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雕塑作为现代化城市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来唤起大众的审美需求,是城市历史文化、大众特质与审美情趣的一个缩影。对于我国城市雕塑现状的困惑引发了对于城市雕塑的建立所需的美学的、人文的、空间的、自然的因素以及运作模式的思考,并从城市与人的关系、雕塑的形态分类、材质与人的关系、雕塑与空间、人的行为参与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文化符号 城市特质 人文精神 行为参与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雕塑作为人类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艺术表现行为,它的创作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人类社会的行为表达方式,它的存在是通过城市雕塑作品来架构人类社会的文化、心理、情感的桥梁,来呈现、创造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空间。城市雕塑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城市性格、城市社会心理以及城市大众审美情趣的展现,它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连接着城市与大众的公共空间。它犹如城市的节点,是赋予城市空间节奏的音符,是自然、美学、环境、生态、社会心理与精神空间的参与者。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就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是城市历史和社会大众特质与审美情趣的缩影。
纵观我国城市雕塑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如火如荼的建设,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将西方雕塑从古典到现代都进行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演绎,或古典,或现代,或抽象或写实……统而观之,其形态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具有主题性或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城雕,这类雕塑在我国城雕的数量上有一定规模,在体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类作品中有着明确的主题,也有很多有着良好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作品,能唤起人们对历史或人物的再次“共鸣”。但它的精神是单向度的,它的艺术是以满足单纯视觉审美为出发点的,它的呈现方式也是庄严的,它的审美是“崇高”的,是让人“景仰”的,是大众必须“仰视”的,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会对雕塑的技艺发出“赞叹”,由此而产生“共鸣”,仅此而已。再一类就是多少有点“现代化”或者“后工业”影子的城雕作品,但很多作品其实并无精神支点可言,“形式的苍白和意志的羸弱”,琢磨不透的形体,粗制的材质,格格不入的空间呈现方式……
城市雕塑是伴随城市现代化进程相应而生的,它在城市与人之间建构起一个公共空间,亲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或欣赏或触摸,或穿行其间。它的文化精神应该是多元的,审美角度应该是多向度的,是要符合现代社会与人的审美追求的。
一 城市与人
一个城市是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事件,以及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共同在时间的历程中营造出的公共空间。它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很深的烙印,也决定着人们心理的基点。一个城市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性也对城市的性格塑造有着很深的影响,比如东北人、上海人、重庆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或豪放,或火辣,或婉约,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彰显着城市的特质,也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审美取向。再有就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从一个角度决定了城市的心理承受度,也就是包容度。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获利的都是开放型的城市,他们接受的资讯、文化,显然比从传统纸媒上获取的更为直接和具体,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较为开放与宽松的心理承载力和包容度,相比较而言,它比封闭的城市更具有大众心理接受能力,这也从一方面成就了城市的性格。
当然决定一个城市性格的还有其它多种因素,如教育水平、生活习性、年龄结构、政治环境等等,在这多种因素下促成了一个城市的基本性格特质。“美国费城就有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雕塑,它就是由该城市独特的历史以及生气勃勃的精神共同造就的,凭借着这种精神,城市的艺术家们将各种相互对立且潜在的带有限制性的力量融合在其作品中”。由此可见,人是城市的决定因素,个体精神的组合,在相互磨合与消解中与文化历史心理共同架构起了一个城市的基本特质。
二 城市雕塑的形态
基于雕塑艺术的几种表达方式,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可将之大致分为写实的、写意的、与抽象的。
1 写实性雕塑
