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重大现实命题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优化和提升为包含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逐步实现的战略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通过改革和调整,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结构;发展变化
  中共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确定为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的主调。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进一 步把”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起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重大现实命题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优化和提升为包含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经验而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一个新的战略目标,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逐步实现的战略任务. 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通过改革和调整,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社会结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结构是构成整体社会的各个基本社会要素之间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及其形式。在现阶段,社会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制度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结构。现代社会既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也有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一般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互为表里,相互匹配,它们共同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要繁荣发展,二是社会要全面进步。这就要求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适应。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下展开的,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还缺少经验,加上我们的社会科学知识贫乏,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所以,在有些地区,有些时段,把“经济发展第一”的任务提到了唯一的位置,而没有把社会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发展这条腿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短的局面。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不全面, 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所以十六大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要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继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政策的创新,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重要基础。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千年之变”
  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一般说来,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在先,社会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变化在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如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有可能拖跨我们的经济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社会资源朝着更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从各项宏观指标来看,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经济总量现已排名世界第三位,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今天,由于党中央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复苏的有利措施,中国经济现在开始步入恢复,世界银行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对于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是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曾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后进入这个时期,但后来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些发展顺利的国家和地区,如今人均GDP已达到1—2万美元,而另一些没有解决好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的国家和地区如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至今人均GDP还停留在不足3000美元的水平,这是中国应当引以为戒的。确实是这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政策,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考验。我主要从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三方面来阐述:
  1、就业结构的变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2010年,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都在1800万人以上,除去死亡,退休,16岁以上人就学率提高等因素,每年新增劳力仍在1000万以上。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就业压力达到非常严重的状况,2009年,新增毕业大学生700万、大约3000万农民工需要安置、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我们的全部就业压力达到5000万。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但目前来看,就业压力仍然很严重。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在城市化社会中,待业,失业的人员如果是没有工作,也就没有了收入和经济来源,中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小,即使有社会保障,水平也低,待业,失业人员的,人数多了,肯定对社会稳定不利,影响社会和谐.
  2、城乡结构的变化
  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很不平衡就包括城乡的差距。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虽然我们在提高城市化率和扩大城镇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现今的城乡结构还不合理。表现在:
  (1)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8年我们的城市化提高到45%,但与全世界城市化超过50%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不仅跟发达国家比有巨大差距,就是跟一般的国家相比较我们也是相差七八个百分点;
  (2)是在城市内部,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现在城市社会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或者说本地的职工和农民工的矛盾;
  (3)是城乡关系不合理,主要是我国现在的城乡差距太大。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农村按国际贫困标准(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美元,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目前约折合2.5元人民币),也就是大体相当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900元人民币的水平,中国农村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在《二00九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中对中国目前城乡的差距进行了列举,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8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现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相比,平均相差在20年以上,繁华大都市与西部乡村的差距,更是在50年以上。
  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10年,并且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从1978年的2.68:1扩大到了2008年的3.07:1。2008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洗衣机、移动电话量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也偏低,2008年其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二百一十二元,不足城镇居民的两成。此外,农村居民住房条件也有待改善,近千万农村住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十平方米。
  3、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既带来利益格局的新变化,也使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规模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产生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7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即六种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从而形成了社会阶层多元化的新格局。
  总体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跟工业化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但距合理的、开放的现代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就结构形态而言,还只是中低层过大,中上层还没有壮大,最上层和低层都比较小的一个洋葱头型的阶层结构形态。而且,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也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在现实中形成新的差别,这种差别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在当前,中国的贫富悬殊状况比较严重,是世界上贫富悬殊最大的国家之一。过去,我们总把贫富对立说成“仇富”心理,其实,深层的原因是贫困阶层对社会分配不公平的抗议,是对富人阶层依靠强势占取社会公共资源而造成的马太效应表示不承认。如果不尽快缩小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因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阶层间的罅缝将进一步扩大,社会阶层间矛盾的进一步扩大,也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几年不断发生的社会群体事件,其实就是这种矛盾的显现。
