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萧条?供给什么?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当代文明和当代艺术的关系出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实质进行界定:中国当代艺术=当代文明+中国现状+艺术表达。在此基础上,归纳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出现的问题:中年人立场坍塌、青年人远离公共问题、“东方美学”逃避现实。然后,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对当代文明和当代中国的关系缺乏了解,在狭隘的格局中围绕着表达方式纠缠不休,却主动或被动地避实就虚。同时,移动互联网和当代艺术立场、趣味的结合,蕴含着巨大可能性,却很少人问津。
  关键词:当代文明 立场 互联网
  有价值才重要
  小便池被杜尚放入美术馆成为《泉》,揭示了“一切都可成为艺术”的规律:1.当下的艺术系统承认做这个物品或行为的人的身份是“艺术家”;2.他宣称自己亲自做的或自己指认的物品或行为是艺术作品;3.人们认为这个物品或行为确实有价值。
  其中第三点,显然是最重要的。只要一个人亲自做或指认的物品、行为确实被人们认为有价值,即使不是“艺术家”“艺术作品”,也无所谓,而是否有价值,则取决于文化系统。文化系统也在不断流动变化着。无数个体在不断地触摸未知、探寻新的可能性,主观和客观上改变着既有的文化系统,也就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判断标准,“艺术”和“艺术家”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动着。


  当代艺术是当代文明的艺术表达
  “当代艺术”既是艺术的终结,也是艺术的解放: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把自己的生活做成艺术,甚至把自己做成艺术品。艺术家首先是人,而“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生活的副产品,他的生活状态比他的“艺术作品”重要得多。
  艺术是艺术之外。政治、经济、文化从来都是一个紧密结合、互相作用的整体,只有把文化放在这个整体的结构中去考量,才能看清文化的实质。
  当代艺术是“当代文明”的艺术表达,而当代文明则是以追求个体权利为中心展开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相互作用的整体。文化上强调个人主义,经济上强调自由市场等,是当代文明的基本范畴。如果不了解不认同当代文明,即使表达方式富有感性魅力,大量使用国际流行的媒材和方式,也只是虚有其表。
  直觉、技巧、知识结构
  可以这样表述:中国当代艺术=当代文明+中国现状+艺术表达。当代文明的基本立场是前提,中国现状是生存处境。立场的丧失或偏离,生存处境的逃避或粉饰,都会让炫目时尚的艺术表达经不住起码的质疑。而表达方式从来都是和具体的问题共生的,在有感而发的表达过程中,有效的艺术表达自然会推进艺术语言的发展。
  在中国,自称“当代艺术家”的人很多,大量使用国际流行的媒材、语言的人很多,但他们是否了解和认同当代文明,在日常生活和艺术表达中,是否能守住当代文明的基本立场,是令人怀疑的。相反,巧言令色的指鹿为马、含混暧昧立场中的卑贱奴性、用简陋的文化民族主义做幌子的虚妄玄学……都在时尚的画皮下缺乏当代性的内核。貌似完全不重要的基本立场,其实是最需要坚守的底线和路标。立场一旦丧失或偏离,所有的聪明都沦为花言巧语和奇技淫巧。
  在表达方式上彻底自由开放的当代艺术,实质是观念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家,重要的是贡献出智慧,而不是手艺。智慧来源于对真相的了解,是否去面对真相,是否对真相具有洞察力和表达能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直觉、技巧、知识结构,或者说感受力和表达力,对当代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直观感受是智慧的最主要来源,敏锐的感受力是难以言说的才能,而巧妙的表达方式才能引人入胜,技巧的重要性,对艺术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最容易被人忽略。知识结构如同隐形的导航系统,它渗透在肉身之中,深刻地影响着直观感受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艺术离比拼手艺的游戏规则越远,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就越紧迫。此外,年少气盛时的敏锐直觉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容易让年轻艺术家轻松登场。但年龄越增长,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越凸显出来。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越接近中年,创造力越衰竭,这往往是知识结构狭隘滞后导致的能量耗尽。


  本土文明遭遇当代文明
