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解读不能让“品味语言”缺席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ney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就是语言学习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是语文课堂之本。品味语言的缺席,将导致语文课流于热闹、落入空虚,学生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应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在语言的“浸润”中收获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基。引导学生直面文本,感悟语言的独特韵味,达成个人的独立体验,课堂解读就会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解读 语文方法 品味语言 独立体验
  一、 “品味语言”缺席的危害
  在我校开设的一节示范课上,高老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30多个问题让学生解读。这些问题涵盖了课文内容的每一个方面,学生在一个接一个问题的“引领”下,或浏览课文,或寻找答案,或分组研讨,或提笔写话,整堂课都在忙碌着,唯独没有“品味”语言的机会。
  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本。有了对语言的学习,语文课将变得血肉丰满、滋味醇美,而“品味语言”的缺席,将会导致语文课流于热闹、落入空虚,学生无论怎样忙碌,都无法获得足够的语言素养。
  二、 语文教师的课堂任务
  从本质上说,语文教师的课堂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如果学生学了多年语文后,还是找不到语文学习的方法,那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失职。
  但当下的现实是,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太多的问题要解答,他们只能在对问题的回答中度过紧张而低效的45分钟。因此,虽然经历了多年的语文学习,但许多学生不仅没有能够提升语言素养,反而淡漠了语文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因为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将对语言的“品味”置换成了对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的“厘清”。表现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上,就是他们只能跟在教师后面,完成“应景”式的阅读练习,实现概括内容、探讨主题、研究写法、仿写巩固这类“可瞩视”的课堂解读。置于这样的“问题链”中,学生的视野必然被局限,思维必将受到束缚,自然也就看不到语文学习的“天光”。
  学生在语文课上与语言“失之交臂”,是语文教师“只为当下”的短视行为造成的。在许多语文教师的意识深处,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道”的功能,更担负着应试的职责,而“品味语言”这些看起来比较“虚”的东西,既不利于传道,无法提升学生的判断力,也无助于应试,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也就必然会被轻易抛弃,并且不会为之“惋惜”。
  三、 品味语言:语文学习的本质
  没有对语言的品味,语文课就不仅失去了魅力,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试想,如果学生长大成人后,拿到一篇文章时,首先想到的是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然后才从字里行间找寻自己需要的东西,那该是怎样滑稽可笑的“阅读场景”。事实上,我们许多人在语文课堂上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将来的阅读中遭遇类似的“尴尬”。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不过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要想用好这个例子,让每一个文本都显示独特的质地,彰显化育的品格,展露滋养的使命,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直面文本、品味语言。如果我们只是将语言看成阐述概念的载体,没有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的深处去品味、去赏析,学生就发现不了语言的独特韵味,认识不到“这一篇”与众不同的价值,那么,当我们将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文本的价值至少已经被削弱了一半。
  四、 抓住关键词:达成对语言的品味
  受课堂时空的限制,我们无法将每一个句子呈现给学生,不过,我们可以找到撑起文章“风骨”的关键语句,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并经由这些语句向文本的更深更美处漫溯。
  笔者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就是让学生阅读、品味几个句子,完成课堂教学的。下面是这节课的一段课堂实录:
  (屏幕显示: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师:这句话,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
  生1:斯科特他们失败了。
  生2:作者为斯科特的失败而惋惜。
  师:斯科特和他的伙伴们来南极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生3:发现南极。
  师:第二个到达南极,还叫发现吗?
  生4:这句话写出了斯科特他们的失败,突出了真正的“悲”。
  师:说得好。比起自然界带给斯科特等人的磨难,失败之“悲”无疑是最大的“悲”。毕竟,他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成了泡影。可是,失败造成的“悲剧”又怎么称之为“伟大”呢?
  生3:面对失败,斯科特的选择让人敬佩。
  师: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所热烈追求的。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句话,读三遍。
  (学生大声朗读。许多学生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庄重。)
  师: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5:斯科特接受了这个标志着自己失败的任务,表现了他的绅士风度和伟大人格。
  师:“伟大”这个词是对斯科特的选择的最好描述。你还能找到课文中表现斯科特和他的伙伴们的伟大人格的内容吗?
  生6: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
  (师点头。)
  生6:奥茨不愿意拖累别人,他要以自己的“死”,换得别人的“生”。
  生7: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高尚。
  随着对更多语言的持续品味,“伟大”也就不再是一个贴在英雄“脑门”上的“标签”,斯科特和他的朋友们的形象在学生的眼里也不再是扁平的脸谱,而成了血肉丰满的“人”。这样,伟大可敬的“英雄”群像就活生生地矗立在了学生的面前。
  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因此,课堂解读就不能让“品味语言”缺席。如果只将语言看成“信息的载体”,而不能给予语言本身应有的关注,那么,为问题而存在的语文课堂将是怪异的甚至丑陋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张超.品味语言:课堂中的橄榄[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阿湖中学)
其他文献
前不久,恰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细细读来,颇有感悟。笔者以一个普通教研员的视角,就“素质教育的刻度”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体悟与理解。  关于“刻度”,容易让人联想到标准、尺度、度量。《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量具、仪表等上面刻画的表示量(如尺寸、温度、电压等)的大小的条纹。“刻度”便于人们用静止的、统一的标准测量动态的、差异的同类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指标。  关于素质教育,相关论述较多
能力设计保护法充分发挥延性构件的延性能力,避免发生脆性破坏。文章主要探讨了在能力设计方法中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延性及做好延性设计,包含延性的储备、塑性铰位置的选择、延
作为一款与中国电信联台打造的智能旗舰手机,HTCT9199双擎支持双网双待,全球五频漫游等功能,商务人士可以借此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自由切换,
用是最好的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围绕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互哺的思路进行设计。
针对地下工程设计中常见的跨数少,总长度不大的情况,通过一个工程设计实例,分析了局部不平衡水浮力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和相应的设计误差.并给出了设计建议。
音乐类的发烧友一看到耳麦则会把它列为低档的网络耳机,但罗技H110虽定位入门级耳麦产品,但在产品性能上却足以赋予消费者饱飨听觉盛宴,集成了罗技高超的音频技术.
一、“阳光语文”的思考学生学习语文十来年,成效如何?书写不正确,字形不美观,阅读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听说能力差,表达不准确,作文水平低,认识太肤浅;在具体教与学语文的过程中,教师怕教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文学成就以及由此而放射出来的思想光辉,照耀着近代中国文坛,至今仍滋养着我们这个时代。而他的教育思想,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品读其著
根据南京西郊别墅小区的现状和建筑规划设计,提出规划建议。把景观设计分为环湖道景观和别墅的庭院景观两部分,探索以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维持当地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小区的居住品质
青春潮人无论衣着打扮还是生活品味,必须走在潮流尖端。当一部小小的手机从通讯工具跃升为随身娱乐管家,它能带给你的是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照片、视频,并在线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