损,但经过修缮,它的历史的风骨又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而前门23号的重新商业化使用是
期刊
中国人在吃上还是非常有潜力的,不论是什么菜肴,只要是好吃的就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在中国,不仅是国内各大美食,甚至于国外的各大美食都能找到。  吃的东西多了,人们必然是希望鱼和熊掌能够兼得。自助变成为我们的首选。我们本期活动就是在名满京城的都太海鲜寿司自助餐厅举行的。而参加我们本期的创新菜俱乐部活动的三位厨师,分别是来自都太海鲜寿司自助餐厅的韩餐铁板烧厨师长王华林、阿凡提嘉年华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