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66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这些语言基本特点是富有生动性、形象性,具有艺术感染的魅力。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文学语言呢,笔者在这里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学语言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准确、鲜明、生动是文学语言的三个基本特点。《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诗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简单的几句就准确而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字字千钧地敲开了读者的心扉,打动着读者的心灵。再看鲁迅的《孔乙己》,写孔乙已分茴香豆给孩子们的情景:“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到笑声,也趁热闹,围住了孔乙已。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却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举动、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的贫困、善良而又迂腐的性格特点。可见,借助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把千姿百态的事物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文学作品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另外,文学语言还具有含蓄、凝炼、新鲜和富有音乐感等多样性的特点。
  语文教师认识、理解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皮亚杰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激发学生的首创和探索精神。”笔者认为传授文学语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朗读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初中课文所选大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各种形式的表情朗读,都能使学生体会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形象。这是学习文学语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理解它和运用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品中的喜、恕、哀、乐,都能从朗读中去产生感染,以至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吴伯萧的《菜园小记》中写的一段:“暮春,中午……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只要用轻快的声调读上一两遍,学生就能从那“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和“伸伸腰”、“擦擦汗”、“吸吸烟”、“谈谈话”等文学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感到那种菜劳动的轻松愉悦,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2 剖析
  剖析,也就是根据文章的词语、句子、和语段,联系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语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联想、分析,从而透过文学语言所表现的形式捕捉作者表达的本意,使学生借鉴、吸取有关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挖掘文章中的文学语言,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其深藏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岳阳楼之大观的这段文字极为简洁精炼。作者先以比拟手法,用“衔”“吞”二字,极写洞庭湖的雄伟壮丽,赋无生命的洞庭湖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鲜明。洞庭湖之大,气势之壮,除把远山衔在湖中之外,还张开大口,把滔滔而来的长江之水吞进肚里。“衔”“吞”二字真可谓一字千金,无可易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既凝聚了洞庭湖的大观,也为后面描写异物情变作伏笔。作者以画家速写的笔法,线条简单,惜墨如金,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景色壮观的画图。语言简练而意味隽永,并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通过这一剖析,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3 引导
  皮亚杰这样说“教学不是为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要在学生有学习要求、尚有疑难之际引导启发他们思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礼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强调要引导、策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文学语言的教学上,如何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设疑、点拨、肯定。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通过点拔,解决学生思考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通过肯定,明确结论,增强学生猎取知识的信心。
  笔者在指导学生评改《校园的早晨》一文中,在启发学生运用文学语言时,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作者对校园里的花的描写成功吗?”
  一位学生用试探的口吻说:“校园里的花有红,有白,有黄,也有紫,我在‘争芳斗艳’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姹紫嫣红’可以吗?”
  “不但可以,还很有见地啦!”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意见。
  这个同学得到了鼓励,胆子壮起来,于是又提出:“把勤快的大红花、含笑的牡丹、向上的白兰中的修饰语换成写色彩的不是更鲜明吗?”
  我笑着说:“提得好!大家看怎么样?这段话是换成写色彩的词语好呢,还是按原来的写花的情态好?理由在哪里呢?”
  教室里一阵默然。一会儿,一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为什么要换呢?描写的方式可有多种。我认为,要是换了就俗了!不错,自古以来,一般人都是用色彩来写花的。我认为作者在这里不去着力渲染花的色彩,却恰如其分地用拟人的手法去描绘花的情态,正好体现了他不落俗套的独特风格。这点正是这篇文章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称赞说:“这个同学的见解很有深度,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这样写不仅显得含蓄而新鲜,还有以花喻人;加强题旨的作用呢!看看这些花的情态,仿佛作者不是在写花,而是写同学们勤奋、愉快、向上的精神面貌。” 大家听入了神,简直像听一支交响曲。这也许是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发展思维的实录吧!
  4 运用
  学习是为了运用。运用是知识的实践,也是知识的再创造。“有了知识不实践,犹如蜜蜂不酿蜜”一语道破了学习就是为了运用的真谛。认真的朗读,深刻的剖析,得体的引导给学生创造了运用文学语言的良好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学生写《给日本朋友的信》中,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也就脱颖而出。当介绍岳阳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时,一个学生在信里是这样描绘君山公园旅游度假区的:“君山公园是洞庭湖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不仅有远古的二妃墓,神奇的湘妃竹和飞来钟,传奇的柳毅井,闻名世界的君山茶;更有现代化的广场、音乐喷泉组成的‘潮’和绿茵茵的草坪向你展示了童话般的世界。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青春,每一朵花都在雨露中叙说着自己的喜悦。”
  就这么寥寥数笔,居然把这个偌大的君山公园的主要景点和多姿多彩如梦如幻的特点像一幅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使人动情,令你向往。它不仅显示了君山建设的勃勃生机、辉煌成就,同时讴歌了君山人民奋发、豪迈的气派,也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欣喜情怀。
  因此,每当同学们提起这些文章写过的文学语言时,总是娓娓而谈,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在运用文学语言的过程中,作者不仅使读者产生一种难以磨灭的美的艺术情感,而且本身也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赵春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2).
  [2]贾红兰.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08(10).
  [3]徐国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初探[J].文教资料,2009(8).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新形势下作文教学为什么要创新,以及作文教学创新的突破口问题交流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新 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之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课程改革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学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大好历史机遇,也存在极大的艰难与挑战。作文教学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改革工作正在沿着良性与健康、高效的轨迹推进。在初中语文教研教改工作中,大家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从和谐环境创设、电教设备运用、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资源整合以及开展分层教学等方面开展叙述。  关键词提高 教学 效率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已成《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本文介绍了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教学因素让学生通过关注理解读、引导轻重读、尊重品味读、倡导领悟读、创设明理读、升华表情读等六方面就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阐述。  关键词主动学习 个性化行为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