真实是人类最容易接受和欣赏的,也是大众最为依赖的视觉经验。文艺复兴以来开始了对艺术的透视、人体解剖学的科学研究以及19世纪以来对色彩学的科学研究,追求真实的再现成为一个大行其道上千年的真理,成为了一统天下的表现手法。采用各种类型的物质材料来模拟和再现物象的形态,体现准确的比例、运动、结构以及形态的变化和色彩,不仅在对于形态的模拟上而且在材质的选择上都要与表达“真实”有机结合。在现代雕塑作品中也有很多的艺术家采用现代高科技仿真材料来模拟人和物的真实的呈现,以达到“再现”之美。
2 写意性雕塑
这是以“意象”为灵魂,采用较为概括的手法,着重表现物象的意蕴和神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表现手法多少带有些诗意的成分。它是带有中国特殊文化因子的美学形式,具有中国文化独有的美学特质。但写意是有尺度的,不是胡编乱造,“只有转换了客观存在的形式,把对自然物象的理解与把握转换成与之没有内在联系的形式,才能产生艺术的质变,才能产生意”。
3 抽象性雕塑
抽象一词是作为具象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指作品摆脱了物象“形”的制约,放弃对外在形体的束缚,在感性的基础上抽离了形象,以更为理性的认知去传达作品更为深刻、本真的内涵,追求物象的内在结构与表达。在抽象作品中更加突出作品的形式、材质、色彩等纯粹的美学因素;在与受众的交流中,更强调心理空间的营造,也更体现了公众的参与选择与意义表达选择,也扩大了作品本身的内涵。
三 材质之美
不光是城雕艺术,在现代艺术中材质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艺术家们也越来越体会到材质之美与大众的心理接受。材质是体现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二者在相互交织中共同作用。“材料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化是互为因果的,技术革命会对观念更新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它需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视点,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接受、认知和表达”。新时代的科技发展也提供了众多可选取的新材料。新工艺的方法,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表面肌理,不同的色泽与色彩,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特质与品性:石头的肌理与凿痕,木头的朴素与自然,金属的冷峻与特有的光泽和力度以及可塑性等等,都与人类社会大众心理空间有着丝丝不言的谋和。材质运用得当得到的“共鸣”是具有扩张性的。在现代艺术中,材质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得到了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物质性所具有的特殊美感从某种层面来说,比非物质性审美能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也更强化了受众的心理接受。
四 城雕与空间
同样材质、形态的作品放置于不同的自然空间中,会得到不同的意义。很难想象在一个川流不息的街道交叉口上放置一个繁复的需要人静静审视与欣赏的雕塑作品会有什么意义。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城市雕塑所处的大的公共空间,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建筑环境,以及该处所具有的城市功能等等,这些因素都与雕塑的空间形态以及呈现方式密切相关。
比如,匆忙的街头,它是快节奏的,它的雕塑需要简洁的、明快的、有节奏感的,与行道、灯光、街景、树木有很好结合的作品,不一定要过分强化雕塑语言,它就是一些“有意义的形式与装置”。这样才能更加贴近人与生活。再如公园的环境,这里的雕塑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就极为重要,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作为城市生活中的主体,有时更是参与了艺术作品的营造,在这里人们更易于亲近雕塑,在穿行、触摸中主客体之间有了更为深层次的交流,作品自身的呈现方式和作品内涵被主体在感悟之中悄悄接纳,更扩大了作品的外延。城雕应该以更加真切的形体律动以补充视觉的非物质性的距离感,使人的生理、心理空间以及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而行为的参与更有助于人们获得心理快感。
五 行为参与
在城市中最为重要的是人,人参与审美有助于人获得心理、生理的快感。对于城市雕塑的设立,人的行为方式更有助于城市雕塑审美意义的传达和价值体现。城雕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它的材质、形体、肌理、空间形态等等和人建立了视觉的、触觉的、心理的、行为的交流。人的行为介入,使雕塑与人的行为联系,对于公众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公众对于参与艺术的社会意识的群体性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人与城雕的交流,基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
1 欣赏
欣赏是诉诸于视觉的,也是最为直观的方式,人们接受的是城雕的形态、颜色,以及材质的外部肌理与表现,通过静静地审视,来建构与作品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呈现与参与方式多是庄重的,或者是有很高视觉审美愉悦的,它带来的是对纯美的感悟与审美情操的培养。
2 触摸
触觉也是人的行为感知外部事物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材质与肌理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也有助于审美经验的获得。这种亲近作品的感知方式,更加强化了雕塑与人的内在交流,通过触摸更加真实地获得了情感交流。
3 绕观与穿行
这种审美方式是多角度的,不拘于一种审美方位。它对城市雕塑作品的空间呈现方式有很高的要求,雕塑在形态空间的设计上需更多地考虑行为的介入。而且在空间形态上对自然、环境有更多的“借景”要求。人们通过对雕塑作品的穿越、绕观等行为方式来感受作品的意义,而意义在有时是没法表述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内心的,从而使人得到审美愉悦。
