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加强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观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强有力的言语材料,直接对人或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人的审美化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原则。 “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 “文本优势”,审美教育功能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
  
  一、培养审美情趣,进行人格感染和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为提高人文素养打下基础的,也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真善美,识别伪恶丑,自觉增强人格力量,提高道德修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1.人格感染。文学作品历来讲求“文以载道”,即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阅读《七根火柴》,课文先后写了环境恶劣需要火,围绕“七根火柴”这一线索刻画了无名战士和卢进勇的感人形象。
  2.情感熏陶。一种情感向道德、人格、价值观的升华,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学生在优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认知的成分。一旦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 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一些声像资料,营造一种情境,同时向学生指出,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母爱总是融合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之中。让学生回忆与父母在一起聊天的情形,让学生吟唱父母最喜欢的歌曲,让学生交流父母给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件事、一句话、一张照片等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去体会母亲的关爱,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激之情,并能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二、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如,学习《安塞腰鼓》,可以抓住文中间隔反复出现、独立成段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中的“好”字,因为它最能高度概括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直接赞美之情。由此带出一个事关全文内涵和主旨的关键问题: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不难发现:从形的方面说,安塞腰鼓好在火烈的场面美、激越的鼓声美、强健的后生美和变幻的舞姿美;从神的方面说,好在它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了黄土高原上的人民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歌颂了一种阳刚之美。
  
  三、挖掘人文因素,健全学生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情感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中秋之夜,对亲人的幽思之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高处不胜寒”“我欲乘风归去”“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人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期望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趣横生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四、加强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塑造美的能力
  
  写作更是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的过程。教学中应做到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求善与求美和谐统一,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愉悦的欣赏中吸收人类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对常来常往的大街小巷,对司空见惯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学生以往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一经被摄入作文内容,就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涵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
  以上仅为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也可运用其他方法进行审美教育。
  运用名言警句、优美语句进行审美教育。如《使至塞上》一诗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实例。
  在教师形象中进行审美教育。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衣着穿戴、言谈举止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成立书画社,通过练习书法、绘画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和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克服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毛病;再如成立学科兴趣小组,通过一部作品、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个实验、一种发现去培养学生的艺术直感,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江苏省海安县雅周初级中学(226641)
其他文献
雨堪称自然界中最机敏的音符,最灵动的色彩。集自然变幻之精华英气于一身的雨虽无色无味,却饱含山光水色,遍携鸟语花香。雨的意境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千年流传。纷扬的雨丝飘
期刊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必考考点之一。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术语很多,其中有些术语在使用时容易张冠李戴,因此必须准确地加以辨析。      一、“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三种:描写、议论、抒情。在鉴赏 “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时,“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这一组术语最常用到。   1.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期刊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理论辨治妇科疾病,收效颇佳,兹举例如下.1 异位妊娠童某,女,32岁,2002年5月6日初诊.月经2月未潮,期间突感少腹胀痛,伴头晕、神疲乏力、纳呆来诊.
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上,你的一个小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有可能使我们周围的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与别人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微笑,或许能“化干戈为玉帛”,而
期刊
<正> 朱彝尊(公元1629—1790),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年间曾任翰林院检讨。他博学多才,诗词文俱佳,是浙西词派的领袖,作词多在字词声律上下功夫,风格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