  从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这三个结构的变化来说,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必须与之相适应。这种相适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要善于把握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给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带来的机遇。不应认为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给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只带来负面影响,从辩证的特别是发展的观点看,这种变化也带来诸多机遇。如新兴阶层的出现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特别新兴阶层中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能够影响和带动相关社会群体,增强党的凝聚力;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是朝着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方向发展的,这种趋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执政基础;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它能够促使党对执政的社会基础进行结构性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政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科学认识和切实把握。二是要善于应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对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提出的挑战。这种挑战最主要的就是党对社会进行整合的难度加大。社会整合一般是指社会体系与其成员之间相互容纳、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总体社会体系的过程。现阶段社会结构多元,阶层分化加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相互间的利益矛盾明显,有些还相当尖锐,这较之于计划经济年代的整合难度显然要大得多。比如,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是一个难点,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进而会导致党的传统的执政资源的流失,影响到总体社会体系的稳定。应看到,社会结构发展变化是一种客观现实,能否顺时世而应变,则是党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问题。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社会结构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不是一句口号,而且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应对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候,我们要居安思危,要随时发现潜伏着的问题和危机,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步伐,及时调整社会结构,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里,我也是从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三方面来阐述。   1、构建城乡结构的和谐。
  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中国的城乡差距还这么大,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因此,应实施新世纪的减贫工程,并在“十一五”期间整合农村投入的资源,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上任以来就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自2003年起连续7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农村、农民问题的,而且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如农业税的减免、粮食补贴、清偿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扩大就业等,这些措施有了明显的效果,在2004年,农民收入自1997年以来首次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2、构建就业结构的和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压力一直非常严峻。
  我们要构建就业结构的和谐,(1)是调整劳动力就业的企业规模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世界性的经济规律是:一国和一个地区全部企业的99.5%以上是中小企业,全国总劳动力的65%—80%在中小企业就业,一个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一般为8—15人。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每千人中小企业数量越多,发达国家每千人中小企业数量一般为45—55个。因此,调整就业结构,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最终使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中得到转移。
  (2)是调整就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16大报告中我党就提出要把中国建成“装备制造业的世界工厂”,这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者素质较低的问题提出的。为此,一方面要在第二产业内部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大力发展能多增加劳动力就业的轻加工工业,从重工业中转移一部分劳动力到资本密集程度相对简单和流动敏捷程度相对较高的一些轻加工工业中;另一方面,是在三个产业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来转移第二产业中富余的劳动力。
  (3)是调整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按照国际经验,一国劳动力的65%—80%在中小企业就业,从所有制上讲,也就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从全国来看,我国城镇70%的年新增就业,70%的下岗职工再就业,8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就业,都是通过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的。
  3、构建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
  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贫富差距没有按照库兹涅茨倒U型收入分配曲线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致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这既有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社会组织中间管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和民众心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总之,一个协调的经济社会结构,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社会的稳定,我们在长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加强和谐的社会结构的构建,使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协调发展,以确保整个和谐社会构建的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看来,嫦娥五号23天的奔月之旅堪称完美,其中采样返回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困难、最复杂的一步.伴
期刊
企业冠名,是目前电视吸纳企业广告的一种比较主要的形式。各级电视台由于面临自收自支的生存压力,必须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电视剧冠名、栏目冠名、活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进一步突显,它同其它执法部门相比,成为人们反映意见最多的一个部门。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研
  The past circulation patter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differed greatly from that of today when large-scale climate forcing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eno
会议
作为现任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航天遥测领域工作了几十年,解决了中国航天领域的许多问题,使世界惊叹于中国。为褒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期刊
  In this study, the dust flux and the content of trace metallic elements (Ti, Ni, and V) in a peat sequence from the Hongyuan Swamp (32°46.7′N, 102°31.0′
会议
他是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的开创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中国探月工程及规划的推动者和主要参与者,组织和领导了首期的绕月探测工程。人类的航天探测器第一次历史性地抵达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实现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期刊
品牌经营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旋律,品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力,广告大师奥格威指出:“广告传播是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环节,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远投资”。这一论断揭
马铃薯线虫在大蒜上的危害与防治130031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杨有权,齐心马铃薯茎线虫是世界性的严重害虫,主要以成虫和幼虫为害马铃薯、萝卜、胡萝卜、甘蓝等根茎蔬菜。近年该虫也发
  Lake Hovsgol at 51°N in NW Mongolia is located in a rift basin with a small confined catchment.This lake serves as a sensitive "water gauge" in a region do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