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浪潮的中国潜力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s63712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1年对32个国家的48个页岩气盆地的研究,全球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中,中国位列第一
  页岩气是蕴藏在页岩系统中的天然气,与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构成三大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新型能源资源。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世界页岩气资源量为456万亿立方米,与常规天然气相当,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西亚、北非、拉丁美洲和原苏联属地。
  目前在美国,页岩气的开发已经深刻地改变其能源结构。从2005年至2010年,依靠大规模开发页岩气,美国仅用5年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按照这个趋势,一直依赖能源进口的美国,很可能成为天然气出口国。
  在美国之后,很多国家都对页岩气产业寄予了极高期望。包括中国在内,纷纷开始推动本国页岩气开发技术发展,并制定相关战略、政策。那么,对于新兴的能源大国中国而言,能否复制美国的成功?结合中国自身特色的页岩气发展战略又面对怎样的挑战?
  美国能源救星
  相较于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的开采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也比较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业内都认为页岩气是无法进行大规模开采的。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水平钻井技术以及压裂技术的提高和结合应用,页岩气的巨大潜力和经济性逐渐被行业认识。
  就在几年前,美国还为进口液化天然气而花巨资修建码头、存储罐等大型设施,而如今,美国油气公司在本土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页岩气田,大规模开采生产技术也日臻成熟。得益于页岩气的大规模生产,美国在2010年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
  页岩气开采量大幅提升,有望使美国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最终实现能源自给,成为液化天然气净出口国。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2005年的60.3%降至2011年的45%,未来十年美国计划把石油进口量再削减三分之一,预计2035年美国能源综合自给率将达到87%。
  页岩储层地质条件优越,页岩油气可采资源丰富,在常规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对非常规天然气的地质认识和开发技术,成熟的天然气集输管网,加之近年针对页岩气开发的水平井和多段压裂技术的技术革新和突破,都是促使美国页岩气开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美国政府出台了配套的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的扶持政策,中小专业公司的积极参与并吸引了大量外资,以及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融资渠道,这些都给页岩气的加速开发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得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在短期内迅速取得良好效果,在世界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一枝独秀。
  美国开发页岩气的成功,带来世界能源格局的改变,也激发了其他国家开发页岩气的兴趣。除美国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瑞典、波兰等国都已开始进行页岩气研究和勘探开发。
  而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的净增长全部来自于新兴经济体,仅中国一国就贡献了全球能源增量的71%。2011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613百万吨油当量,同比上涨8.8%,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仍然以煤炭为主,天然气小于5%,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4%。
  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在最近五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每年天然气消费量的绝对值增长很大(约20%),2011年天然气消费量已达1307亿立方米,为世界天然气消费大国之一。但相对于中国能源消费量的总体增长,天然气供应并未出现显著增长。
  有分析认为,国内庞大的页岩气储量如能得以利用,可以在远期内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天然气是最清洁的矿物燃料,发电时不仅能比煤炭少产生约45%的二氧化碳,还可以随意开启和关闭,减少能源损耗。作为对常规天然气的重要补充,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尤其对于工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旺盛的南方地区来说,加快页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能源地质和社会经济意义。
  近五年中国天然气产量每年平均增长约12%,2011年天然气年产量达到1025亿立方米。从2011年天然气消费和供应来看,缺口达282亿立方米,预计此缺口会逐年增大。从工业需求、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和减少碳排放的角度,中国政府都已认识到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的重要性,在继续开发常规天然气的基础上,亦寻求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
