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涛:“黑客”潜伏公益圈 倡导分享互助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个#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五个故事,主人公叫万涛。
  万涛,70后,他以“老鹰”自喻,微信名“老鹰”,头像也是印有“FLY”字样的卡通老鹰形象。2000年前后,万涛参与组织中美黑客大战并创立中国鹰派联盟网,在互联网界小有名气,媒体甚至称之为“中国黑客教父”。如今,万涛活跃于公益圈,成为一名社会创业者,按他的说法,“是在用新的方法履行黑客信条:自由、平等、分享、互助。”万涛认为,这会是一片蓝海。
  说起“黑客”,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破坏”、“反叛”这类词。在万涛身上,或依稀能寻此特质,故事还得从他的小学时代说起。
  曾鼓捣病毒让学校机房瘫痪
  万涛出生于革命老区南昌,父母都在铁道部系统工作。按万涛的说法,父母是非常传统的人,甚至从小就规定他只能和优等生玩。到了上大学的年纪,不顾家人反对,万涛远赴京城求学。“山高皇帝远”,万涛觉得,“终于自由了”。尽管读的是经济管理系,但万涛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计算机。
  大三那年,万涛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他开始了“泡机房”的生活,每天早上8点进去,晚上10点出来。那段日子,他鼓捣出了一个会随机使电脑强制重启的“病毒”,造成学校整个公共机房的瘫痪,无计可施的老师最后竟然找到他帮忙。有意思的是,“杀毒”成功后,万涛还因此获得了免费上机的权利。
  大四的时候,凭借掌握的一些计算机技术,万涛会到中关村一带打工。据说,最高纪录是一个月内卖了近10台PC,能赚1000余元。就当时而言,这是个不错的待遇。到了1993年,万涛毕业了,但他并没有选择继续留在中关村,万涛说,当时并没有想把计算机当成终身职业,只看作是自己的一个特长。因此,依照毕业分配和父母期望,万涛进了广州铁路局。不过,对于这份工作,万涛实在是不“感冒”。
  到了1995年,他到了一家会计事务所做审计,但两年后,万涛还是选择了辞职。理由是,按时上下班的日子相当让人头疼。此后,万涛成为了一名自由程序员,也去过一些网络技术公司工作。或许,这正意味着,他的工作轨迹,算是重新回到了“计算机”。
  1998年,万涛加入了有黑客界“黄埔军校”之称的非营利组织“绿色兵团”。后来,因成员对“是否商业化”有所分歧,“绿色兵团”最终走向瓦解。
  不久后,万涛成立了鹰派联盟网。这是一个非营利的虚拟社区,强调黑客技术就如同“刺刀”,但这刀上必须带有思想,思想必须经受名和利的考验。
  但名与利,却在消解万涛所谓的“中国黑客文化”。据说,有一位成员在离开鹰盟后,进入网络安全公司,却因贩卖客户的商业秘密被抓。这让万涛有些感慨,“之前我走职业化道路,成为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指导,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走这么阳春白雪的道路。”
  从黑客到公益的创业旅程
  到了2008年,万涛有了新的触动。
  那一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因无法及时联系到当地的一些亲人,万涛觉得非常焦虑,打那以后,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用科技提升公益效率?“自由、平等、分享就是我们的黑客精神,公益组织不也一样吗?”万涛认为,公益组织特别零散,而公益组织的数据又具有公开和共享性,只有形成组织,汇聚力量,才能持续改变社会生态。
  在万涛的推动下,黑客的技术与精神接了一把“地气”。他希望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推动公益发展与社会创新。
  2010年7月,万涛在北京上地辉煌国际租下一间50平米的小办公室,正式发起创立益云(公益互联网)社会创新中心,开始了从黑客到公益的创业旅程。
  与其它通过讲述悲惨故事来“赚眼球”和“拼情怀”的公益组织不同,益云试图通过产品来让公益“触手可及”和“看得见”。雅安地震发生后,万涛带领大约十人的团队火速推出了“信号弹”应用,将物资、交通、人员服务、用水,甚至危险地带的安全标注都显示在地图上,此举被评价为“有效推动了救灾工作的高效开展。”
  2013年,“益云地图”获得了责任中国年度公益行动奖。颁奖词这样写道:一张云地图,供需尽收眼底;一枚信号弹,危情尽在掌握;多层次,因为“云”而各得其所;多维度,因为“云”而各安其位;多时空,因为“云”而各尽所能。这真是一团人人皆能分享的祥云。


  益云地图不仅分享救灾信息
  目前,除了救灾信息外,益云地图还汇集教育、捐助、儿童等多方面的信息。如今,万涛最为关注的是儿童打拐问题,“例如留守儿童,我们常常听到全国有6300万的留守儿童,但是每个省各自有多少,男女比例是多少,他们中间哪些人需要资助的,原因是什么,是缺钱还是缺少父母的陪伴,我并没有看到有人详细地梳理,更不用说用数据和图形来分析了。”万涛希望,益云能够用数据将社会问题挖掘和呈现出来,再进而引起公众和政府的注意和重视。“黑客精神让我一方面可以敏锐地发现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关注问题背后的逻辑。”
  从“黑客教父”到“公益创业者”,有人质疑万涛是到公益圈“洗白”。万涛的回应很淡定,他说,做“安全”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内心,要像小强一样。“如果一定要回应这些声音,只能是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他看来,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黑客界,只是跨界了。他说,“公益也是一个跨界的领域,需要很多不同的知识来武装。”
  他这样活着,在别人适应生态的时候,他创造生态;在别人游戏互联网的时候,他用炫酷的技术提效公益。这是他为这个国家负责任的方式。
  关键是,这样活着,很酷!
