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舆情研究的框架批判——范式与方法的盲点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we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梳理出当前国际舆情研究中的事件分析、历史分析和对比分析三种主要框架,将其总结为国际舆情研究的监测范式、引导范式和策略范式,并在批判现有研究框架的基础上,探讨国际舆情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其他文献
数字媒介时代,工作制度、治理秩序和产业逻辑等都发生转变,影响了人类的内在观念和社会关系,形成了作为新异化形式的数据拜物教,这是技术垄断在当下引发的一场文化危机.
在社会转型和媒体转型的“双转”关键期,社会需要文化支撑,媒体需有文化担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应有之义.作为地方媒体,佛山传媒集团以文创理念为指导,对当地传统文化、自然文化进行系统挖掘、梳理、展现和传播,深耕文化版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新闻短视频在提升信息覆盖面和媒体影响力的同时,也在瓦解着新闻的严肃性,主要表现为短视频新闻的过度娱乐化、过度碎片化和过度浅表化.对此,媒体要秉持客观专业的新闻态度,以“深度”自重,做强深度报道,发出理性声音,构建价值传播,以应对新闻短视频严肃性瓦解的问题.
学位
观念重视不足、问题意识缺乏和师资建设薄弱,是“传播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境,本文立足当前信息技术迭代和新文科背景,提出教改路径如下:推进课程内容的整合创新,强化问题和任务导向,改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等.
本文以东部一所985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大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认知与态度.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学生普遍重视研究方法,但本科生的“问题意识”较为薄弱;学生偏爱质化研究方法,研究生接纳新研究方法的心态更开放;学生普遍存在研究方法学习渠道单一等现象.
学位
在外交这种涉及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传播的“差异性”和“隐蔽性”更具有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考察价值.在“中美走向和解”的历史瞬间,双方的外交实践体现着中美两国在不同文化系统影响下时间系统的“无意识”的差异与空间系统的“有意识”的运用.
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关乎新闻学知识体系结构的未来演化.本文认为:工学整合的融媒新闻实践教育能够灵活地调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学校与业界之间形成动态的知识生成系统,为深度融媒时代新闻知识体系结构的重塑带来创新力量.
本文以2021年初河北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在石家庄、邢台等地的农村开展线上调查,全面考察影响农村人群认知、态度与防控行为的因素,旨在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