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目前,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高中学生已经逐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高等院校中的高师院校又是培养基础教育所需人才的主要基地,加强高中教育与高师教育的衔接策略的研究,既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高师教育质量,又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资源。而万丈高楼从地起,提高高师教育质量、培养基础教育合格的人才资源,就必须从高师院校大学一年级(起始年级)抓起,本文拟对高师教育中的起始年级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 高校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标下的高中教材,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期”
由于高中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对教材上许多知识的理解都被教师的反复讲解取代(学生“被动理解”),然而大学阶段,教材上许多知识的深化理解却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学生“主动理解”),这样学生从“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就有一个过程(简称理解期)。
在此,仅以数学为例。由于从2005年开始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全国各地在新课程标准的统一框架下可以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所以近几年高中所用数学教材不仅版本较多而且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高校教师就再也不能用全国统一高考时期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了,而应该去充分研究新课标下的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以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期”。
1 注意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与大学起始年级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以旧促新”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师在重新审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材与高师起始年级数学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内在联系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在高中阶段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应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到对大学教材理解能力的高度(简称“以旧促新”)。例如基础教育高中《数学》学习的函数的基本性质与大学《数学分析》中所讲的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与大学《数学分析》中的数列极限;高中《数学》中的圆锥曲线的性质与大学的《高等几何》中二次曲线的仿射性质等内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都可以从对旧知识(高中已学)的复习中“引申”出新知识(大学要讲),而且可以通过对比讲解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于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之目的。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师生“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新平台来提高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2],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学生就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利用大学起始年级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既完成教育任务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呢?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的关系不如高中阶段那样密切,但是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做到: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根据教学进度适度地将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互动;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时当好倾听者和引导者;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各种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2]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跟他们的高中老师一样。在这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就构建起了“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新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指导学生提高理解教材的能力。
二 高校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期”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高中老师每节课的容量、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作业处理、考试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认识了,进入大学这种新环境之后,学生对这一切会有一个重新认识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就称为学习适应期。
高中学习期间,教师的教法基本上都是以“讲授法”占主导地位,虽然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法趋近于高中教师,但由于课堂的容量远远大于高中课堂的容量,学生在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众多书刊才能彻底将课堂内容消化。[3]这就给刚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不适应,为此大学一年级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放慢起始教学进度
高中学科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学生已习惯了较慢的教学节奏。因此,在大学起始阶段学科教师教学进度宜放慢,课堂容量适宜逐渐增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大学的学科课堂教学。
2 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精讲、细导”
大学的课堂与高中的课堂有着显著的差别,大学每节课的容量远远大于高中每节课的容量,因此,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精讲”,否则会由于教学时间因素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要学好大学各学科的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不行的,还必须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推敲、查阅大量的课外书刊去补充完善。[4]而在学生方面要做的工作还靠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给予“细导”才行。
总之,虽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高校教师仍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才能有效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期”。
三 高校教师应充分加强指导学法,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
通过高中毕业考入大学,进入大学一年级学习,学生离开了父母亲的直接管辖范围,脱离高中的严格管理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进入了主要靠自己管理的时期,这一时期就是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形成、定型期”的长短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就尤为重要,学科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定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由于高考竞争的激烈性,决定了高中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学生家长对学生管理的严厉性以及学生本人为了升学而强迫自己学习的强制性,这些特性中,后两种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以说完全消失了,而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也可以说基本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高校教师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向学生讲解高校学籍管理的各种规定和各学科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学生的提醒和点拨来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内因是根本,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乃至最终定型,需要高校教师在其中花大量心血来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而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受益终身。
2 改进学生高中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起始年级的学生学好各科的万能钥匙
实际上高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而大学的各学科是高中知识的高层次升华,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上的要求,都远远超出刚入校的学生的意料,可以说是在高中的基础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样,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若没有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点,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仍按高中的学习方法进行各学科的学习是很难学好大学各学科的。
总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只要高校教师在大学一年级就加强对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自学能力的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习惯,就能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定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四 高校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期”,为培养创新型的研究人才奠基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就会进入社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否胜任工作,不仅仅靠书本知识,更多地是靠学生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去进行创新劳动。虽然,现行高中教材中也涉及到了探究课、研究课等,而且高中也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配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大多数不是流于形式就是由老师代替学生完成的。因此,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高校教师就应该针对所教学科的特点尽量设计讨论型、辩论型、探究型课,同时,充分利用大学教学资源较高中学校丰富的优势,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出一些小的研究型、探索性课题让学生们去完成(在过程中教师加强方法引导和指点),以此来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加强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期”,进而缩短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周期。
总之,高师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而起始阶段的教育教学就如一年的春天一样——“一年之计在于春”!搞好大学起始年级的教学,讲究策略、方法,定能使我们的高校教育教学事半而功倍!
参 考 文 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68-198.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168.
[3]胡小平.中学生厌学数学的原因及辅导对策[J].教书育
人,2004,10(8):16-18,
[4]胡小平.“学科周记”在“教学磨合期”的作用[J].教书育
人,2002(16):32-36.