  微访谈
  中国财富:为什么叫自己老鹰呢?
  万涛:我从小就很喜欢老鹰,觉得老鹰很自由很强悍。“老鹰”这个名字是当年在普华永道做审计的时候起的。当时普华永道要求职员自己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我是不会取Tom、Peter这一类名字的,因为从小喜欢鹰,所以给自己取了Eagle这个名字,后来也一直沿用了。
  中国财富:如果对自己做一个评价,你觉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万涛:优点的话,我是一个比较顽强和心存美好的人,目的性并不是特别强;缺点是有点妇人之仁,这也是做安全的毛病,把问题的复杂性想得比较多,想稳健一点,在做公益的时候就会想不要让自己的理想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虽然是金牛座,但是也非常追求完美,过于追求完美也是一个缺点。
其他文献
老树,本名刘树勇,1962年生于山东临朐,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上世纪8 0年代初自习绘画。后开始致力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2007年始,重操画业。在新浪微博上以“老树画画”闻名,著有《花乱开》等。  见老树时,他刚从河西走廊归来,颇有兴致地讲起在西北的见闻,戈壁滩空寂苍凉,莫高窟壁画却简括明艳,他甚至从洞窟对面的山上背回一块土来,自
期刊
中国乳制品行业在过去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李胜利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是乳业发展的平稳阶段,当时有很多的小农场。1997年到2007年这10年,中国牧场的发展扩张规模越来越快,是乳业发展的扩张阶段。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飞速,而且城镇化的发展非常迅速。小牧场、中型牧场、大型牧场的发展都非常快。但在2008年之后,三聚氰胺的危机影响到了乳制品发展,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变化的阶段
期刊
在中国,谈起公益,人们往往会想到腰缠万贯的慈善家,仿佛政府以外的公共事务,只是大财主们的事情,连中产阶级都没必要搀和,就更不必说一般人了。  北大教授钱理群讲了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话,他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不只是大学,整个中国社会也是如此,现在是一个商业时代,人们做事讲究效率,追求实惠,这并没有什么错,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已经穷了很多年,人们刚刚才有点剩余财富的国度。  
期刊
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全民创新时代、公民公益时代,中国需要大量的公益外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公益内资”。外资要欢迎,内资更要大量激发。好就好在,当今的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技术手法和社会创新,正在或者即将彻底颠覆公益的传统路线。  不参与众筹的基金会或将消亡  基金会的使命,本来就是众筹的。大型门户网站加基金会加公益行动派的方式,让今天说的众筹,与传统意义上的“众筹”,有了鲜明的分野。  过去的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一个故事,主人公叫房涛。  商务套装,齐耳短发,公众面前的房涛总是一副精致干练的“女强人”形象。接受采访于她而言是家常便饭,她语速飞快,不忌讳敏感问题,即便是一些未竟事业,聊起来也落落大方,仿佛天下之大,无她不可谈之事。  她从中国公益事业的低谷一路走来,经历着国内慈善市场的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二个故事,主人公叫莫凡。  莫凡,一名自由职业者、美术设计师。他自称“现代麦客”,他说,自己总在麦熟季节,外出走乡跋涉,像替人收割麦子的农民一样,到各个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劳作。所不同的是,他是教孩子们画画,以公益的名义。  很久以前,莫凡就喜欢画画。他说,“小时候的梦想
期刊
传播之于公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逐渐进入全民公益时代的大背景下,塑造品牌成为公益机构建立组织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撬动社会资源的重要战略手段。  在南方,一群媒体人、公益人希望为公益传播增添一把柴火。  公益传播年会:五维的链接  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责任中国2015公益盛典首度策划举办的“公益传播年会”将在广州中山大学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亮相,携手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三个故事,主人公叫周如南。  高校“男神”老师、公民社会研究者、广州NGO最活跃的年轻学者之一……加了很多定语,只为说明一个问题,他红。被夸的时候,周如南会略带羞涩地连说“没有没有”,然后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让人很容易对他心生好感。  周如南,人送外号周公子。80后,水瓶座,老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个#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六个故事,主人公叫雷闯。  2009年,雷闯从浙江大学毕业,那年他22岁,随后被保送上海交通大学,专攻化学工程专业。  身处江南富庶之地,身披两大名校光环,他是无数人艳羡的青年才俊,尽管有那么一点点“缺憾”——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也无碍他的光辉前程。早在2009年,随着乙肝“
期刊
有一群人,他们的活法与众不同,他们觉得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有关,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编一本#责任中国公民谱#。  这是第四个故事,主人公叫徐永光。  人前的徐永光,总是笑容可掬,平易近人,但是,这位“好好先生”抨击时事毫不含糊,往往辣味儿十足。他从中国公益事业的荒芜期一路走来,披荆斩棘而后深耕细作,是中国公益界“教父级”的人物。  说起徐永光,故事得从“希望工程”讲起。  大名鼎鼎的“希望工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