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簧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竹斋与筛竹斋
  直到采访临近结束,我们才知道堆满了各种杂物的不足5平方米的小房间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罗启松的“启松翻簧研究所”。在这间小房间里,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翻簧竹雕器皿,大小层叠挤在一起,摇摇欲坠。这是一条狭窄巷子的尽头,我们进门的时候,并没有留意到门口挂着“筛竹斋”这3个字。
  “师竹馆”是黄岩第一家翻簧竹刻店,于清同治年间开张,第一位店主就是黄岩翻簧的创始人陈夔典。
  陈夔典本是木匠师傅,在台州小有名气。那时椒江有位竹篾师傅,喜欢贴上一块竹簧做标签,并请陈夔典在自己的竹篾制品上雕刻山水花纹图案。同治九年,陈夔典从中受到启发,将那些粗糙斑驳、其貌不扬的竹料,经劈篾刀去掉青皮和竹白,用卷刨削至1.5mm,再撕开一条缝,浸泡水中防止干燥,并在沸水中煮半小时,压平后晒干,再用胶将竹簧胶贴在木板或竹片制作的半成品的坯上,刨光成型,制成手掌形的翻簧掌扇,再在上面雕上人物、山水、花鸟。陈夔典称其为“雅扇”,这也许是第一件翻簧竹雕。
  虽是竹制品,却近似象牙质地,翻簧在当时受到热烈追捧。陈夔典还制作了供官员们使用的朝珠盒、翎简、帽筒等,风靡一时。后来,翻簧制品才渐渐走入百姓家中,茶叶罐、首饰盒、笔筒、花瓶、台灯、烟具、象棋……
  翻簧竹雕为薄衣浮雕,越薄越雅,同时也需要更高的工艺。在2mm厚的竹簧表面运刀,因为质地硬脆,容易拉丝开豁,它要求制作者刀法娴熟,运刀自如,且有深厚的白描功底;画不出来的部分,要用刻刀做到“精细处如走丝,粗犷处似劈斧”。具体技法在三代翻簧艺人处都有不同,陈夔典是传统的单线阴刻,陈方俊创新了浅雕着色,到了罗启松,他也想做出点不同的东西来。
  “原來我的老师父陈方俊,山的结构就是用线条来呈现的,每根线都有动感,以内皴为明显区分。我觉得光披麻皴还不够立体,在这个技术上,我再雕上浮雕,增加斧劈皴的结构和云雾处理。现在我的山有云雾,有延伸层次。你看,远处很亮,有光。”
  说这话时,他的眼睛在发光,今年86岁的他在60年前拜陈夔典之孙陈方俊为师。他不仅传承了老师傅的手艺,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现在,“筛竹斋”的招牌已挂在了罗启松的家门口,一是向先祖致敬,另外,他在“师”上加了一个“竹”字头,有精心挑选、精益求精之意。
  如今,罗启松已很少亲自贴簧,他总说自己雕的时间都快没有了,哪怕是一个小物件也要雕上几个月,贴簧是没有工夫亲自做了。他把贴簧的技术用几年的时间教给别人,直到放心,才潜下心来在不到2mm的簧面上大做文章。
  从他房间窗户里望出去,是别家的屋顶,非常安静。窗户朝北,一整天不会有强烈的光线晃眼,他可以在这小房间里坐一整天。桌上散着50支长短大小不同的刻刀,他不需要仔细找就知道下一刀要用哪一支。
  罗启松本是个农民,闲时爱画画,凭着一张小学毕业证书当了几年扫盲教师。在扫盲教师进修班修满3年的他,由于画画的天分被推荐进了翻簧厂,拜陈夔典之孙陈方俊为师。那时一个农民进工厂很难,他总觉得自己原本种地的人生就是因为翻簧而彻底改变了,心中总有一份感激。
  “上面贴上一层竹簧,看都看不出来的。”他指着手中正在雕刻的物件讲,满眼皆是爱惜之意。但就是这层细腻到看都看不出是贴上去的竹簧,离开了文人的时代,很容易被击败。翻簧制品主要都是实用品,不管是笔筒还是茶叶罐,都透着股雅气,但手工制作耗时长,价格高。
  1983年,上海公司将翻簧的订单取消了,出口也没有了国家补贴,黄岩翻簧厂经营不下去,人员全部改行。至此,罗启松已在厂里待了26年,作品得奖无数,他的名字写入了翻簧的辉煌一页。但无论如何不舍,他都必须放手了。
  一家人的翻簧研究所
  “厂子快要卖了。”他摇摇头说。这十几年来,他每日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翻簧传下去。
  在他心里,自厂子不再做翻簧那一刻起,就等于没了。1983年后,他开始做木制礼品设计,那些还没来得及刻的瓶瓶罐罐被他藏在了柜子里。1995年退休,一柜的翻簧瓶罐都变了颜色。这是翻簧的特点,作为刻刀底质的竹肌随着时间的流逝,光润的色泽由淡而深,由深而红紫,时间越久,色泽差异就越显著。
