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从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入手,揭示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创业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条件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思路和具体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已成为新常态经济的核心推动力,而创新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49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以及未就业毕业生的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给社会带来巨大就业压力。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不足。据麦可斯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占比为55%,而真正付诸创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仅占约1%,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参与率,且成功率普遍较低[1]。
第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系统、不完备。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没有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门教学计划或学科建设规划之中,没有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没有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结合[2]。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分散、零乱。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脱节,相关实践教学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且缺乏专职教师队伍。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工作机构、专项建设资金、专门的实习基地和权威性的指导教材[3]。此外,部分学生家长受传统文化和观念影响,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开铺子”、“不务正业”等,打消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4]。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意识培养上的改革
第一,推进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通过大学生创业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业热情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协调能力。在社团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发现、培养一批创新创业骨干分子,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表率作用。
第二,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内容可包括创新创业条件准备、创新创业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此外,还可依托各类创业大赛,激励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第三,做好校园创业文化宣传。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使大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论坛的形式,在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社会与大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交流互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改革
以建立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为目标,努力建设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课程体系。
1.必修课。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实现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2.选修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撰写》、《商业模式开发》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3.实践课。在大学四年级,将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各个实践项目,制定每个实践项目的操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训练目标、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步骤、项目成果总结、项目效果评估等。
此外,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应对相关课程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可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条件保障上的改革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条件的关键。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理论水平、能够较好指导创新创业模拟实践的特色教学团队。加强教师的对外交流学习机会,增加相关科研资助。特别是对“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应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提高聘请企业成功管理者走进校园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频率,用成功的经验启发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对其创新创业计划进行评价指导。
其次,建立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基金,辅助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可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或工业园区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和优惠政策,并为学生创业提供多方面咨询和培训。此外,还可采用社会资助、学校投资等方式设置各类创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伯庆,郭桥,门垚等.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第一资源,2013(1):53-68.
[2]苏贵影,田永超,杨欣等.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7):77-80.
[3]刘胜辉.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5):132-133.
[4]马丽娜.浅议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J].亚太教育,2015,4(15):66-68.
(作者单位:王健/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崔泽田/沈阳大学思政部)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已成为新常态经济的核心推动力,而创新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49万,大学毕业生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以及未就业毕业生的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给社会带来巨大就业压力。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不足。据麦可斯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占比为55%,而真正付诸创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仅占约1%,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参与率,且成功率普遍较低[1]。
第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系统、不完备。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没有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门教学计划或学科建设规划之中,没有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没有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结合[2]。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分散、零乱。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脱节,相关实践教学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且缺乏专职教师队伍。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工作机构、专项建设资金、专门的实习基地和权威性的指导教材[3]。此外,部分学生家长受传统文化和观念影响,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开铺子”、“不务正业”等,打消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4]。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意识培养上的改革
第一,推进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通过大学生创业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业热情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协调能力。在社团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发现、培养一批创新创业骨干分子,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表率作用。
第二,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内容可包括创新创业条件准备、创新创业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此外,还可依托各类创业大赛,激励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第三,做好校园创业文化宣传。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使大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论坛的形式,在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社会与大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交流互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改革
以建立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为目标,努力建设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课程体系。
1.必修课。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实现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2.选修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撰写》、《商业模式开发》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3.实践课。在大学四年级,将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各个实践项目,制定每个实践项目的操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训练目标、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步骤、项目成果总结、项目效果评估等。
此外,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应对相关课程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可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条件保障上的改革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条件的关键。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理论水平、能够较好指导创新创业模拟实践的特色教学团队。加强教师的对外交流学习机会,增加相关科研资助。特别是对“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应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提高聘请企业成功管理者走进校园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频率,用成功的经验启发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对其创新创业计划进行评价指导。
其次,建立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基金,辅助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可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或工业园区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和优惠政策,并为学生创业提供多方面咨询和培训。此外,还可采用社会资助、学校投资等方式设置各类创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伯庆,郭桥,门垚等.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第一资源,2013(1):53-68.
[2]苏贵影,田永超,杨欣等.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7):77-80.
[3]刘胜辉.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5):132-133.
[4]马丽娜.浅议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J].亚太教育,2015,4(15):66-68.
(作者单位:王健/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崔泽田/沈阳大学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