  页岩气的中国潜力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1年对32个国家的48个页岩气盆地的研究,全球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达到6622万亿立方英尺,其中,中国以1275万亿立方英尺的可采资源量位列全球第一,其次是美国和阿根廷,其技术可采资源量分别为862万亿立方英尺以及774万亿立方英尺。除此之外,墨西哥、南非、加拿大、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巴西、波兰和法国等国都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气资源。
  我国页岩气资源评价认为,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湖北、湖南、陕西等省(区、市),这七个省、区、市占全国页岩气总资源的近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11年对32个国家的48个页岩气盆地的研究,全球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中,中国位列第一70%。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1~2015页岩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000亿立方米,2015年实现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力争2020年产量达到600亿—1000亿立方米。
  中国的页岩气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勘探活动有限,可获得的技术资料也较少。目前为止,国土资源部仅进行过一次页岩气招标。2011年7月,就4个四川和贵州的区块进行招标,招标范围仅限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联煤层气、山西延长和河南煤层气公司等六家公司。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赢得了其中南川和秀山的两个区块,其他两个区块则因缺乏投标者而流产。
  随着国家对页岩气资源越来越重视,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可能逐步放宽页岩气区块招标条件。据报道,为加快实现“十二五”目标,我国页岩气第二轮探矿权招标将于近期启动,已有70多家企业表达意向,其中三分之一为民营企业。   2011年12月,国务院批准页岩气为中国新的独立矿种,成为中国第172种矿产。考虑页岩气自身特点和中国页岩气勘查开采进展以及国外经验,国土资源部将页岩气按独立矿种进行管理。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牵头进行了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的相关工作,并已取得重要进展。一些中国能源企业也在一些页岩分布集中的地区进行了勘探开发技术方面的有益探索。同时,国内科研院校成立专门机构,开始研究页岩气生成机理、富集规律、储集和保存条件。六因素制约页岩气
  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的挑战是:
  首先,地质规律及成藏模式认识有限。对于还在页岩气开发起步阶段的中国,页岩气勘察的投入规模和重视程度都无法与常规油气相比。对比美国,我国的页岩地层有海相沉积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等多种类型,更为复杂,埋藏更深,业内对于页岩地层的认识还较为有限,也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成功经验。但我国页岩分布面积广,潜力应该很大。
  其次,钻井和开发技术水平有限。美国的页岩气成功开发是通过密集钻井机采取多阶段水力压裂技术而达到的。
  中国虽然在以往的煤层气和致密气开发中积累了一些钻井和压裂技术,但对于页岩气开发特有的多阶段压裂技术尚缺乏经验,也缺乏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随着中国页岩气开发力度加大以及中国公司在海外投资页岩气项目积累的相关经验增多,这个局面可能会有所改善。
  另外,相比美国,中国的水资源较为缺乏,而页岩气成功开发的关键技术—冰力压裂,需使用大量的水。如何获得并有效使用水资源也是在页岩气开发上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此外,我国的矿权重叠问题也对页岩气开发有所制约。目前,中国的非常规资源开采活动仍沿用常规油气的管理办法,都由国土资源部统一颁发勘探和采矿许可证。初步资料显示,中国的页岩气分布于常规油气盆地有较多重叠,而常规油气开采的矿权基本被国家公司所拥有,这将对页岩气开发的行业竞争产生较多限制。
  页岩气行业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页岩气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为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还需出台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以及环保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以鼓励页岩气开发,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要出台相应的限制政策。
  在页岩气开发的起步阶段,国内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投资主体也较为单一。比较常规油气和煤层气,页岩气开发领域的外资引进也较少,只有少数国际石油公司如壳牌、埃克森美孚等与中国石油公司开展联合研究和合作勘探。
  管网建设刚刚起步。中国已经建有一些天然气运输主干线,但在非常规天然气分布的地区非常有限,缺乏分支管网,而且这些管线大部分都集中由国家石油公司运营和管理,不利于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利用。美国天然气管线总长度超过50万公里,遍布各州,由独立的管线公司运营,使集输管线与上游开发有机配合。而中国的天然气运输管线总长度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得益于长期的能源战略规划。而我国页岩气尚在起步阶段,预期不会在短期内获得巨大商业突破。但近年国内页岩气领域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在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2011~2015页岩气发展规划,对页岩气资源的调查评价、科技攻关、勘探开发等提供了有益指导。 在科研方面,2010年,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已经落户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这是我国首个专门从事页岩气开发的科研机构。近期,发改委能源局还表示,要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产业准入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资本投资页岩气开发领域,对页岩气开发而言,这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虽然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与美国还存在很大差距,也面临诸多挑战,但得益于资源条件较好、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石油企业的积极参与、在对外合作中获取经验借鉴等,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页岩气开发的良好前景。