4 功能性拓展
因为城雕提出了人的行为参与的重要性,所以在有些特定的环境中,就对雕塑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攀爬、游玩都对雕塑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其性能上的要求,比如具有喷泉功能的雕塑,水的形式的设计不仅拓展了雕塑的空间形态,而且有人的嬉戏与参与,接触中不仅活跃了空间而且因为它的功能性使其具有亲和感,也更加强调了人的行为参与。
城市的雕塑必须是与城市的文化、历史、个性、建筑相协调的,优秀的作品在城市中是能够突显出来的,同时还能突显出城市的精髓。我们的雕塑的设立多是些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而在其操作模式上更是脱不开权力意志,这就是现状。在其运作方式和建立方式上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领导意志很多时候导致了其作品的艺术水平。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多一些人文精神,少一些权力意志,多思考一些精神的、文化的因素,综合考虑自然与人、生态与人、雕塑与人,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被大众所接纳,才能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才能成为城市的象征与符号。在让其更具操作性的方式上,我们不妨多多借鉴成功的经验,比如,美国费城提出“百分之一为艺术”的观念,它规定费城所属土地的开发者必须为获得授权的公共艺术品奉献至少百分之一的建设费,由此,那些获得授权的公共艺术品成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费城市政府实施了第二个“百分之一为艺术”的方案,要求市区建设费的百分之一用于艺术创作。在这两个方案的倡导下,使成千上万的艺术品获得了资金的援助……每个方案在对艺术家的选拔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程序,在“百分之一为艺术”的活动进行中,有一个专门小组对各种建议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呈交艺术咨询委员会,当公众对此基本满意时,开发者、建筑师、顾问以及艺术家便趋于更坚决维护其行为的合理性。
生活在机械与钢铁之中的现代人需要一丝精神的慰藉,多一些艺术的熏陶。让每个人都有权“参与”创造的艺术才能使城市雕塑真正成为与人沟通的媒介。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显得更轻松一些,更加艺术化一些,更具有人文精神,这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以及生活在此的人们应当去思索的。
参考文献:
[1] [法]伊夫米肖,周静人译:《杂乱空间中的雕塑》,《世界美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2000年第1期。
[2] 吕洁译:《美国雕塑巡礼——费城》,《世界美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2000年第1期。
[3] 冯斌:《从材料到观念》,《美苑》,1998年第4期。
作者简介:冉健,女,1974—,重庆长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工作单位:四川省教育学院。
关键词:文化符号 城市特质 人文精神 行为参与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雕塑作为人类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艺术表现行为,它的创作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人类社会的行为表达方式,它的存在是通过城市雕塑作品来架构人类社会的文化、心理、情感的桥梁,来呈现、创造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空间。城市雕塑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城市性格、城市社会心理以及城市大众审美情趣的展现,它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连接着城市与大众的公共空间。它犹如城市的节点,是赋予城市空间节奏的音符,是自然、美学、环境、生态、社会心理与精神空间的参与者。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就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是城市历史和社会大众特质与审美情趣的缩影。
纵观我国城市雕塑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如火如荼的建设,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将西方雕塑从古典到现代都进行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演绎,或古典,或现代,或抽象或写实……统而观之,其形态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具有主题性或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城雕,这类雕塑在我国城雕的数量上有一定规模,在体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类作品中有着明确的主题,也有很多有着良好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作品,能唤起人们对历史或人物的再次“共鸣”。但它的精神是单向度的,它的艺术是以满足单纯视觉审美为出发点的,它的呈现方式也是庄严的,它的审美是“崇高”的,是让人“景仰”的,是大众必须“仰视”的,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会对雕塑的技艺发出“赞叹”,由此而产生“共鸣”,仅此而已。再一类就是多少有点“现代化”或者“后工业”影子的城雕作品,但很多作品其实并无精神支点可言,“形式的苍白和意志的羸弱”,琢磨不透的形体,粗制的材质,格格不入的空间呈现方式……