  中国当下的重要问题很多,而且,很多是自从遭遇当代文明的冲击以来悬而未决、延续至今的顽症。中国传统文明以“人生而不平等”为基本假定,以抑制人欲的方式來达到社会的静态稳定。当代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既有的生活方式,不但在国际社会中没有竞争力,而且在本土民众中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但大多数中国人又没有愿望或能力迅速引入和接受西方当代文明,据此来迅速调整、改造自己。于是,中国人徘徊在两个文明的隙缝中,反复摆荡。磨合、缔造出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具体处境、又能与西方文明交融的幸福生活方式,就成为很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理想。
  当实践这一理想时,现实状况摆在面前,与秩序和文化都有紧密关系。因为历史、结构、文化等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早已获得普遍认可和验证的一些基本常识,在中国依然有严重分歧,或者避而不谈:比如人性、自由、权利、个人……对真相的忽视和掩盖,让反智和短视继续存在。
  具体到中国当代艺术界,很多关于当代艺术的常识性问题依然纠缠不清:是在“重要的不是艺术”的基础上“重要的是艺术”,还是在坚持“重要的是艺术”时不考虑“艺术如何才能重要”?是关注现实、承担当下,还是在景观粉饰、玄学冥想中避实就虚、自欺欺人?是务实地创造准确的表达方式和有效的传播渠道,还是停留于浮泛的批判姿态和口号上,却在表达和传播方面低能或无效?……
  中年人:立场坍塌
  中国当代艺术,大致经历了这样的阶段:1980年前后回顾“文革”伤痕,80年代热切学习西方,“冷战”结束后关注本土问题并走向国际,2005年市场井喷后遭遇资本和权力的考验,2008年金融危机后民族主义的潮涌,2013年至今艺术市场越来越萧条……   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为明显标记的中国“当代艺术” (以前称为“新潮美术”或“前卫艺术”),在出现的那一刻,目的其实很明确:在求真的基础上追求个体自由。在这种目的驱动下,反抗压抑、欺骗性的各种权力秩序、经济模式、文化意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明显表现。
  这些艺术作品所携带的文化信息,通过市场运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但很多艺术家在获取经济利益时遗忘、背离了初衷,越来越明显地沦为谄媚,甚至迎合自己曾经反对的各种文化和秩序,这种行为主动抽离了自身的文化合法性。放弃了当代文明的基本立场,带来的后果是釜底抽薪的,即使表达方式可能依然精彩,但再也遮蓋不住内在的坍塌了。


  青年人:远离公共问题
  与中年艺术家相比,年轻的艺术家们成长于社会转型的时代。他们更倾向于关注相对而言“非政治化”的私人生活领域,远离政治纷争,回避社会批判,疏远抽象理想。
  他们成长于文化资讯发达的时代,可获取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富、视觉趣味更为国际化。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语言的时尚化、国际化得到了更好的解决。但政治诉求的放弃、对公共社会的不介入,使这些语言上可供反复玩味的作品,流于矫饰的小情小调和雅玩的视觉游戏。
  这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围绕个人的日常体验,但经济压力、政治反思、文化困惑往往是暗藏的主因,由此而综合成迷茫、怀疑、失落、忧伤等百感交集、一言难尽的情绪。如果经济、权力秩序、文化的困境是关键因素的话,这些远不只是某个青年艺术家的困境。种种情绪也就并不只是某个青年艺术家个人独有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尤其在年轻平民内心之中。
  这些青年艺术家作品中传达出的迷茫、怀疑、失落、忧伤等复杂情绪,如果是基于自身现实处境的真切体会,可以对这些体会进一步追究和反思,进行现实溯源。这将是更为漫长而持久的过程,也将面对更为丰富、广阔的领域。这令人期待……
  东方美学:逃避现实
  由曾经的大量学习、借鉴西方,转向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反观和推重,这种文化取向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具有当代文化视野的基础上,更为自觉和清晰地汲取本土文化中具有普世性的思想成分,并进行当代性的转化,进而更因地制宜地处理本土问题。
  但是,如果美好愿望一旦和狭隘的胸襟、滞后的观念、虚妄的玄学等合流同气,则产生荒唐的可能性更大。这方面,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最明显的是和文化民族主义的挂靠:试图“招魂”般地总结出一种自古以来中国人独有的观念,用当代的材料和形式趣味来“还魂”,并梦想着把它作为“东方智慧”(“东方”其实远远不止是中国),在国际上叫板。这种思维进一步发展,把材料也拉进文化本质主义的队伍中来,例如:把“水墨”和“中国”结合起来,再总结和抽象出一种“中国特色”的观念和方式时,似乎“水墨”俨然抢注成了中国艺术家的专利。
  民族国家是近现代的产物。人首先是个体,首先是“人”,然后身处于一定的集体中——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等。集体在不断流动变化着,只有个体是确定不变的。当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因为对普遍人性需求的契合,具有跨越国界和族群的、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作为阶段性的临时产物,不是不可以提,但应以正视普遍人性为前提。


