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出行决策机理异质性研究

来源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是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准则构建的,然而考虑到决策者的异质性,不同的群体可能采用不同的决策机理.为此,本文考虑了两种不同的决策机理:随机效用最大化准则和相对优势最大化准则,并采用潜在类别模型来验证出行决策机理异质性的存在.首先,基于SP实验设计收集出行数据;其次,分别构建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准则的logit模型、基于相对优势最大化准则的logit模型和结合两者的潜在类别模型;最后,对比分析各个模型的拟合度并基于不同模型进行了弹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准则的logit模型和基于相对优势最大化准则的logit模型两者的拟合度相似,且均低于结合了两者的潜在类别模型;②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准则的logit模型和基于相对优势最大化准则的logit模型对于不同出行选项属性的弹性分析结果相似,然而与结合了两者的潜在类别模型的弹性分析结果相差较明显.该结论说明了出行决策机理异质性的重要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忽略出行决策机理的异质性可能对相应政策的制定与评估带来误导作用.
其他文献
大型泵站电机滑动轴承发热量大,需要冷却水系统冷却,控制轴瓦温度不致烧熔损坏影响泵机组安全运行.为了既要保证轴承运行温度得到控制,又要减少冷却水系统能耗,以大型泵站主电机为对象,计算滑动推力轴承发热量,对轴承-润滑油-油冷却器-冷却水系统进行冷却传热计算,计算预测了间接供水系统不同主机运行台数时的轴瓦运行温度及其规律,提出了冷却水系统的变阀优化运行方案.结果表明,实例泵站冷却水系统恰好能够满足全泵站机组最不利工况下,电机轴承运行温度的控制要求;冷却水进水温度越高,泵站主机开机台数越多,推力轴承瓦温越高;冷却
基于淬火和回火试验,确定了滚珠丝杠材料S55C的感应淬火温度和余热自回火温度.基于ANSYS软件构建滚珠丝杠渐进式感应淬火有限元模型,利用自开发的用户子程序,计算滚珠丝杠仿形感应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场和组织场,并对比了工艺参数对渐进式非仿形感应淬火和渐进式仿形感应淬火零件的温度场、奥氏体化深度及硬度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表明:对于S55C,较佳的感应淬火温度为850~900℃,余热自回火温度约为300℃.相比非仿形感应淬火工艺,仿形感应淬火更加节能,达到相同奥氏体化深度所需电流密度更小;在加热过程中向内部传递热
对生态美丽河道的建设路径进行思考和研究,按照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逐项对照自查,依照《苏州市生态美丽河道建设技术指南》对海洋泾生态美丽河道建设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路径和方向,明确了生态美丽河道建设的目标要求及实现情况,为生态美丽河道建设的有效推进提供参考.
针对南水北调邳州站叶片过调问题,从液压式叶片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出发,构建针阀和主配压阀复位运动的数学模型,基于Matlab Simulink仿真,揭示了针阀和主配压阀复位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邳州泵站叶片调节系统的针阀和主配压阀复位存在1.4 s左右的时间滞后,此是导致叶片过调的主要原因.结合邳州泵站现状,提出了增加限位调整螺母,预留滞后时间差,适当增大弹簧刚度系数的解决措施,研究成果可为液压式叶调结构优化设计和同类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
传统模型驱动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灵活性较低,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变交通系统的控制要求.近年来,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在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交通信号控制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交通信号控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深度强化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其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包含单交叉口独立控制和多交叉口协同控制,并对已有模型和算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文章主体包括: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单交叉口信号控制模型和研究结
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接驳公交蓄车点选址的研究对时间的处理过于简化,未充分体现乘客的时间需求,针对这一不足,引入时间容忍度概念.首先,根据出行计划是否受到影响及受影响程度,对系统内乘客进行分类,分析轨道交通中间站及端点站在乘客类别上的差异.而后,利用时间容忍度的调查数据,拟合满意度函数,并据此定义本文的时间惩罚成本函数.进而,以蓄车点数量最少和时间惩罚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蓄车点选址-分配模型,研究乘客等待时间容忍度对选址的影响.最后,以轨道交通车站均为中间站的上海长宁区为例,选用Lingo11.0对ε?-约
出行需求预测是交通规划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四阶段法是传统出行需求预测中最常采用的流程.尽管研究者在四阶段法的各阶段中已经建立了大量模型,但仍缺乏能刻画不同阶段中相互作用的出行者群体出行选择行为的统一建模框架.本文采用在数学形式上与物理学中亥姆霍兹自由能函数一致的自由效用模型来分别和组合刻画出行者的出行方式、目的地和路径选择行为.自由效用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相互作用的出行者们会通过权衡期望效用和信息处理成本来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该模型不仅为群体出行选择行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建模框架,还为理解交通科学中的用户平
通勤者作为公共交通乘客构成的核心部分,其识别提取是此类人群特征分析的前提.本文基于南京市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和公共自行车的刷卡与设施数据,进行公共交通通勤者识别.首先,根据数据信息是否完整,分别采用两步聚类法和线路相似性整合法提取相似性出行;然后,识别职住地,再通过出行天数、单次出发时间差和工作往返出发时间差3项指标完成筛选.经通勤调查验证和方法有效性比较,各类参数取值合理,方法有效并存在应用优势.本文提出的通勤识别方法将出行时空规律与指标筛选紧密结合,考虑了数据完备与不完备条件下的不同数据处理思路,方法通
共享汽车不同供给模式影响了用户出行方式选择,其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待深入剖析.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和用户有限理性,对应以“经济”和“高效”为两个阶段的服务目标,分别构建定点式、浮动式共享汽车与私家车博弈的情形,并讨论在此两种情形下用户选择演化路径.模型考虑了共享汽车数量、租赁价格和用户寻车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了系统均衡稳定性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1)共享汽车初始数量以及出行成本为私家车数量和出行成本的50%时,可以实现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2)浮动式共享汽车出行收益效用为私家车2倍时,可以吸
电动汽车驶离充电桩行为能使充电设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目前车桩发展不平衡问题下需要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缺乏对用户充电后驶离行为的分析,为探求电动汽车驶离行为的驱动因素,首先,通过引入社会责任意识和感知转换成本两个态度潜变量,融合结构方程模型与离散选择模型,构建了混合选择模型(HCM).该模型框架下包含结构模型、测量模型和选择模型三部分.其次,采用D-efficient实验设计法生成意愿调查问卷,对电动汽车用户开展实证调查.最后,对HCM模型进行同步求解.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将难以直接观测的态度潜变量进行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