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所蕴含的独特风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sm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运用独特而细腻的意象情境和文字语言来见证、搜集殖民社会中颇显病态的事和人,文章呈现出凄婉荒凉的意味。张爱玲的小说展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性,现代趣味和传统小说的情调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得到统一,在她的小说中很多象征、意象和主题都是通俗小说和古典小说无法局限的,原因在于张爱玲在创作中增加了现代派手法并使用了外来小说技巧。
  关键词:张爱玲  风格特色  修辞方法
   张爱玲喜欢苍凉的感觉,苍凉是一种对照,其回味更为深远。正是这种参差对照的艺术方法和苍凉的美学,造就了拥有独特魅力的张爱玲,这种魅力历久弥新,影响和启迪着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很多作家。张爱玲从小受传统小说的熏陶,从中获取大量精深的艺术滋养和细腻的心灵契合。曹雪芹哀叹衰败命运和对封建贵族奢华生活的鉴赏深深地影响了张爱玲,她以华美和苍凉为基调展现了别样的审美情趣。与此同时,生活习惯、生存环境以及老舍、张恨水等名家的创作方式也影响着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在表达和感受上具有“现代性”,但骨子里却流露出了古典情趣,她在现代和传统、俗与雅、中与西之间达到沟通和平衡。本文将从“艺术在庸人俗事中体现”、“苍凉悲悯的风格”、“情节描述细致入微”以及“意念设置精巧别致”四个方面探索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色。
   一  艺术在庸人俗事中体现
   张爱玲在文章中说,迎合读者的办法有两条:一是说人家要听的;二是说人家要说的。张爱玲的小说有通俗小说的戏剧性和故事性,形成专有的“庸俗”。这种庸俗来自两个方面:首先,张爱玲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平凡人那种难辨悲喜剧的个性、卑微可怜的生命成功地刻画出来;其次,她写作的选材都是俗事庸人,这里的俗事指的是张爱玲在小说中不想探寻生命意义,不想触及社会文化,甚至连爱情都不那么轰轰烈烈,她写得大多是平凡琐碎的市井生活。这里的庸人指的是小说里的平凡普通人,他们的性格不好不坏、才质平凡无奇,对生命的反省也不多,是比较困惑的一群人,是红尘的芸芸众生,是可笑的、愚蠢的、卑下的、毫无建树的人。因此,即使读张爱玲的喜剧,有会感觉到参杂在诙谐中的苍凉,甚至有些会有悲凉的感觉。
   二  苍凉悲悯的风格
   张爱玲小说中都是一些平凡的普通人,偶尔会有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通常会出现可笑的结果。因此,故事最终会笼罩上悲剧的色彩。张爱玲看见小人物的缺点,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忽视他们、嘲笑他们,因为她深深地体会到了平凡的滋味。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写的是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写的是失恋自杀女,在每一部作品中,都体现着悲剧色彩。她站在失落者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观察生活,每一处都流露出对现代人的感悟。对于家庭、婚姻和时代,她都没有把握,没有信心。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描写她眼中和她理解中的人生和现实,她真诚无伪而又深沉老练,刻画现代人对时代的恐惧、心灵的疲惫、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文明的失望,同时这些因素也让她的小说具有苍凉悲悯的艺术风格。风格是每一位作家在形成某一种精神后显示出来的特色和个性,是作品成熟的标志。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他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地位、接受的文化和传统以及个人思维方式、学风、气质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小说呈现出“苍凉和悲悯”,和她从小就失去母爱以及缺少家庭温暖有直接原因。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的创伤让她的人格和心里并没有正常发展,这种心理影响了她对外来世界的体验和感受。张爱玲对历史发展认识和人性的悲观认识,让她在精神上的悲观气质与生俱来。张爱玲的作品以爱情为基础,虽然每一篇都有涉及爱女之间的感情,但是悲观的气质,让作品中的人物即使有爱,也难以得到圆满而浪漫的结果,更多时候感情只是权衡利弊时候的一种交易。
   小说《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内容只不过是权衡利弊、欲擒故纵、男挑女逗。白流苏想用三十岁青春的尾巴来维护物质生活和“淑女”身份;范柳原也只是调节内心的空虚,想借中国味、古典气息十足的白流苏来换个口味罢了。于是,两个精明的人开始了婚姻和爱情的较量,产生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冲突和误解。战争在摧毁虚伪的精神文明的同时让人生回归到最初的原始状态,张爱玲用这样无比苍凉的语调在低沉述说着漫长历史长河中社会和人生的悲剧,将犀利的批判矛头指向西方物质世界和中国礼教文化。深刻揭示出被文明侵害的暗淡与脆弱的人性。