一 高校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标下的高中教材,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期”
由于高中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对教材上许多知识的理解都被教师的反复讲解取代(学生“被动理解”),然而大学阶段,教材上许多知识的深化理解却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学生“主动理解”),这样学生从“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就有一个过程(简称理解期)。
在此,仅以数学为例。由于从2005年开始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全国各地在新课程标准的统一框架下可以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所以近几年高中所用数学教材不仅版本较多而且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高校教师就再也不能用全国统一高考时期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了,而应该去充分研究新课标下的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以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期”。
1 注意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与大学起始年级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以旧促新”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师在重新审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材与高师起始年级数学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内在联系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在高中阶段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应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到对大学教材理解能力的高度(简称“以旧促新”)。例如基础教育高中《数学》学习的函数的基本性质与大学《数学分析》中所讲的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高中《数学》中的数列极限与大学《数学分析》中的数列极限;高中《数学》中的圆锥曲线的性质与大学的《高等几何》中二次曲线的仿射性质等内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都可以从对旧知识(高中已学)的复习中“引申”出新知识(大学要讲),而且可以通过对比讲解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于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之目的。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师生“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新平台来提高学生对高校教材的理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2],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学生就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利用大学起始年级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既完成教育任务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呢?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的关系不如高中阶段那样密切,但是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做到: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根据教学进度适度地将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互动;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时当好倾听者和引导者;平时多注意学生的各种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2]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跟他们的高中老师一样。在这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就构建起了“平等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新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指导学生提高理解教材的能力。
二 高校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期”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高中老师每节课的容量、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作业处理、考试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认识了,进入大学这种新环境之后,学生对这一切会有一个重新认识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就称为学习适应期。
高中学习期间,教师的教法基本上都是以“讲授法”占主导地位,虽然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法趋近于高中教师,但由于课堂的容量远远大于高中课堂的容量,学生在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众多书刊才能彻底将课堂内容消化。[3]这就给刚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不适应,为此大学一年级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放慢起始教学进度
高中学科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学生已习惯了较慢的教学节奏。因此,在大学起始阶段学科教师教学进度宜放慢,课堂容量适宜逐渐增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大学的学科课堂教学。
2 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精讲、细导”
大学的课堂与高中的课堂有着显著的差别,大学每节课的容量远远大于高中每节课的容量,因此,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精讲”,否则会由于教学时间因素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要学好大学各学科的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不行的,还必须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推敲、查阅大量的课外书刊去补充完善。[4]而在学生方面要做的工作还靠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给予“细导”才行。
总之,虽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高校教师仍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充分研究教法,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才能有效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学习适应期”。
三 高校教师应充分加强指导学法,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
通过高中毕业考入大学,进入大学一年级学习,学生离开了父母亲的直接管辖范围,脱离高中的严格管理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进入了主要靠自己管理的时期,这一时期就是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形成、定型期”的长短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就尤为重要,学科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定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由于高考竞争的激烈性,决定了高中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学生家长对学生管理的严厉性以及学生本人为了升学而强迫自己学习的强制性,这些特性中,后两种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以说完全消失了,而教师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性也可以说基本淡化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高校教师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向学生讲解高校学籍管理的各种规定和各学科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学生的提醒和点拨来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内因是根本,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乃至最终定型,需要高校教师在其中花大量心血来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而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受益终身。
2 改进学生高中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起始年级的学生学好各科的万能钥匙
实际上高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而大学的各学科是高中知识的高层次升华,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上的要求,都远远超出刚入校的学生的意料,可以说是在高中的基础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样,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若没有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点,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仍按高中的学习方法进行各学科的学习是很难学好大学各学科的。
总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只要高校教师在大学一年级就加强对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自学能力的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习惯,就能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定型期”,定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四 高校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期”,为培养创新型的研究人才奠基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就会进入社会,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否胜任工作,不仅仅靠书本知识,更多地是靠学生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去进行创新劳动。虽然,现行高中教材中也涉及到了探究课、研究课等,而且高中也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配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大多数不是流于形式就是由老师代替学生完成的。因此,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高校教师就应该针对所教学科的特点尽量设计讨论型、辩论型、探究型课,同时,充分利用大学教学资源较高中学校丰富的优势,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出一些小的研究型、探索性课题让学生们去完成(在过程中教师加强方法引导和指点),以此来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加强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缩短大学一年级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期”,进而缩短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周期。
总之,高师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而起始阶段的教育教学就如一年的春天一样——“一年之计在于春”!搞好大学起始年级的教学,讲究策略、方法,定能使我们的高校教育教学事半而功倍!
参 考 文 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68-198.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168.
[3]胡小平.中学生厌学数学的原因及辅导对策[J].教书育
人,2004,10(8):16-18,
[4]胡小平.“学科周记”在“教学磨合期”的作用[J].教书育
人,2002(16):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