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下小学美术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来源 :名师在线·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学的评价体系大多将期末作品作为对学生整个学期美术学习的评价依据。这种方式让评价显得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美术水平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努力进行美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究和改革,灵活利用现有的美术教材,建立与实施小学美术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小学美术;分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6-0003-02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美术教学的各个方面都逐步得到了发展和优化。分层教学的实施使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率也逐步得到了提升。但是,小学美术评价体系依旧处在一个落后的状态。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建立和实施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本文针对“分层教学模式下小学美术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期能为广大同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评价只重结果。许多教师的常规做法是以个人的主观看法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往往将最终学生提交的试卷或作品的成绩,作为学生整个学期的成绩。
  第二,评价标准一刀切。常规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一般都将是否实现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来作为学生优劣的评判标准,即同一套教材、同一教学目标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学习效果不一[1]。
  第三,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大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大多数学生不善于表达或羞于表达,学生评价的参与度不高。
  第四,评价策略缺失。美术学科作为“副科”,经常以期末“一纸定输赢”的方式来决定学生的美术成绩,缺少平时的评价。评价策略可以说是非常贫乏的,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评价语言空洞。如“你真棒”“你好厉害啊”等空洞的赞美,这种评价没有针对性,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哪、不好在哪,还可以怎样改进,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第六,评价视点片面。美术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其他方面。
  二、分层教学模式下小学美术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策略
  (一)评价注重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学习成果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更加真实,更有成效。例如,在湘美版三年级下册“拼泥板”一课中,学生拼的泥板可能有好、有差,但是,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评价时,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再在学生完成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2]。
  (二)评价标准分层
  不同的学生间具有极强的差异性,而同一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这也正是分层教学的意义所在。教师在对学生的水平有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应将学生按其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参与度等,结合学习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3]。
  针对有的学生没创意、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的学生动作利索、有的学生动作缓慢等,教师应结合该学生的学习层次,完善激励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助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元
  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才能起到更好的评价作用。首先,学生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是必不可少的。自评能让学生再次认真思考自己的作品,从而挖掘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互评让学生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此外,家长辅助评价也可以成为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家长的评价对孩子同样重要。教育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家长在教育中也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和家长多沟通,结合家长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评价策略多样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将课堂由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技能,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各种App,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评价,如在课上利用班级优化大师App将课堂表现等以分值的形式进行统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重视课后作业评价。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只有完善课后作业,才能发挥课堂教學的作用。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完成,也需要教师从旁协助,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引导。
  例如,教师可在课后利用微信App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点评,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着重突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每位学生设置美术学习成长记录袋,以放置学生的美术作品,并对每次作业进行点评加分;利用美篇App分阶段、分主题展示学生作品并加分;最终将多元化的评价结果作为期末总评成绩。这样的评价策略才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才更有激励作用。
  (五)评价语言得当
  在教学评价中,得当的评价语言也很重要。教师要少用或不用消极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应多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索的力量和决心。教师应善用技巧来评点问题,对于有欠缺的作品,可以采用先扬后抑的办法,尽量找出作品中的闪光点,对其进行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如“这幅画真有创意,如果你能把线条画得再流畅一点就更好了”,然后让学生加以改进。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一般都能在反思中改进不足,对美术学习也更有自信。在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教师应尽量不用笼统的语言,而应更深入剖析,从“线条”“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六)评价视点全面
  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还要重视美术教学的评价应全面,同时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习时的兴趣和态度、学习反思的能力等,建构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例如,对于一堂简单的泥塑课,教师应从多角度思考教学目的,研究这堂课能帮助学生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评价。
  结  语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用分层教学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效性。那么,在此基础上,成熟、完善的美术评价体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和完善,可以让美术评价更加切实、有效,继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而言,虽然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相较以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和完善,但是,小学美术教育之路依旧十分漫长,需要美术教师付出足够多的汗水和努力,以及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斗。
  [参考文献]
  冷胜火.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82.
  孔晓蕾.小学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略谈[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Z6):87.
  周家伊.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J].文理导航(下旬),2021(04):70-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小学美术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编号:QJYKT2020—1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崇华(1976.5-),女,福建晋江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教学(湘美版)。
其他文献
针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课程改革策略与实施、优化改革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全面提升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并引导学生探究课程在前沿技术中的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产生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其中部分工艺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地处
为解决校园网络中部分区域无法布线的问题,提出在校园有线骨干网络的基础上,遵循校园无线网络的规划设计原则,对校园无线网络进行规划和部署。通过室内、室外部署无线AP,将无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并参与歌曲、乐曲的表演,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习惯。在竖笛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要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巧妙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竖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
摘 要:幼儿的早期阅读有很多种,包括图画、傾听、文字等。早期阅读是幼儿在当前年龄段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儿通过阅读能够提高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开阔自身的视野,更好地了解世界。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家长和学校对幼儿的阅读能力并不重视,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识字之后,现阶段的阅读能力培养可有可无。本文通过对农村幼儿早期的阅读现象进行了解,分析了农村幼儿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
摘 要:游戏是幼儿教育中的主要活动载体,与幼儿的兴趣取向和认知特点有着较高契合度。教师在园内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调整情景布局、精选情景材料、投放情景问题、创新情景主题等手段,实现情景教学与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有效融合,提高户外情景性游戏的创设质量,启迪幼儿学习思维,让幼儿得到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关键词:幼儿教育;户外体育游戏;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低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班主任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在学生的心里种下时间、空间的意识,给予学生调试的缓冲期,提供必要的支援,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养成教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