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空间规划在城市社区服务设施体系中的应用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go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缺少性格的问题。近期中央“新型城镇化”的新目标要求以人为本,城市要传承文化历史、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在这个新要求下,“人情味”、 “人文气息”等非物质范畴的概念正在逐渐成为行业新风潮。本文提出“非物质空间规划”这一范畴,分析了产生城市现有弊端可能的原因,并试图探索从社区体系规划的崭新视角提升城市人文品质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物质空间规划;城市交往空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体系规划
  1、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成就了许多城市发展的奇迹。大规模的现代化城镇迅速集聚,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见。许多城市地区建设极为现代,甚至不惜花重金聘请世界级设计师建造地标性公共建筑。然而此前一直有专家学者提出,中国的城市常缺少性格,城市景观看起来十分现代,却始终缺少某种人文关怀和情怀,交往活动缺乏,社会缺少凝聚力。似乎我们已进入城市化瓶颈期,迅速扩张时代已然过去,精神领域亟需提升。这引发笔者对“非物质空间”的一系列思考。
  2、“非物质空间规划”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2.1 顾名思义,“非物质空间”意指城市除了物质空间以外的精神属性。物质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载体,其品质高低与非物质活动密不可分。不仅如此,非物质活动和体验有时也并非有了物质空间即能应运而生,亦需通过特别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达到较高的品质。例如一个设计精美的广场,可以是无情而冰冷的集散空间,也可以是生机盎然、充满各种活动的交往中心。究其原因,从周边建筑空间组织到景观植被、照明、标识系统乃至公共活动的运营组织,都会引发非物质活动的品质差别。因此本文讨论的“非物质空间规划”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切为有价值的城市精神生活提供可能性的硬件和软件要素。
  2.2 研究城市非物质空间的目的,旨在提高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涵,提升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增强城市空间对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多年前我们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常常有明确的城市气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更多依赖外部空间。那时人们居住的城市或者地区常有着明确的“家乡”含义。它会引发牵挂,更使人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这往往会给一个社会价值观的良性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正是城市非物质空间的无形价值和重要意义。
  3、已有实践类型及缺陷。
  3.1 “非物质空间规划”在我国现阶段城市实践中也并非一片空白。以江苏南京为例,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常作为免费演出的舞台,如虹悦城商业中心负一楼的中庭定期会上演由商场出资组织的各类型艺人的互动演出,甚至有平时难以见到的国内外街头艺人,人气颇旺;又如南京社区体系中覆盖率较高的街头公园,多成为广场舞爱好者的活动场地,也是特定人群非物质活动的一种方式;再如一些商场和公园中的收费和免费游乐场,如今已成为本市亲子活动的热门场地,为周边带来诸多消费商机。
  3.2现阶段我国城市非物质空间也有一些缺陷:参与性较低,大多创意类活动都为表演性质,互动性较弱;对部分人群的忽视,设施或场地基本都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而人群的定位和系统性也缺少相应的专门研究,类型较单一;运营手段较为有限,目前已有的很多积极的活动空间常由商家运营,有进入的限定性,而公共广场、街道等空间常缺乏有深度的设计和有效的活动组织;覆盖率较低,不同城市情况不同,但大多数城市有效和积极的非物质空间的人均保有率是很低的。
  因此,笔者大胆提出将非物质空间规划的理念普及到城市规划范畴里的社区体系专项规划中,不同于以往社区规划仅作布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设施规模估算等粗放设计,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项进行系统性的社会调研、分析分类、规划设计甚至辅助运营和活动组织,为更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和更有凝聚力的社区生活提供充分的条件。
  4、西方案例及非物质空间规划在社区服务设施体系中的应用方式及原则。
  规划业内谈到社区服务设施,常规指的是所谓“社区中心”里提供的设施和活动空间。而事实上政府运营的社区服务设施空间有限,且室内空间可承载的活动类型也十分有限。其实对城市社区而言,可以承载公共活动的远不止社区中心用房,街头公园、城市广场、滨水空间甚至有些非交通型的街道空间都可以发展为积极的非物质活动场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中,往往是一些艺术家或设计师灵感而发,在街道空间或是某些城市更新中有历史記忆的公园、滨水空间设计出一种由特定人群参与的创造性的公共艺术活动场所,如日本编织艺术家崛内纪子的彩虹编织公园、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以及美国很多大学和图书馆前的广场等等,更直接的案例如加拿大的很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交往活动的组织十分丰富。
  从城市社区的宏观角度考虑非物质交往空间,更能让这些设施为各类人群服务。这些空间和设施类别以本社区的需求人群为出发点,可以划分有儿童友好空间、青年创意交往空间、健身运动场所、幸福晚年空间、特殊人群空间等等。甚至可以有更为细致的特殊类别,例如宗教空间、烹饪爱好者空间、社区音乐厅等等,根据人群需求发展出无限多的类别。正体现了如今中国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主题。
  5、社区非物质空间的建设原则
  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主要是体制上存在问题,其构建一直以来都是行政手段为主导,除了上文所述控规范畴内的布点规划等以外,几乎没有任何设计方的介入,而行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设计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目前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动组织和细部设计都十分薄弱,设施空间局促,活动乏善可陈,尤其在老城,常利用不为人知的边角室内空间。笔者提倡未来引入专门的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将上节所述各种可能的公共空间纳入社区非物质空间的体系中统筹设计,从空间到设施到景观全体系的针对性设计。并在政策与资金配置上进行大幅改革,例如对公园、滨水空间等转由社区进行运营管理,引入多种融资方式组织演艺和公共交往活动等,有待在未来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结语:在社区进行“非物质空间规划”是笔者自定义的全新范畴,仍需更多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业界对一门可能的新的学科分支的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观察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2011年男排世界杯(B组)为研究对象,对比赛中中国队的进攻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通过分析中国男
目的:本研究主要测试沈阳市教师群体跟骨的骨密度,判定教师群体骨质现状,为完善国民骨密度现状评价体系和提高国民体质提供依据。方法:沈阳市教师164人,使用OSTEOSPACE全干式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