  那些口口声声提取“中国文化本质”的人,至今也对“中国文化本质”做不出清晰的定义,只能含糊其辞地说其中奥妙无穷,或者用类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样的说法,把烫手的热山芋抛给发问的人。
  从近期呈现出的实况看,所谓的“转化传统”,主要是用油画、装置、影像、行为等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出世意识和玄学思维连接。既对传统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又难与当下现实处境相结合。
  专注于传统文化中偏于出世、无为的“境界”,或在神秘主义的“空灵”中流连忘返,或许可能让个人获得片刻的精神慰藉,但也越来越远离正在发生持续性剧变的中国当代现场。希望以灵魂的轻盈飞升,来淡化乃至摆脱沉重肉身所处的现实困境,但却往往将现实困境神秘化、超意识形态化,以及漠视紧迫的公共性问题,并进而失却变革现实的冲动。
  “古典当代艺术”遭遇互联网
  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在信息传播方面最具民主功能的技术发明。它导致了信息的自由传播和低成本:个体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和表达,个体与个体之间可以顺畅地交流……曾经的种种主观控制和客观局限,在互联网的普及和提升过程中被迅速消解。它激发的自由意志、个人觉悟、创造意识、对公共问题的参与、个体之间的联动等,对个体的改变是快速和深层的。原有的权力系统正在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阿桑奇、曼宁、斯诺登只是众多个体中的先例。
  和移动互联网的自由、低成本、公众参与相比,目前的当代艺术更加显得霸权、高成本、远离公众。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尽情显露他们的智慧和意志;另一方面,是曾自认为当代、先锋的艺术系统的相形见绌,因为曾经的技术优势、渠道专供、平台垄断,被更开放、民主、低成本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所超越,艺术人作为“贵族”的特权在大量流失。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当下已经迅速普及,当代艺术现有的主流方式和观念,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滞后为“古典当代艺术”。更“当代”的艺术,必然要和移动互联网发生紧密关系。它或者纯粹存在于移动互联网中,这将越来越多。或者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和交流平台,这是“古典当代艺术”的改造。进入移动互联网中,就有可能和所有用户平等地发生关系。它要求艺术家具有更开放的“艺术观”和更多样的手段和更综合的能力。这时,那些具有跨领域资源和跨学科能力,又在了解“古典当代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的人,更可能得心应手。   艺术该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这是摆在所有艺术人面前的全新问题,目前谁都难以解答,但敏感者都意识到: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可能性,新的剧变正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中国当代艺术家自觉、主动地将艺术和移动互联网结合,探寻更方便的表达方式和更开放的价值观念。
  持久坚守立场
  只有当下是最真切的,对试图了解真相的人来说,充分感受当下是如此的重要,它意味着面对真实处境并尊重基本情感。但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是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标志着一个人洞察当下的程度。作为一个生长在中国的个体,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是挥之不去的背景,这方面的无知,让人很难自觉到自己在历史经纬中的位置并做出长远选择。
  因为文化环境和自身的问题,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大多数艺术家知识结构局限于一个狭隘的格局中,围绕着表达方式而纠缠不休。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对二三十年前的历史都缺乏起码的了解,他们在文化工业的流水线上生产出大量产品,看似耀眼喧闹,但短视和贫血让这些轻浮泡沫和浅薄碎片总是短期内就被换季下架。
  中年艺术家的放弃立场和青年艺术家的狭隘格局,让那些坚持立场、在历史中自觉选择并且有精彩艺术表达的艺术家,在现场的不断冲刷中逐渐脱颖而出。黄锐、张大力、宋冬、高氏兄弟、毛同强、景柯文、孟煌等,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些如今已是中年的艺术家并不是最炫目的。但多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多变现场中,从艺术作品、言说、生活状态等方面看,他们一直坚守着当代文明的基本立场,不断刷新自己的感受和表达。他们都有对直觉、技巧、知识结构间关系的自觉。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用倡导改变的意志,表达着生存处境的实况,在现状和新的可能性之间酝酿张力,导向未知的自由。他们的很多作品流露着简洁有力的美学趣味,但观念和表达又相当严谨精致。这种趣味和能力,来源于对处境和诉求的清晰把握,对更有智慧和美感的生命状态的推崇。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洞察当下的结构性问题,让他们的作品有厚积薄发的气场。表达方式随具体问题而生长,艺术语言自然贴切。