城市雕塑是伴随城市现代化进程相应而生的,它在城市与人之间建构起一个公共空间,亲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或欣赏或触摸,或穿行其间。它的文化精神应该是多元的,审美角度应该是多向度的,是要符合现代社会与人的审美追求的。
一 城市与人
一个城市是人与人、人与历史、人与事件,以及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共同在时间的历程中营造出的公共空间。它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很深的烙印,也决定着人们心理的基点。一个城市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性也对城市的性格塑造有着很深的影响,比如东北人、上海人、重庆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或豪放,或火辣,或婉约,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彰显着城市的特质,也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审美取向。再有就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从一个角度决定了城市的心理承受度,也就是包容度。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获利的都是开放型的城市,他们接受的资讯、文化,显然比从传统纸媒上获取的更为直接和具体,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较为开放与宽松的心理承载力和包容度,相比较而言,它比封闭的城市更具有大众心理接受能力,这也从一方面成就了城市的性格。
当然决定一个城市性格的还有其它多种因素,如教育水平、生活习性、年龄结构、政治环境等等,在这多种因素下促成了一个城市的基本性格特质。“美国费城就有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雕塑,它就是由该城市独特的历史以及生气勃勃的精神共同造就的,凭借着这种精神,城市的艺术家们将各种相互对立且潜在的带有限制性的力量融合在其作品中”。由此可见,人是城市的决定因素,个体精神的组合,在相互磨合与消解中与文化历史心理共同架构起了一个城市的基本特质。
二 城市雕塑的形态
基于雕塑艺术的几种表达方式,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可将之大致分为写实的、写意的、与抽象的。
1 写实性雕塑
真实是人类最容易接受和欣赏的,也是大众最为依赖的视觉经验。文艺复兴以来开始了对艺术的透视、人体解剖学的科学研究以及19世纪以来对色彩学的科学研究,追求真实的再现成为一个大行其道上千年的真理,成为了一统天下的表现手法。采用各种类型的物质材料来模拟和再现物象的形态,体现准确的比例、运动、结构以及形态的变化和色彩,不仅在对于形态的模拟上而且在材质的选择上都要与表达“真实”有机结合。在现代雕塑作品中也有很多的艺术家采用现代高科技仿真材料来模拟人和物的真实的呈现,以达到“再现”之美。
2 写意性雕塑
这是以“意象”为灵魂,采用较为概括的手法,着重表现物象的意蕴和神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表现手法多少带有些诗意的成分。它是带有中国特殊文化因子的美学形式,具有中国文化独有的美学特质。但写意是有尺度的,不是胡编乱造,“只有转换了客观存在的形式,把对自然物象的理解与把握转换成与之没有内在联系的形式,才能产生艺术的质变,才能产生意”。
3 抽象性雕塑
抽象一词是作为具象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指作品摆脱了物象“形”的制约,放弃对外在形体的束缚,在感性的基础上抽离了形象,以更为理性的认知去传达作品更为深刻、本真的内涵,追求物象的内在结构与表达。在抽象作品中更加突出作品的形式、材质、色彩等纯粹的美学因素;在与受众的交流中,更强调心理空间的营造,也更体现了公众的参与选择与意义表达选择,也扩大了作品本身的内涵。
三 材质之美
不光是城雕艺术,在现代艺术中材质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艺术家们也越来越体会到材质之美与大众的心理接受。材质是体现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二者在相互交织中共同作用。“材料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化是互为因果的,技术革命会对观念更新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它需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视点,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接受、认知和表达”。新时代的科技发展也提供了众多可选取的新材料。新工艺的方法,不同的材质,不同的表面肌理,不同的色泽与色彩,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特质与品性:石头的肌理与凿痕,木头的朴素与自然,金属的冷峻与特有的光泽和力度以及可塑性等等,都与人类社会大众心理空间有着丝丝不言的谋和。材质运用得当得到的“共鸣”是具有扩张性的。在现代艺术中,材质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得到了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物质性所具有的特殊美感从某种层面来说,比非物质性审美能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也更强化了受众的心理接受。
四 城雕与空间
同样材质、形态的作品放置于不同的自然空间中,会得到不同的意义。很难想象在一个川流不息的街道交叉口上放置一个繁复的需要人静静审视与欣赏的雕塑作品会有什么意义。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城市雕塑所处的大的公共空间,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建筑环境,以及该处所具有的城市功能等等,这些因素都与雕塑的空间形态以及呈现方式密切相关。
