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真实·思辨·轻松”的品德学科课堂文化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设品德学科律动课堂文化的基础
  品德学科在学校专任教师少,以前主要是通过赛课为平台进行研究,培养出了多名在全市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尤其是近三年来进行了持续的律动课堂研究:
  1. 通过2010年全市教学技能大赛,形成了品德学科备训团队——一支持续关注和讨论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
  2. 通过2011年开始的学科组建设,组长带领5位专任教师为工作主体,逐渐形成常态的大组教研和小学校日常研讨机制;
  3. 通过重庆市“品德课学生学业评价”课题,日常课堂教学有了科学的方法来指导。
  以上,为深化品德学科律动课堂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基础。
  二、建设品德学科律动课堂文化的思考
  品德学科是学校道德教育专设的课程,同化学科有共性的一面,即通过课堂进行有关德育科学知识的学习。那么,我们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文化?如何找到现实载体,让这种文化影响到师生,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们理想中的品德课堂是真实的、思辨的、轻松的,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知、情、意、行协调,心口一致,言行统一,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建设品德学科律动课堂文化的内涵
  (一)“真实”的课堂
  要点一: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
  我们在课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道德基础知识和规范,让学生懂得应怎样做、不应怎样做,并追溯原因;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去观察社会,发现社会,当书本知识与生活现实发生突冲时,不要回避假、丑、恶,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告诉他,“对,这就是现实的生活,这是不对的”,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以此真正让课堂的“理想化”学习与社会的现实矛盾及早统一。
  要点二:让学生大胆说出真实的想法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直言不讳,才便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因此,老师要对学生想说的话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十分认真的态度,如一边听,一边点头说“是吗?”表示关注,表示“你说的我都明白了”的意思。
  (二)“思辨”的课堂
  品德课堂想要不停留在课本材料的初步认知上,需要留足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和自主探究,在这一“思辨”过程中对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逐步有所发现、领悟和习得,把品德培养做到心里去。
  要点一:独立的见解
  品德课堂上,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结论不是因为“老师希望我这样回答”或者“书上是这样说的”“不这样讲很可笑”,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观察、独立思考得出来的,是本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见解。
  要点二:合作式的探究
  品德课要倡导建立一种小组学习共同体,通过互帮互学,深入探寻道德现象的成因和解决办法,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不断创新的多种思维方式。
  (三)“轻松”的课堂
  道德是个沉重的话题,只有举重若轻、轻松表达,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要点一:在课堂上讲演
  在课堂上讲故事、演现实是品德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他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经历、发现、提出问题。
  要点二:在社会中实践
  我们主张品德课由课堂延伸到社会,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增强人际交往和辨析是非的能力。如参观、访问、调查、宣传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祝愿品德课课堂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抹上一层亮丽的色彩!
其他文献
【摘 要】 情与景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魏晋时代社会动荡但个体生命觉醒,人们认识到了除社会政治之外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在乱世时代人们纵情山水以逃避生的艰难。《文赋》《文心雕龙·物色》《诗品序》则从理论上探讨了“情”“景”“情景关系”等问题。本文拟思考陆机、刘勰、钟嵘三人在此三文中关于情景理论方面的继承沿革关系,及其三人相对于先秦情景理论的总体贡献。  【关 键 词】 文赋;文心雕龙·物色;诗品序;情景
小明是心理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和很多普通学生一样,平时学习不抓紧,课余时间多半用来看美剧、打游戏,每到考试周的时候,才会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图书馆或者公共自习室读书复习。  马上又要期末了,不巧的是前段时间他刚刚调换宿舍,现在住得离图书馆和自习室都非常远,因此这次就在宿舍复习,然后参加考试,结果考试成绩惨不忍睹。小明归纳原因,认为主要是在宿舍学习读书比在图书馆学习读书效率低太多的缘故。为什么会这样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