  在习惯于躲闪逃避、不知所云、掩盖真相、混淆是非、鄙视基本情感的文化环境中,大多数艺术家选择了妥协、放弃,并心安理得地归因于环境。相反,本文列举的这些艺术家们,多年来屹立不倒并精彩迭出,或者厚积薄发后渐入佳境,证实着个体选择的宽度。生活永远比艺术重要得多;或者,生活得更有智慧和美感,就自然迈进了艺术。在猥琐懦弱的人群中,如何维护个体生命的尊严?或许,这些艺术家能从“艺术”的角度给有心人以启发。
  青年人的新动向:量力而行
  近年来,以经济增速放缓为最重要因素所导致的连锁效应,深刻影响着很多领域的变化。正在发生着的丰富现象,以它极大的混乱复杂让人难以把握。但对身临其境的人来说,这些变化正体现在非常具体真切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正在进行着的新的变化,在一些青年艺术家身上也在积极反应,并自然分泌为艺术作品。近年来,涌现出不少青年艺术家,例如:赵赵、乌托邦小组(邓大非、何海)、李博、刘伟伟、坚果兄弟、蒋立、厉槟源、李勇政、金阳平等。这些艺术家承认自己是渺小个体,甚至自嘲自身的微弱;但是,他们并不放弃表达真相的权利,不放弃对新的可能性的积极寻找。他们正视自己的滞涩生存和尴尬处境,从问题出发来酝酿恰当的表达方式,还时常故意用变本加厉的“恶趣味”来反讽现实,只为有效的突围。成长于文化更加开放的时代,他们越来越熟悉国际范围内的当代艺术状况,也越来越能轻松地把握多元的艺术表达方式,甚至在艺术和非艺术领域间穿梭自如。另一方面,从自身感受出发,中国本土的状况和问题,一直是他们关注和表达的重心所在。
  废墟、底层、中产阶级、民营企业家、雇员、自由职业者、女性……这些艺术家作品中所聚焦的问题,他们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其他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新表达方式和语汇,在美学气质上声气相通。在一个裹足不前与蓄势待发并存的张力关系中,在一个晦暗不清和心知肚明共生的微妙情境里,这样的态度和表达,再次重返中国当代艺术的出发点。
  结语
  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目前经济、文化的改革开放和权力结构结合,农业、工业、后工业社会交错,很多理应依次解决的文化问题都悬而未决并错位地交织在一起,容易令人无所适从。在多元文化话语的影响下,人们又容易忽视这些话语与其原初语境的具体联系,难以将中国的众多问题置于同一平台上给予同等重视。于是,艺术家们可以“以他们希望的任何形式,为他们希望的任何目的,甚或不为任何目的”创作作品。
  但对中国这些年来所出现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追根溯源,不难发现:中国最为紧迫的公共性问题,依然是秩序的现代性转型,以及由此所生发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曾经致力于此,并在20世纪产生了不少有力的作品。但在当下,在市场和权力的软化下放弃当代文明的基本立场,以及对公共社会的主动不介入,使中国当代艺术界在方向越来越多元、语言越来越精到的同时,失去了它曾经具有的力量。
  曾经从独立个体的角度出发,关注现实情境中的重要问题,并因其体验的敏锐度、思考的准确度和语言的精彩度,贡献出文化价值的当代艺术家们,如今已步入中年并裹足不前,甚至走向了当代艺术的对立面。但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中,依然有少数人继续针对现实情境发问,并有越来越精彩的表达,为全球所瞩目。到目前为止,青年艺术家很少与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发生关系,当然,这个现象本身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那些為数“很少”的青年艺术家,也很值得关注。至于以回避当代文明为前提的“转化传统”和“东方智慧”等,只能是文化民族主义者一厢情愿的借尸还魂。
  面对此时此地的问题,只是一个起点和动力。具体而微的现实摆在面前,对尝试解决问题的人来说,积极主动地去行动,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其他文献
“北纬30度上下的轴心时代被雅斯贝尔斯发现。”这句话有三个重点:无奈的地段和紧迫的时段,以及发现和被发现的“个人”们。这个掐头去尾的时代,这个强弩之末的地带,以及力不从心的“个人”们。漩涡里的鱼如果意识不到离心力是谈不上原则的。如果能意识到离心力是螺旋形的,艺术感就觉醒了,因为这是一种“没有接口的准确”的唯一形式。  每一个时代都有所处时代的自设藩篱的当代性。看看这些曾经的当代艺术家们吧:马萨乔(
期刊
现代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族群关系,但同时,个体内心世界的狂欢却因此而打开了另一扇窗,并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野蛮滋生。从早期的《未眠》与《五感》到新近的《陈列物》系列作品,伴随着内在景观的变化,龚辰宇的绘画语言日渐纯熟,笔法及画面张力愈显游刃有余,粗放的笔触相互堆砌,点线率性地勾勒出多变的形象,同时对对象适度畸变,整个画面在变奏中放射出强劲的表现力。龚辰宇也愈加善于通过解构画面来挑逗观者的审美习惯,
