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县产业提升的人才战略问题研究

来源 :当代旅游(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问题一直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峨边县为例,通过调研分析峨边县产业提升人才战略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实施人才专项经费、创新人才引进思路、强化本土人才培养、推行特殊职称政策等四个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产业提升;人才战略
  一、背景
  四川贫困县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产业落后是重要原因之一。产业提升既是贫困县实现快速脱贫的根本之路,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路。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支持下,贫困县产业提升需要的行政法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根本在于人才。然而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流失严重”是贫困地区不争的事实,也是贫困地区人才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峨边县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小凉山区,地域偏远,彝区、山区、贫困地区三重叠加,贫困发生率高且贫困程度较深,是全省88个扶贫重点县之一。“贫困无人来,无人更贫困”的困境长期制约着峨边县的产业提升,人才对县域产业的提升与发展制约明显,因此以峨边县为例,探讨贫困地区人才资源的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对四川贫困县产业提升的人才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峨边县产业提升人才战略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峨边县高度重视产业提升和人才工作,根据“产业发展年”、“产业提升年”等重大战略部署,配套实施了包括“321”項目(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干部人才培训、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在内的多项人才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印发了《干部教育培训三年攻坚规划(2017-201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峨边彝族自治县招商引资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形成了一套组织、政策、资金三位一体的综合保障体系,峨边县产业人才队伍有了一定改善,全县现有产业人才2380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99人,高技能人才312人(高级技工及以上41人,中级工17人,初级工254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145人,农村实用人才1356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68人。但是峨边县当前的产业人才战略还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1]。
  (一)人才引进战略思路仍然以“占有”为主
  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和待遇。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单位工作环境、个人居住环境等。自然环境方面,贫困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较差;社会环境方面,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总体上保守落后;单位工作环境方面,贫困地区的本土人才总体“排外”意识较重;个人居住环境方面贫困地区在教育、医疗等资源配套方面一般不具有优势。因此,从环境方面来说,贫困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总体不足。狭义的待遇主要指指经济收入,包括显性和隐性收入、当前和长远收入。通常经济收入的高低对人才的吸引成正比。
  在环境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如果仍然坚持以“占有”为主的人才思想,为了吸引人才,往往需要从待遇上去跟发达地区“拼刺刀”,要么从经济上开出高额的“人才引进费”,要么从政治上给出诱人的“副县级待遇”。然而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会加大贫困地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对于真正的优秀人才,发达地区可以开出更高的引进费,还能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优秀人才在发达地区还有更多获取其他收益的机会;另一方面,享受“副县级待遇”的人才,在享受职务便利的同时,往往也囡于行政事务而影响其专长的发挥[2]。
  在错误的人才战略思想影响下,贫困地区要么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好不容易引进的人才也往往容易被“浪废”。
  (二)人才引进对象与产业发展需要不匹配
  人才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贫困地区人才战略更是要立足产业提升,在环境和经济不占优的情况下,需要创新思维模式,走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新路子,最终实现以才聚财。
  面对未来,峨边县委政府确立了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为主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三位一体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四川民族地区绿色经济强县”四大目标的“14475”总体思路,峨边彝族自治县“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的产业重点。但目前峨边人才战略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度还不够高。从实施的“321”项目来看,人才引进还主要是以公开招聘政府公务人员为主,人员培训也主要是以干部培训为主。
  (三)对人才的使用不恰当
  调查发现,峨边一些部门在传统行政体系的思维模式下,对引进人才的作用有时出现了一些不当的做法:一是把引进的人才当作“门面”,平时只安排一般的日常事务,在需要的时候就让引进的人才出来“撑门面”;二是把引进的人才当“百事通”,单位里电脑坏了、网络不通了等一些在单位“老同志”们看来需要“技术”的活成了不少新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三是把引进人才当“跑腿工”,新进的大学生比较听话,腿脚麻利,很容易成了一些单位天然的“跑腿工”,时间长了,专业也荒废了[3]。
  (四)对人才的服务意识不强
  通过必要的真金引到人才后,还需要付出真心才能留住人才。引进的外地人才,往往需要在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婚姻等情感交流、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方面得到关心和帮助。峨边目前在人才房建设、青年联谊会组织、人才子女入学保障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人才奉为“座上宾”,当好“后勤部长”,及时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家属安置等难题。使人才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和重视,降低人才流失的比率。
  (五)地方教育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发展需要
  峨边现有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教育规模小,起点低,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高级别“本土人才”,由于缺乏资金方面的投入,后期的培训不足,传统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这就使地方人才更加短缺。
  三、对策
  (一)实施人才专项经费
  必要的经济收入是吸引人才的基础。贫困地区需要实施人才专项经费制度,确保引进的高端人才享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超过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的收入水平,地方培养的“土秀才”收入水平和参照当地公务员水平执行。
  (二)创新人才引进思路
  改变“为我所有”的传统思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人才思路,支持鼓励企业从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聘请“周末专家”、“假期教授”,以柔性引才模式获得技术支撑。对于必要的高端人才,既可以通过政府雇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以任期制聘请高层次人才,也可以通过争取对口支援或项目化方式从国内外引进。
  (三)强化本土人才培养
  应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法规,并根据社会生产需要,统一规划职业技术培训专业和领域,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根据人才层次,还可依托不同层次的高校,采取定向培养、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本土人才。
  (四)推行特殊职称政策
  对贫困地区人才实行特殊的职称政策。建议人社部门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职称评定方面考虑制定特殊的照顾性政策,比如限于贫困地区使用的职称等级证书(可以规定调出贫困地区需要按程序重新认定),使贫困地区人才在贫困地区工作期间能够有较为顺畅的职称晋升通道和空间,同时调出需要重新认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离职的成本,也有助于提高人才的稳定性。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施杨,陈燕.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人才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江苏常熟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161-165.
  [2]柴红旭,张震宇.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及产业提升对策[J].理论前沿,2013,20(3):347-348.
  [3]李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以方山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8):95-97.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高中语文教学既承载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承载着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用教育眼光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接受其熏陶与感染,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打下根基。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雕塑语言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景观环境中,文章通过分析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现状以及雕塑的语言,来阐述雕塑思维对景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众多的景观设计师从雕塑语言中获得的灵感。提出在河北省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雕塑语言人文因素来营造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雕塑语言 人文因素 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当中的高大建筑也不断增加,城市当中的景观雕塑更具备了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浏阳市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主动出实招、求突破,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取得了可复制、可推
期刊
作为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分配不合理、监督管理系统缺乏管理力度等问题。我国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除了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方面
笔者在企业单位从事了多年的安全管理工作,面对反复、繁杂的业务工作,以及大家对安全工作有所抵触的情绪,有时自己也会感到麻木、茫然。但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坚定信心,时刻提醒自
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初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湖上笠翁、随庵主人、笠道人、觉世稗官等,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甲申之变前,李渔走的是传统的读书入仕的道路,但明清鼎革之变让他的梦想化为泡影。为了生计,李渔走上一条亦文亦商的生活道路:“卖赋糊口”和“打秋风”,开始了“十日有三闻叹息,一生多半在车船” 的奔波生活。生活道路的选择,影响到李渔的创作和审美思想,他的文学作品既
“以人文本”的观念是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优化企业管理,提高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以人文本”的企业管理就是要以员工为本、以管理人员为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高校校报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每个校报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发展困境,认为要通过加快报网融合;突出新闻策划,打造品牌栏目;加强深度报道,重视新闻评论;充分调动学生读者的参与意识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高校校报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校报 新媒体 影响力  高校校报作为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主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
大中专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建设的,它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同时促使大中专院校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高度一致。现阶段的大中专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