其他文献
蔬菜集散中心的摊位不愁租不出去,价位比市中心的商铺低很多  小刘之前在城里以卖菜为业,每天天不亮就去蔬菜水果集散中心批菜,择净理好后热热闹闹在早市开卖。大家觉得小刘辛苦,小刘却自得其乐。每天乐呵呵和街坊邻居热络,大家都夸小刘是个好小伙。  这时蔬菜集散中心重新规划改建,摊位分段售卖。小刘是个心思活泛的人。每天来往这里,觉得这个集散中心虽然现在还不是很火,不过交通便利,周围又没什么规划中的大型商业中
清代在军队中实行“薄俸制”。从皇帝的视角看来,采取“薄俸制”既省心省力,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但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之举,对皇帝来说最后占小便宜吃大亏。  严重后果之一,是军队训练水平下降,战斗力几乎为零。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天,俄罗斯外交官科瓦列夫斯基在卢沟桥边参观了八旗军队一年一度的火器操演。他在游记《窥视紫禁城》中这样描写他所见到的景象:  “军士们有的漫不经心地坐在帐篷里,
与股票、基金、房地产等大多数理财产品的一片灰暗形成强烈对比,2012年5月以来,大宗商品基金整体业绩表现优秀,成为理财市场的一抹亮色。  “自5月底以来,投资者对欧债危机的恐惧情绪得到缓解,市场的风险偏好上升,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国泰大宗商品基金的基金经理崔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  “同时,美国粮食产品因天气干旱,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减产,推动粮食价格上涨;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则对原
现代俄罗斯青年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在经济上超越了俄罗斯的中国。  在为期十天的中国之旅中,来自莫斯科大學的青年对中国印象如何?他们怎样看待中俄关系?《瞭望东方周刊》向此次赴华研修的部分莫斯科大學师生发放了以“俄罗斯青年如何看中国”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31份。  问卷调查的结果非常积极。中国在所有受访者头脑中的印象都是“好”。不过,相比两国接壤的数千公里边境,俄罗斯青年对中国的了解似乎还有
“至于姓浙还是姓晋、姓国还是姓民,我们没有管,也不该管。这是放开的。但是对不起,你必须把这些事情办好。如果干不好,我不管你姓什么,统统出局”。    谈及外界对山西去年煤矿整合的非议,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可谓“义愤填膺”。  “网上炒了很多东西,浙江老板是1997年、1998年才进入山西,到2000年左右开始成批量进入山西,他们接手的是什么,都是乡镇煤矿,那些煤矿有的只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推广碘盐,但可能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是否吃碘盐本来应该只是个科学问题,但在中国演绎成了“选择权”与“垄断经营”的问题,就使得科学因素在这个问题上的声音非常微弱。甚至于有很多人,反对碘盐的原因只是---“我要吃无碘盐的权利”。  撇开这些情绪化的纷争,如何知道是否需要碘盐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理清几个小问题:我们需要多少碘,缺了会如何?我们能够承受多少碘,多了
蔡澜:  会讲中国话的日本人不少,但能说能写,而且写得好的,只有罕见的新井一二三。  《午后四时的啤酒》  【日】新井一二三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6月版  罗夷:  北洋政府在外交的成绩,为什么不能给政权本身加分?本质上,北洋政府还是一个不太进行“组织”、“宣传”、“动员”和“解释”的政权,不擅长意识形态的作业。  《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日】川岛真 著  田建国 译  北京大
目前外界的关注大多集中在首都太子港。但位于首都太子港以西12英蟹的莱奥甘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海地于1804年正式宣告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这个有过光荣历史的国家,正在因为地震陷入一场不止于地震的真正危机。  来自海地救援一线的消息说,国际救援正在被狂乱的人群所威胁。“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太子港乔西高医院的协调员罗里斯·菲腊比(Lofts
中国政府其实一直期望,人文交流能够成為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交往之外的第三个支柱。  时间回到1957年。春夏之际,28岁的共青团中央干部李淑铮从北京启程,前往世界革命的中心莫斯科,参加一项名為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盛大活动。  130多个国家的3.4万多人齐聚莫斯科。由胡耀邦带队的中国青年代表团1222人,其中700多名成员直接由国内出发。  “除了参加统一安排的各项活动外,中国代表团还和80多个国家的
“看死盯牢”的企业口线风平浪静,学生口线上却闹出一场风波。黄奇帆因此也心生感叹,“户改工作推进中,难免挂一漏万……西线无战事,东边却冒了泡。”    11月3日下午3时,抢在黄奇帆步入会场的当口,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文天平清了一下嗓子,跑到前排去给挤满一屋的记者吹风,“一会儿大家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包括户籍改革中的敏感问题,我们的市长绝不回避。”  自10月底“强迫学生转户”事件闹开以后,这是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