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外伤后行为学、脑含水量及程序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减轻脑外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80只,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外伤组(TBI组)、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DEX1组)和大剂量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DEX2组),每组70只。按Feeney法建立自由落体脑损伤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作开窗处理。右美托咪定在致伤后1 h经尾静脉5 min内以3 μg/kg的剂量静脉推注,然后以3 μg/(kg·h)(DEX1组)或6 μg/(kg·h)(DEX2组)的剂量静脉输注2 h。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作水迷宫实验,剩余60只大鼠按伤后不同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伤后1、3、5、7 d,每个亚组15只。分别在伤后1、3、5、7 d行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干湿重法测定大脑半球含水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周边区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蛋白表达。水迷宫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余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不满足方差分析条件时),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方差齐性时)或Dunnett’s T3检验(方差不齐时)。

结果

与TBI组比较,DEX1组、DEX2组伤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伤后3 d:(8.00±1.07)、(6.87±1.95)分,F=126.203,P<0.01];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缩短[伤后8 d:(38.73±5.06)、(39.73±4.11) s,F=51.209,P<0.01]、目标象限内搜索时间延长[(51.75±14.37)、(53.27±11.45) s,F=14.104,P<0.01]及经过目标平台位置次数增加[(13.75±6.69)、(14.57±4.85)次,F=12.304,P<0.01];脑含水量减少[伤后3 d:(79.32±1.42)%、(79.33±2.86)%,F=18.142,P<0.01];损伤周围区及海马凋亡神经元减少[伤后3 d:(37.87±4.12)、(39.39±6.56)个,F=64.782,P<0.01];损伤周围区及海马LC3Ⅱ/LC3Ⅰ和p62蛋白表达减少(伤后3 d:0.38±0.12比0.45±0.14、0.36±0.16比0.32±0.14,F=12.587、17.354,P<0.01)。DEX1、DEX2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脑外伤后学习及记忆功能障碍,与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元凋亡和自噬有关;增大右美托咪定剂量上述脑保护作用并不增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炎性小体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SD大鼠,分为4组,TBI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MSC移植组、假手术组,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AMSC移植到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移植1周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炎性小体蛋白复合物组分:NLRP1、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
目的观察经多普勒痔动脉结扎及直肠肛管修复术(DGHAL-RAR)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Ⅱ~Ⅲ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对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科就诊的10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Ⅱ~Ⅲ度混合痔患者,数字法随机分为超声组(53例)与对照组(47例),超声组采用DGHAL-RAR术,对照组采
期刊
目的分析探讨结直肠癌中4种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状态及其与4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4种MMR蛋白的表达;对存在MMR蛋白表达缺失者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对其中236例(含缺失组的53例)进行RAS和BRAF基因检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634例中53例(
期刊
目的观察沉默中介体复合物亚基19(Med19)基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裸鼠体内增殖、生长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针对Med19的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PC3细胞,3 d后,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ed19-siRNA转染组(siRNA)与对照组(scRNA)Med19基因和蛋白表达,噻唑蓝(MTT)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因子-κB(NF-κB)通路介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损害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2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以随机抽签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组以及拮抗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建立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拮抗剂组按50 mg/kg的剂量行腹腔注射甘草酸干预。溶剂组则予以等剂量的溶解剂二甲基亚砜(DMSO)注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予以等
目的评估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和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方法Na2CO3脱胶法对生蚕丝进行脱胶处理,乙酸抽提法获取Ⅰ型胶原,然后使用热交联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蚕丝-胶原材料。20只1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左膝关节使用蚕丝-胶原支架重建ACL。术后4、16周两个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动物的一半,每组标本中的5个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关节腔内韧带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CARMN对三阴性乳腺癌多柔比星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瞬时转染CARMN过表达质粒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多柔比星对乳腺癌的抑制率。通过StarBase数据库预测CARMN可能下游分子,并筛选RAD51作为下游靶基因。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免疫印迹法对CARMN在乳腺癌细胞系的表达量、CARMN过表达质
目的设计、研制椎弓根超声探测仪,并进行活体猪的椎弓根置钉对比。方法利用骨组织与软组织超声阻抗值差异明显的特性,设计将一个5 MHz的、大小为0.6 mm×3.0 mm的微型超声传感器安装于椎弓根钻头的尖端,在使用钻头进行椎弓根钻孔时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经放大处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后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以实时监测和引导椎弓根的钻孔和螺钉的植入。首先通过猪腰椎标本获取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声阻抗值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