  “随随便便放在那里就变成这个样子,多好。”他心里忽然一阵安静:“我不想做别的,只想做这个。”哪怕只有他一个人。
  1997年,罗启松申办了一个黄岩翻簧研究所,固定成员共有3位:他和妻子,还有儿子罗文弛。另外还有几个徒弟,但流动性很大,后来走了一些,只剩下两个。没人学了,他把妻子拖来一起做。妻子没有工笔基础,就做辅助工作,磨磨光,做做包装。儿子跟着他一起雕,有时候也贴一点簧。他还去学校里给孩子们讲课,无论如何,必须要后继有人。
  为了能够传承,他费了很大的气力去研究激光雕刻。翻簧需要很好的美术基础,不会画画的人没法学,用激光则能让不会画画的人也可上手做起来。他有心创新,也成功了,但拿出去不招人喜欢,卖不掉。毕竟拿来欣赏的东西,就是要用手一刀刀刻出来的,机器一介入就不是那个滋味了。想通了这点,好不容易研究出来也只好作罢。
  “这活需要极大的耐心,很少有人愿意学,真怕这手艺失传啊!如果有人想学,我愿意无偿教他。”到后来他发现,无偿都没人学。学翻簧雕刻同时又要学画花鸟、山水、人物,因为要题字还要学书法,因为要宣传还要写文章。要学的太多了,都不愿意干。他便答应了给徒弟发工资,以补偿他们没有出去打工赚钱损失的钱财。就这样,他招到了2个徒弟。徒弟花费时间做出来的东西也不好卖,只有在他的引荐下,才能偶尔卖出一两个。
  他让自己背了很大的包袱,常常对别人说,要是翻簧竹雕葬送在他这一代人手上,还有什么脸活下去。墙壁上贴着一张食谱,关于如何吃对颈椎好。他说常年一动不动做这个,累倒是不累,就是颈椎吃不消。他怕自己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继续下去,其中一个就是身体,便从很早以前开始就只睡硬板床了。自己的身体也许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一定要健康,才能有再多一点时间教教徒弟。
  每天清晨4点,罗启松都爬到半山腰,打完一套太极拳后再下山——以前还要顺带10千克山泉水回家。这般少林僧人的生活他坚持了30多年,自从决定要把翻簧传下去的第一天开始,日日如此。
其他文献
深圳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398所,全日制在校生107万人,其中非户籍学生占62%,教职工7.8万人。由于深圳地理位置特殊,社会环境复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安全,始终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多年来,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和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教育为本”的原则,始终把构建平安和谐校
在福州脱胎漆器众多从业者中,叶聪应该算得上是年轻一代的代表:年轻、“科班”出身、拥有独立工作室、从事漆艺创作。  2007年,叶聪从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毕业后,进入了深圳一家央企从事陶瓷艺术品制作工作。但在深圳呆得久了,静极思动,他一心想着回到朋友多、同学多的福州。后来在福州跟同学陈兆云合伙开了一间工作室。因为同学是做漆艺的,平时看得多了,好奇心与日俱增,就想认识漆,想知道漆是怎么做的。“当时
据2008年9月21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消息。中国台湾省“教育部”修改相关规定,将招收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大学,落实了“总统”马英九竞选时提出的政见,但有关招生人数及招生方式等详细计划尚未出台。  台湾省“教育部”修正台湾的“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将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学生增列为特种考生,修法后台湾的大学将可以外加名额招收。台湾媒体估计这项招生计划将在一到两年内实行,“教育部高教司长”何卓飞对
