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1848668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踝部由于皮下软组织少,皮肤弹性差,因而外伤、感染、慢性溃疡及手术后肿胀均可能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自2003年5月至2009年10月,我们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同时将小隐静脉与创面周围静脉吻合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手指再造手术中跨甲瓣供区的修复方法。方法从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共修复拇甲瓣供区511例,分别应用足背皮瓣32例、第1跖背皮瓣24例、第2跖背皮瓣21例、踝前皮瓣14例、跗内侧皮瓣17例、跗外侧皮瓣79例、跖底皮瓣106例、第2趾皮瓣79例、小腿中下段皮瓣15例以及游离皮瓣124例。结果皮瓣成活良好,术后经过6个月~11年随访,见皮瓣质地良好,外形满意,拇趾活动及负重行走、
期刊
目的 研究显微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显微镜下TLIF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疾病32例,病变种类包括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滑脱症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与33例常规TLIF比较,回顾统计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 结
目的 探讨以远端损伤的皮神经为蒂的逆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6年4月至2010年7月应用远端损伤的皮神经为蒂的逆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23例.创面面积为3.0 cm×3.0cm~5.0cm×18.0 cm,皮瓣面积4.5 cm×5.0 cm~ 7.0 cm×20.0 cm.皮神经损伤的判定标准为神经支配区域痛觉明显减退,其间至少存在浅痛觉消失区.其中隐神经逆行岛状皮瓣
患者男性,53岁,因工作时被机器摩擦伤致右肘关节4h后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要求高.检查,右肘关节背侧皮肤缺损面积约20 cm×10 cm,背侧关节囊及肱三头肌腱止点缺损,尺骨鹰嘴缺损及部分肱骨内外髁关节面缺损,可见尺神经断裂,关节面外露,创缘较整齐,污染较重.@@手术一期将创面彻底清创,克氏针固定肘关节于伸肘120°,显微镜下清创游离尺神经断端,用9-0显微外科缝线端端吻合
期刊
目的 探讨术中超强电刺激对不完全产瘫的治疗价值. 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9月,对9例产瘫在进行神经松解后,术中给予超强肌电刺激,分别测定超强电刺激前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波幅,并比较其改善程度. 结果 9例中7例潜伏期改善,8例波幅改善.经神经超强电刺激前、后其潜伏期缩短差异百分比为1.06% ~ 39.77%,平均为8.02%;波幅提高差异百分比为2.70%~400.00%,平均
同时具备以下三项条件者方可署名为作者:①参与选题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核,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
期刊
目的 探讨第二足趾拆分、修复两个相邻掌指关节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新术式及疗效.方法 从2006年12月到2011年12月间,对7例14个掌指关节缺损患者,设计应用以足背动脉-第一、二跖背动脉-趾背动脉为蒂的第二足趾,将其拆分成以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第二足趾胫侧趾背动脉为蒂的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及以足背动脉-第二跖背动脉-第二足趾腓侧趾背动脉为蒂的第二趾近侧趾间关节复合组织瓣,经过重建,保留复合
目的 总结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经验,对失败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对68例应用前臂桡侧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用于舌癌38例,唇颊癌15例,口底癌3例,牙龈癌9例,其中65例成活,3例失败,成功率95.5%.成活的口内皮瓣与周围黏膜愈合良好,平坦,色泽好.颊部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较相近,平坦,外形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超声、术中荧光造影、神经内镜多技术联合应用于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17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3D-CTA、MRI和DSA,充分评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价动脉瘤夹闭前、后的神经功能保留和损害程度;通过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联合术中荧光造影评定动脉瘤和周围邻近血管的血液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2011年9月,《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成立了.本届编委会汇聚了我国显微外科学界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骨干精英,将为本刊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学术支持和更高的质量保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