比如,匆忙的街头,它是快节奏的,它的雕塑需要简洁的、明快的、有节奏感的,与行道、灯光、街景、树木有很好结合的作品,不一定要过分强化雕塑语言,它就是一些“有意义的形式与装置”。这样才能更加贴近人与生活。再如公园的环境,这里的雕塑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就极为重要,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作为城市生活中的主体,有时更是参与了艺术作品的营造,在这里人们更易于亲近雕塑,在穿行、触摸中主客体之间有了更为深层次的交流,作品自身的呈现方式和作品内涵被主体在感悟之中悄悄接纳,更扩大了作品的外延。城雕应该以更加真切的形体律动以补充视觉的非物质性的距离感,使人的生理、心理空间以及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而行为的参与更有助于人们获得心理快感。
五 行为参与
在城市中最为重要的是人,人参与审美有助于人获得心理、生理的快感。对于城市雕塑的设立,人的行为方式更有助于城市雕塑审美意义的传达和价值体现。城雕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它的材质、形体、肌理、空间形态等等和人建立了视觉的、触觉的、心理的、行为的交流。人的行为介入,使雕塑与人的行为联系,对于公众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公众对于参与艺术的社会意识的群体性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人与城雕的交流,基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
1 欣赏
欣赏是诉诸于视觉的,也是最为直观的方式,人们接受的是城雕的形态、颜色,以及材质的外部肌理与表现,通过静静地审视,来建构与作品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呈现与参与方式多是庄重的,或者是有很高视觉审美愉悦的,它带来的是对纯美的感悟与审美情操的培养。
2 触摸
触觉也是人的行为感知外部事物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材质与肌理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也有助于审美经验的获得。这种亲近作品的感知方式,更加强化了雕塑与人的内在交流,通过触摸更加真实地获得了情感交流。
3 绕观与穿行
这种审美方式是多角度的,不拘于一种审美方位。它对城市雕塑作品的空间呈现方式有很高的要求,雕塑在形态空间的设计上需更多地考虑行为的介入。而且在空间形态上对自然、环境有更多的“借景”要求。人们通过对雕塑作品的穿越、绕观等行为方式来感受作品的意义,而意义在有时是没法表述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内心的,从而使人得到审美愉悦。
4 功能性拓展
因为城雕提出了人的行为参与的重要性,所以在有些特定的环境中,就对雕塑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攀爬、游玩都对雕塑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其性能上的要求,比如具有喷泉功能的雕塑,水的形式的设计不仅拓展了雕塑的空间形态,而且有人的嬉戏与参与,接触中不仅活跃了空间而且因为它的功能性使其具有亲和感,也更加强调了人的行为参与。
城市的雕塑必须是与城市的文化、历史、个性、建筑相协调的,优秀的作品在城市中是能够突显出来的,同时还能突显出城市的精髓。我们的雕塑的设立多是些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而在其操作模式上更是脱不开权力意志,这就是现状。在其运作方式和建立方式上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领导意志很多时候导致了其作品的艺术水平。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多一些人文精神,少一些权力意志,多思考一些精神的、文化的因素,综合考虑自然与人、生态与人、雕塑与人,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被大众所接纳,才能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才能成为城市的象征与符号。在让其更具操作性的方式上,我们不妨多多借鉴成功的经验,比如,美国费城提出“百分之一为艺术”的观念,它规定费城所属土地的开发者必须为获得授权的公共艺术品奉献至少百分之一的建设费,由此,那些获得授权的公共艺术品成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费城市政府实施了第二个“百分之一为艺术”的方案,要求市区建设费的百分之一用于艺术创作。在这两个方案的倡导下,使成千上万的艺术品获得了资金的援助……每个方案在对艺术家的选拔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程序,在“百分之一为艺术”的活动进行中,有一个专门小组对各种建议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呈交艺术咨询委员会,当公众对此基本满意时,开发者、建筑师、顾问以及艺术家便趋于更坚决维护其行为的合理性。
生活在机械与钢铁之中的现代人需要一丝精神的慰藉,多一些艺术的熏陶。让每个人都有权“参与”创造的艺术才能使城市雕塑真正成为与人沟通的媒介。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显得更轻松一些,更加艺术化一些,更具有人文精神,这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以及生活在此的人们应当去思索的。
参考文献:
[1] [法]伊夫米肖,周静人译:《杂乱空间中的雕塑》,《世界美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2000年第1期。
[2] 吕洁译:《美国雕塑巡礼——费城》,《世界美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2000年第1期。
[3] 冯斌:《从材料到观念》,《美苑》,1998年第4期。
作者简介:冉健,女,1974—,重庆长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工作单位:四川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