打造学校特色,是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首都基础教育真正的和谐、繁荣发展有赖于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适合于本校的发展空间,实现各得其所的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洁    2007年9月1日开学,北京市300多所普通高中近7万名高一新生拿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教材,也有了更多新的学习选择——从
北京二中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立足学校实际,经过不断探索与反思,总结出高中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一些观点。    观点1: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二中办学的亮点。    设置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知识环境之中,为其后续学习和研究指引正确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个学校是否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将是学生是否选择这所学校学习的重要标准。北京二中立足校本、理性思考、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充分而
法国著名艺术批评家伊夫·米肖在《当代艺术的危机:乌托邦的终结》一书里写过一句话:“艺术正在从严肃的、结构性的、充满意义并向大众传播的教化过渡为关乎气氛、体验、愉悦的个人审感美学。”说得直白点就是,曾与普通人保持距离的艺术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好比在成都,蜀地的艺术与诗意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气质中。常常会在一些寻常街道和小巷“偶遇”社区艺术空间,可以体验到“普通人的艺术”——可能是一句话、一件
“中国式的奢侈”是周立言对旗袍的理解。今年27岁的她,从小弹奏古筝,很早便醉心旗袍。从最初身体力行的穿着,到现在成立“荷言”品牌,专事手工定制旗袍及旗袍文化传播。对立言而言,与其说是对旗袍的爱,倒不如说是对旗袍中所凝固的文化和时光的爱。  立言有巧手  2012年,立言刚刚研究生毕业。在美国游学时出席了一个正式的派对,大家都穿着晚礼服盛装出席,而立言穿了件三道包边、全盘扣到底的手工旗袍,领间的海棠
4年前开始关注网名为“一回”的刘美松,“诗人兼商人”的他在新浪博客上记录自己“身无分文游神州”。一人一车从深圳出发,不带钱、不乞讨、不打工、不要赞助,刘美松仅仅通过与人沟通,说服陌生人赊账或借钱完成了100天的旅程。他北至漠河、南至三亚天涯海角,足迹遍布31个省会城市,行程28510公里,共打欠条222张,金额48272元。网友赞他是用冒险之旅,证明了社会诚信仍在。  慕名已久,终于在今年的深圳文
当漂流木遇上拉菲草,一座萌萌的迷你动物园就建成了。  清晨,海风吹进保加利亚版画家Plamena Doycheva位于黑海边的屋子,伴她喝下第一杯咖啡,一只叫Gizmo的猫在她脚下乱窜。打开电脑,查看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Plamena 再决定如何安排这一天的时光。  微缩木雕、拉菲草编织、布艺制作、丝网印刷、剪纸设计、版画创作……Plamena要做的“闲事”太多了。但最爱的,是用漂流木和拉菲草制作
为做旗袍而生的上海师傅  “她生得非常美,眉眼十分俏丽,要是把眉毛拔细了,高高挑上去,尖尖的下巴抵在旗袍滚金丝边的领子上,就会有上海美女的精明世故的样子,带着一点点风尘气的妖艳,又不失小家碧玉的本分。”作家陈丹燕所描述的,大概就是人人称羡的上海女子的万种风情。  《花样年华》上映后,来做旗袍的顾客向龙凤旗袍的第二代传承人褚宏生描述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满心期待能穿出张曼玉的气质。一丝不苟的老爷子只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