   当然,张爱玲的笔下也会出现缠绵悱恻、温情脉脉的“爱情”。《多少恨》《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中,在前半段都曾描写过爱情,但是她骨子里的悲观气质让这些作品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使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爱情”,最后也只不过是尘世中的一场梦,现实和命运的巨手会将那层浪漫的面纱撕得粉碎。让我们看见生命的残酷,在愿望一再缩小后,感觉到从心灵深处升起的悲伤。张爱玲用她的笔在向世人宣布:世间无爱。至此,我们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弥漫的“苍凉”感有了基本的理解,从客观上,它是战乱岁月在每个人心里上形成的阴影,主观上是作者情绪的基调,同时也是作品人物情绪的真实体验。
   1  繁复意象和精妙比喻的修辞方法
   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修辞的写作方法,修辞对文章起着衬托和辅助主体的作用。但是,在一般文学作品中修辞拥有的地位并不高,因为过度渲染意象和使用修辞会影响甚至淹没小说的叙述。但是,张爱玲小说独特之处正在于她能够运用层层叠叠繁复、精妙的意象和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据无以伦比的地位。张爱玲作品中深厚涵义的意象,几乎全部运用在人物身边的景物和琐碎的日常物件中,并且意象就出现在都市男女日常发生的平常故事中,看似轻巧的描写,实际却有举重若轻之效,这正是张爱玲表现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
   2  艺术语言的新旧杂陈
   张爱玲小说描写的背景一般都是英殖民地时期的香港或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但是在她的小说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如《红楼梦》这种旧体小说的气息,在她《茉莉香片》《金锁记》《第一炉香》《沉香屑》等作品中有突出表现。这种新旧杂陈的独特文体,在她艺术语言上最为清晰地表现出来。我们再从张爱玲叙事和描写语言层面观察,她对现代汉语和传统语言都有超强的领悟力,当作品转向现代情节或者人物描写时,她的文字又带有纯粹的现代风格。作者用富于口语化气息的现代语言,将中国传统的“老太爷”和西方概念的“圣诞老人”、“青年绅士”等词语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个集新旧、中西于一身的都市现代人的形象用漫画的手法勾勒出来,这是张爱玲参差冷暖对照美学观的直接体现,也是她将中国当时那种不新不旧、新旧参杂的语言状态和生活状态转化成为新的文学主题,并为这种文学想象力提供恰当的出口和媒介。    三  情节描述细致入微
   在选择创作题材上,张爱玲没有选择所谓的大事件、大人物,而是择取平凡人间的俗事庸人。对俗事庸人张爱玲运用物质而感官、具体而零碎的方式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其描写方法体现了她的经历,那是最为真实的世界。张爱玲用大量笔墨展现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仓促的,本来已经被破坏,还会有新的破坏产生,她把这种即将消失毁灭的不安全感写进每一部作品中。繁华对于张爱玲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论浮华还是升华,都将变成过去,于是她在写作中保留起这些残缺的繁华碎片。她的写作趋近真实,记忆时代的方法就是将零碎的细节用光影白描的方式记录下来。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经常看见她耗费大量笔墨不厌其烦的对人物的衣服进行描述。这种描述细节的方式经常有物化的作用,人的主体甚至被衣服所吞噬。张爱玲作品中,描写殖民地文化占用很多笔墨,她善用敏锐又细致入微的感受力来刻画她笔下人物多变的内心活动,让人物性格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充分展现。另外,来自中国文化中白描的手法能够无痕地刻画出人物心理活动,这种技巧得益于古典文学在她心中的沉淀。
   四  意念设置精巧别致
   美学范畴中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论中,而小说中的意象有更深的含义。“象”是客观的事物,而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和意识。情与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意与象,将众多因素和谐统一在一起打造出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小说中所提到的意象。
   张爱玲善于在现代意识中融入传统意象,让抽象物体具体化,让作品既诗意又真实,呈现出艳丽的视觉效果。例如,张爱玲用镜子、月亮、鼻烟壶等有怀旧气息的东西来渲染氛围和意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张爱玲每一部故事里都会设置很多意象,既有反复的袭旧也有花样百出的创新,甚至改变意象的传统意义,表现出更多现代人失落迷惘的精神世界。每一个意象都突破原有的局限,增加更多作家的创作,她的意象充满象征,甚至能够表达整部小说的主题。张爱玲娴熟的运用意象,体现出作品现代和传统的唯美结合,体现出“华美苍凉”的主调,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张爱玲既是小说家,也是文学搜集者,她将光怪陆离、变幻多端的殖民社会中现代、传统以及东西方文化用自己独特的意象情境和文字语言展现出来,造就独特的小说世界。
   五  中西合璧的语言特色
