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椎后路扩创及外露内固定装置取出一例

来源 :临床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20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27岁,148 cm,42 kg,因“胸背部部分内固定装置外露1个月”入院。患者于2011年2月25日因“脊柱多发结核并后凸畸形”就诊,予抗结核治疗及“胸腔闭式灌洗+左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于2011年5月3日全麻下行“胸腰椎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截骨矫形内固定、颈部窦道扩创缝合术”。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多模式镇痛方案对经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经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110例,男84例,女26例,年龄18~75岁,BMI 18.0~25.0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多模式镇痛组(M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5例。M组在诱导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术毕在超声引导下以0.375%罗哌卡因20 ml行术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术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每天两次,持续3 d。术毕两组均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连
上肢手术镇痛方案包括全麻和臂丛神经阻滞。阿片类药物是控制中、重度疼痛的首选全麻药物,能有效缓解疼痛,但会产生急性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臂丛神经阻滞能减少甚至避免全麻药物的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途径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及腋路等入路。Urmey等[1]研究表明,肌间沟入路100%会造成膈神经阻滞,锁骨上与锁骨下入路均有造成气胸的风险。经腋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可避免膈神经阻滞和气胸的发生。然而,传统腋路臂丛阻滞不包括腋神经(axillary nerve,AN)阻滞,未能对肱骨上段部位手术提供满意镇痛
患者,男,66岁,165 cm,60 kg,因“反复进食后呛咳,下呼吸道炎症”入院。患者2019年4月因“支气管肿瘤”在外院行“左主支气管节段切除加隆突成型术”,放化疗后出现进食后呛咳、咳嗽咳痰,经鼻放置空肠营养管,患者不能耐受,于2020年10月9日入我院。术前访视见患者卧床两周余,床头抬高,经左鼻留置导管持续负压引流,间断咳嗽,气促,两下肺可闻及痰鸣音,骶尾部有压红,无压疮。血常规:白细胞14.3×109/L,中性粒细胞92.8%,Hb 111 g/L。血生化:白蛋白26 g/L
慢性疼痛是一类机制复杂的疾病,神经炎症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促进机制。而NLRP3炎性小体是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后形成的一种多蛋白复合体,在接收到外源性和内源性信号后,能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继而引发神经炎症。众多证据表明,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神经炎症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靶向NLRP3可能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慢性疼痛治疗策略,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综述了NLRP3炎性小体在慢性疼痛中作用的最新进展。
患者,女,25岁,158 cm,62 kg,因“发现肺动脉高压3年,停经35+2周,间断咯血3周,伴心慌、气短”入院。患者自幼患先天性心脏病,3年前于北京某医院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室间隔膜周部缺损1.6 cm×1.5 cm,肺动脉收缩压79 mmHg,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肺动脉收缩压74 mmHg,口服降肺动脉压药物3个月后自行停药。3周前受凉后出现间断咯血,伴心慌、气短。查体:BP 110/65 mmHg,HR 85次/分,SpO 290%,口唇发绀,心脏听诊S2亢进,双肺听诊无异常,妊娠足月腹形,肝
过敏反应作为围麻醉期最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是一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不同国家和地区围麻醉期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20000~1/1380,死亡率高达3%~9%,约占麻醉期间总死亡的5%~7%[1],但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本研究回顾了本院近两年接受手术室内麻醉患者的麻醉记录单,分析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诊断、处理和转归,探讨其防治策略,为临床提供参考。
近日,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廖博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前后路联合颈胸段脊柱畸形矫形、脊髓疝松解还纳、硬膜疝口修补翻修手术"。据科技查新,此例外科手术的完成为世界首例。病例情况:患者为40岁男性,15年前因四肢麻木在外院诊断为"先天性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疝",行颈椎前路手术,术后症状基本缓解。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行走时踩棉感,就诊于外院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后,上述症状未缓解,且四肢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行走不稳。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收集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应用RevMan5.3、Stata15.1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共7 4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血管完全或次全闭塞(OR=3.50,95%CI=2.82
患者,男,63岁,165 cm,57 kg,因“右肺上叶癌术后化疗后5年余,复查发现右肺下叶结节20 d”入院。频发室性早搏病史10年余,5年前因频发室早给予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期间,出现心动过缓HR 42次/分,遂停用胺碘酮,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5年前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先后化疗4次。查体:HR 69次/分,RR 27次/分,BP 113/65 mmHg。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清,律不齐,偶有早搏,未闻及额外心音。ECG示窦性心律;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检查过程中可见心律失常
“大病以胃”学术思想由山西门氏杂病流派学术主要传承人门九章教授经过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来。该思想应用于各类疑难、危重、慢性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可谓执简驱繁,甚为实用。理中汤是“大病以胃”学术思想中的代表方剂。门九章教授在治疗疾病中时刻顾护患者胃气,通过判断胃气之强弱有无,在运用理中汤时针对胃气虚衰的程度,选用党参或人参或红参顾护胃气,使患者的功能状态达到平衡,疾病自然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