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在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小鼠模型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妇幼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小鼠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感染过程中IL-2的变化,探讨其在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将试验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次感染组(A组)、二次感染组(B组)、对照组(C组),通过小鼠阴道种植白假丝酵母菌制做小鼠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模型,分别于2、7、14天取小鼠阴道灌洗液及血液测IL-2的含量,并留取部分阴道灌洗液做真菌培养,观察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A组与B组血液及阴道灌洗液中IL-2含量在感染第7天达到高峰,感染第2天及第14天含量无显著变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组同时期IL-2含量较A组显著增多.A组及B组同时期阴道灌洗液中IL-2含量较血液中显著增多.阴道灌洗液真菌培养显示A、B组CFU计数于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与第2天无显著差异.B组同时期真菌培养CFU计数比A组显著增多.结论:IL-2在抗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主要是通过阴道局部粘膜免疫发挥作用,且在再次感染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RH(D)阴性孕妇自备血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符合采血法规和采血健康标准的前提下,对21例RH(D)阴性孕妇于预产期前7~10d,自体采血200 ml作为临产时自备血.观察产妇预产期采血不良反应和分娩期出血、自体血回输情况.观察新生儿出生后有无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结果 采血时孕妇1例出现轻微头晕不适,经过休息后缓解;采血前后21例孕妇胎心率均正常范围,2例采血后自觉胎动增多,经过吸
目的:通过对480例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寻找缩短仞乳分泌时间及增加泌乳量的有效措施.方法:正常足月分娩产妇,排除妊娠合并症或妊娠并发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
目的 观察异氟烷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9例ASA Ⅰ~Ⅱ期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分为低流量组和高流量组,观察两组患者睁眼、拔管以及完全清醒时间.结果 两组拔管清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氟烷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安全性较高。
目的:检测早、晚期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母胎界面的微血管密度,同时测定相应患者体内VEGF浓度。从而探讨血管新生在妊娠发生及子痫前期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 探讨旋髂浅动脉岛状分叶皮瓣在修复会阴及下腹部瘢痕挛缩中的效果.方法 对21例会阴及下腹部烧伤后皮肤挛缩的患者进行旋髂浅动脉岛状分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最大者22.0 cm×10.0 cm,最小者8.0 cm ×6.0 cm.结果 皮瓣均成功存活,供区创面均直接缝合,无器官移位畸形.术后随访时间3 ~12个月.其中14例患者皮瓣外观较满意;8例患者皮瓣外观较臃肿,二期行皮瓣整形后外观较满意.
目的 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75例乳腺癌患者分别采用根治术21例、改良根治术37例及保乳手术17例,三组患者术后随访观察均以3、5年无瘤生存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QOL)进行定期调查评估.结果 3、5年无瘤生存率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LSON评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术组、改良根治术组和保乳术组患者的术
目的 探讨肩难产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分析肩难产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肩难产病例,并随机抽取阴道分娩30例为对照组,分析肩难产病例与阴道分娩病例孕妇的并发症情况和胎儿情况.结果 肩难产并发症:产道损伤3例,产后出血5例;胎儿情况:新生儿窒息13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结论 肩难产对孕妇及胎儿生命有一定危害,正确处理肩难产并发症是分娩的重要措施,屈大腿法联合压前肩法应为首选的分娩方法。
2018年8月,Tetraphase制药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eravacycline用于治疗复杂性腹腔内感染(cIAI).临床试验显示eravacycline耐受性良好,对cIAI患者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与厄他培
期刊
目的 比较硫酸镁与山莨菪碱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依据硫酸镁治疗(硫酸镁组)和山莨菪碱治疗(山莨菪碱组)分组,每组40例.硫酸镁组:25%硫酸镁4.0 g+5%葡萄糖溶液20 ml静脉缓慢注射,后续25%硫酸镁15 g +5%葡糖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滴注速度1.5 ~2.0g/h.山莨菪碱治疗组: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肌肉注射,一次/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组60例,TIA组54例)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分析他们颈部血管斑块的稳定性、斑块部位与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结果 不稳定斑块脑血管病发生明显多于稳定性斑块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明显多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