   张爱玲由于出身于富贵之家,其接受的教育既承袭了封建大家庭的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式教育的影响,因此,她小说中的语言往往具有中国古典美的同时,还具有西方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性与跳跃性。那么,读者在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时,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在传统语言文化中读出其中的新奇特色,又可以在其所谓的现代性中找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由此可见,我们从张爱玲的身上可以发现,她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统一体,她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性作家之一。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茉莉香片》等小说中,都充分体现了她中西合璧的语言特色,她使用了类似于《红楼梦》中的旧式语言体,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旧社会中的场景。但是,当其中的人物遭遇了封建大家庭的解体之后,又开始拥有了现代化的特征,语言都或多或少地充满了现代感,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状况的描写更是体现了张爱玲预示着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始逐步苏醒过来,并渐入正常的心理发展轨道。
   六  结语
   张爱玲小说与“五四”新文学、海派文学以及鸳鸯蝴蝶派文学间的关系,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中是争论不休的文学课题。从两个角度分别在讨论张爱玲小说的“雅”和“俗”,这也反证了张爱玲小说亦雅亦俗的本质。我们在读张爱玲小说的时候,会从心底感觉到一种震撼,那苍凉的意味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都会将人的灵魂带入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世界里。张爱玲用繁杂的情境意象、多变的修辞手法以及独特的文字语言来见证、收集殖民社会中那些病态的事和人,在荒谬的现代和传统之间,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总而言之,张爱玲是新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一个异数。张爱玲小说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人们的心,感染着每一位读它的人。
  参考文献:
  [1] 李新宇:《探析张爱玲小说中独特的叙述艺术》,《芒种》,2012年第20期。
  [2] 李琦:《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3期。
  [3] 范凌飞:《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11期。
  [4] 秦妞:《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艺术》,湖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5] 张镇静:《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比较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左文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
其他文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识,如出自文艺理论家之口,听起来倒也乏味平常。但是,在一个小时的聆听过程中,我反复听到阿来老师的感喟:现在大量网络小说,语
编辑同志: 山东是兵源大省,也是军转安置大省,转业干部数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我们通过接收审查全军到山东安置的转业干部档案,感到部队各级干部部门散了大量细致的工
序言《野草》是鲁迅在人生最晦暗时期中的一个特殊的精神产物。《过客》作为《野草》研究的个案,既展示了《野草》的共同风格,也有自我独特个性。《过客》是一个戏剧文体,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自黑,即自嘲的意思。自黑既是一种境界,又是一种语言技巧,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明星大都喜欢运用自黑的方法,通过自我解嘲减轻自身压力,以便放低姿态拉近和大众的距离。当然,从
1982年3月底,马尔维纳斯群岛海空的火约味更加浓烈,战火一触即发。为加强对马岛的封锁,英国派出“征服者”号等3艘攻击型核潜艇驶往南大西洋参战。4月30日,英海军特混舰队开
6月16—17日.“全国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行业发展峰会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在风景秀丽的安徽黄山举行。本次峰会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办,安徽省律
近期,日本新闻界频繁报道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扩军”信息:美国 F—16战斗机卖给台湾;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苏-27战斗机;东北亚、东南亚各国的军事装备也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日本新
……我要让冷血的冰雪皇后听到狂风狂暴灵魂的独白……——多多《当春天的灵车穿过开采硫磺的流放地》(1983)多多生于1951年,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但直到1985年才在正式刊物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