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学治疗后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_8_8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日光及紫外线治疗许多炎性疾病已早为人们所熟知,但光疗法也可产生副作用,如促使皮肤老化和皮肤癌肿,特别是基底细胞癌、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作者观察了43例银屑病忠者PUVA治疗后的皮肤组织学改变,以期研究可能发生的日光性损伤.

其他文献
日本人特有的皮肤病,大约有20种左右,本文将由日本人首先报告命名的皮肤病摘要叙述如下。
皮肤和粘膜是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机体的外部屏障,也是免疫系统中非特异性防护机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皮肤在免疫学中的重要性,还不仅限于此,很多免疫性疾病都有皮肤表现.
期刊
在1974年Shulman以弥漫性筋膜炎伴高球蛋白血症和嗜伊红细胞增高的名称报告了2例,主要表现在上臂和小腿有类似系统性硬皮病的皮肤发硬,没有内脏受损和雷诺氏现象;2例均伴有持久性嗜伊红细胞增高和高球蛋白血症.皮肤活检表现为肌筋膜弥漫性炎症,但无典型硬皮病体征.开始命名为"Shulman氏病",因为在筋膜里有嗜酸性细胞浸润.现在倾向用嗜酸性筋膜炎.
期刊
患者男性20岁,1976年5月早操后初发瘙痒性荨麻疹,以后常因运动,温水浴、焦虑或游泳而诱发.其荨麻疹有2种不同类型:(1)局限型,发生于游泳时与冷水接触的部位;(2)全身性皮疹,为小的、边界清晰的风团,常起于运动后.既往健康及家族史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乙酰甲胆硷量正常,用放射免疫扩散法测定补体成份C3和C4等正常,Ig量和IgE量也正常、抗核因子在1:20滴度呈微弱反应,冷球蛋白、冷凝素等均
期刊
胰岛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很常见,其中大部分表现为迟发性过敏型的局部反应.过去已提出的致敏原因有:胰岛素制剂中的"沾染物"如脱酰胺胰岛素、附加物如鱼精蛋白、防腐剂如对羟基苯酸(Parabens)或胰岛素分子(牛或猪)本身等.但特异性变应原并未得以证实.
作者共观察210例,男159,女51;年龄16~70岁;皮损均为泛发.大斑片状114例,丘疹、小斑片状82例,全身性14例;进行期109例,静止期101例;13例伴有银屑病关节炎;冬季型146例,夏季型18例,四季均发46例.在手指体积描记图上以第一级脉搏波的波幅,重脉切迹的表现和第3级波的波幅来评价动脉血管的张力及血管运动中枢对它的影响,而以第2级波占优势和皮肤发绀判断静脉滞留.根据表示动脉血管
多核表皮巨细胞是指具有3个或3个以上核的表皮细胞,常见于病毒性皮肤病,也可见于恶性皮肤肿瘤,尤其是Bowen氏病。一般认为此种细胞在普通皮肤病时少见。本文研究了除皮肤新生物,病毒性皮肤病以及假上皮瘤性增生以外的约1万份皮肤病理资料,结果发现多种炎性皮肤病均具有多核表皮巨细胞,共97例。这些疾病包括慢性湿疹、痒疹、皮肤淀粉样变、疱疹样皮炎、多形红斑、脓疱性银屑病、寻常天疱疮、扁平苔藓、红斑性狼疮与掌
本文对102名PUVA治疗的男女银屑病患者,年龄在16~76岁之间(平均45岁),进行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DNCB试验).试验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抗感染药物治疗.另外以9例未进行PUVA治疗的银屑病患者和12名从未接触二硝基氯苯(DNCB)的正常人作对照.
光化学疗法治疗掌跖脓疱病过去已有报告,但不是病例过少就是无对照.本文报告22例顽固性掌跖脓疱病患者口服8-MOP合并UVA照射治疗一侧损害,对侧不照射,以作对照.每周治疗4次,共30次.结果:治疗侧,12例皮损完全消退,5例明显改善(偶有个别脓疱发生,局部仍残存红斑及脱屑.),5例改善(脓疱发生减少).而对照侧仅13例改善,6例无变化,3例恶化.二侧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治愈所需的U
患者,女,48岁,颈、肘和腕呈现丘疹水疱性皮炎。8天前,曾在前臂、上背部、颜面和颈部发生过水疱性发疹。所有损害皆伴有明显痒感。患者曾因颈部关节病而接受针刺治疗,但否认过去对接触镍有任何反应。用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所规定的标准变应原作斑贴试验,显示对硫酸镍反应(+++)。其他各标准变应原试验均为阴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