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观和语言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了多少年的语文,对“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个观念已是深信不疑,所以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把这个“工具”(时髦的叫法是“载体”)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讲一通,不过讲来讲去都离不开准确、鲜明、生动之类,这也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学习惯。初中语文新课标把语言教学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语言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根本任务。这让我隐隐感觉到语言观似乎有什么变化,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什么变化,故而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仍然和过去的一样,还是先“意”后“言”,重“意”轻“言”,还是“言”如何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那个“意”。
  最近读了一点书,请教了搞文学的长辈,才知道“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传统的语言观,而新课标关于语言教学的一些提法是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方面体现了现代语言观,原来如此。其实,“传统语言观”、“现代语言观”这两个词语过去在语文刊物上见到过,但根本没往心里去,觉得那是专家学者们写文章的“专利”,跟我这个一线的教师没什么关系。现在我开始明白这是很幼稚的想法。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关于语文教学的根本精神,在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标规定的语文教学的任务,不能不反思我们信奉已久的一般常识的语言观,不能不对现代语言观有一定的了解。
  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工具,它的意义在于,要去表述独立于语言的某个确定的对象或某个确定的概念。也就是说,语言只不过是将人既有的思想感情传达给人的意义载体,“意”先于“言”;而且既然语言只是工具,那么作为表述对象的意义就高于语言,人首先生活在意义而非语言中,从而造成了意义与语言的分离。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言只是在讲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时才被提到,它和课文的内容、思想是分离的,因而语言教学常常免不了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传统语言观的局限性更明显。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按语言工具论,语言艺术的价值不在语言,文学作品的价值只能由先于“工具”(语言)而存在的意义来确定,仅仅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那个先于“工具”(语言)的客观对象。这样一来,所有课本中选的文学作品的区别,只在于表述那个先在“意义”的方式不同而已,语言艺术的独特价值也就失去了。在传统语言观看来,语言在理解、把握世界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现代语言观对语言的认识就不是这样。现代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人理解、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人与世界融合的关键、媒介,使人与世界由相融而相通。可以说,人生在世,世界向人生成,都是在语言中完成的。任何文本中的意义只能出现于语言之中,语言之外没有意义。语言体现了人对感性世界的归纳、整理、评判,体现了人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总之,“语言开启了世界,建构了世界,世界由于语言而敞开,而有意义。离开语言,没有世界,事物没有意义。”(见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正因此,我们才记住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有语言的地方才有世界”。现代语言观还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蕴涵着人的社会文化心理,蕴涵着本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情感倾向等等,它比生理特征更能规定人的民族属性。所以,语言不仅有科学性,还有强烈的人文性。显然,这些看法比传统语言观对语言的认知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借鉴现代语言观于语文教学之中,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语文教学即母语教学的认识。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时常将活生生的语文肢解得七零八落,既不见德育的光芒又不见美育的魅力?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们受传统语言观的束缚,对语言的认识不到位,它的人文性被忽略了,它的本体地位被遮蔽了。还是拿文学作品的教学来说,按现代语言观,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它的价值不在离开了语言的那个生活现象,不在作品的题材、主题,而在它向读者(学生和教师)提供的一种新颖、独特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这种理解和把握是作家借助语言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选择、序化的结果。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任务,不是教导读者去作品中寻找社会生活的对应物,不是告诉读者作家反映了什么生活,表现了什么思想,而是启发读者如何新颖地、独特地去理解生活,把握生活。从现代语言观的视角去教小说、戏剧、诗歌,不是比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归纳、死记主题思想与写作特点有意义得多吗?不是更接近于把语文教成语文吗?
  当然,上面所介绍的只是现代语言观的皮毛,只是我读书的一孔之见。如何科学理解现代语言观,如何正确处理传统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关系,并用以指导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大也很新的问题,是语文课改必须面对的。恳切希望语文刊物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指导、帮助我们一线的教师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把语文课改引向深入。
  
  [作者通联:河南平顶山四十四中]
其他文献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流传在中学生中的一句顺口溜,它形象地道出了语文学习方面的三个难点:文言文阅读、写作、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由于与现代生活相隔年代久远,语法规则与现代文区别较大,初学文言文觉得佶屈聱牙,同学们也因此视为畏途。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加强积累,文言文也并非那样难学。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突破口,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文言文学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