期刊
峨眉山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峨眉山——的所在地,历来因“峨眉天下秀”而享誉中外。为了沟通自然遗产、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血脉,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把峨眉山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都市,首届“峨眉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于2015年12月25日至2016年2月20日在峨眉当代艺术馆、峨眉山市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亚洲及欧美多国的近百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作品与公
期刊
九官格  ——精确的视觉化  2015.12.6-2016.1.3  明园艺术中心  今天,西方艺术的空间表达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观看习惯和空间感知。文艺复兴初逐步形成的线性透视法所确立的网格状的图式,从15世纪前半叶的佛罗伦萨一直扩展到欧洲早期现代的几乎所有国家。19世纪中期以来,摄影术以及后来的电影、电视技术乃至于当代计算机3D建模技术,本质上依然是一个限定了上下、内外的框架(取景框),在取
期刊
当“极简主义”走向“绝对实在”,面对一张白布,要求观众要做出肯定时,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指出:极简主义者利用“剧场“为其作品的“物性”营造了一个虚假的情境,去除“剧场”,这些作品没有价值。  “极简主义”对“物性”的强调是“现代主义”对“形式”价值肯定走到极致的结果,当“形式”成为“极简”的时候,对这些形式作品“物性”的强调是必然的。但从逻辑上讲,这样的“物性”能不能使“作
期刊
盒子的隐喻与物的线索  自家峰(以下简称“白”):今天,对于更年轻一点的读者而言,了解你的作品更多的是“日常的物”之后的各个系列,这个线索已经持续了有十多年了。记得从人像到物的转型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的,在描绘了各种不同的物象之后,你有没有尝试回过去画人呢?  张恩利(以下简称“张”):有,但是可能是另外一个方式了。  白:是两个并行的线索,  张:不,并行的说法好像两种风格不相干,实际上对
期刊
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的个展中,文献作为一种补充介绍,总是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起到铺垫或补充的作用。但是,鲜有像周加华那样,在展厅的整个一楼洋洋洒洒地用图片、资料与影像,甚至结合装置与空间营造,把自己的艺术人生来了个“和盘托出”。  周加华的人生很多彩,周加华的绘画很纯粹。一楼文献展区的丰富与二楼作品展区的单纯形成了对立而统一的关系,构成了“周加华”式的立体叙事。所以,他很贴切地将展览设定为“图
期刊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是由上海外难美术馆与HUGOBOSS合作推出的一个两年一次的奖项。大奖是HUGO BOSS全球艺术计划的项目之一,该艺术计划还包括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合作,面向全球、备受推祟的“HUGO BOSS艺术奖”(HBAA)项目。HUGO BOSS亚洲1新锐艺术家大奖于2013年首度举办,专注于支持和表彰亚洲范围内表现杰出的年轻艺术家。2015年,第二届亚洲大奖将其视角
期刊
一个城市不仅仅要拥有充斥着大时代、大社会的宏大的广场和宽广的街区,还要有小街小巷的浅吟低唱诸般细节。后者汇聚成的小时代、小社会,恰恰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细节,正是这些生动的细节,才真正汇集成了一个城市文化的潜流。七拍,就属于这种潜流。这个组合成立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当她们“再七拍”时,我们才隙讶地发现,原来在“再七拍”的背后,她们真的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之类的宏远构想与规划。她们其实在倡导的是一种
期刊
李计亮(以下简称“李”):杨老师好{感谢你接受我的访谈。“八五新潮”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着持续影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2015年是“八五新潮”三十周年,但当代人对这场运动的看法并不十分清晰,如何认识这种艺术精神的延续?  杨志麟(以下简称“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其重要在于此时存在若干转折的可能性。“八五新潮“就是在这几种转折的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八五新潮”才有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