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的中期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挖掘高校校本传统,丰富保定文化内涵--以保定学院为例 课题编号:14zr032
摘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各高校也依照相关精神,通过加大教育力度、创新教育方式来促进价值观教育工作。但囿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尚不理想。寻求创新的教育方式——以网络为基础,以国内外时政热点为基本素材,以集强制性、自愿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自主学习、开放讨论,课后实践等方式展开价值观教育,是值得研究的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教育模式;创新教育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最新概括。笔者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即着眼于大学生个体层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爱国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其独有的特性:第一,教育本身并不局限于对学生某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在于通过精神方面的沟通以及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再是不对称的教育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互信及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实践式交往关系。第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漫長的养成过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发挥个体优势,逐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个体的完善,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基于这一本质,期望提升学生个体的精神境界水平,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平衡发展。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就我国的教育模式来看,无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是艺术教育,依然以“塑造”被教育者作为主要途径,即从源头上将被教育者置入一个标准中,缺乏对个体的探究,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这显然不符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性和要求。多年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伴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有了长足进展,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逐渐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程度逐渐提高。但是该项工作仍不容乐观,传统的培育方式并不能与当代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特征相吻合。
(一)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同样要借助这一平台。
目前课堂教育以课本静态说教,ppt展示讲解,课堂提问、回答、讨论,视频短片教育,网络远程名师讲授等方式来看,虽然培育方式相比传统的有所改进和创新,但仍没有发挥出其特有的功效。主要是教师授课欠缺激情,教师主导课堂使得课堂氛围严肃、缺乏活力,课堂内容单调教条、抽象且缺乏生动性,互动性、积极性、开放性不够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可接受性。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的主要任务之一。
从目前的整体效果来看,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思政工作的专业性不够,价值观教育工作尚待进一步深入。例如,思政工作的人员与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和知识鸿沟,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得学生与思政工作者的距离拉远甚至脱离。同时,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限制,对于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指导不够,造成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个环节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第二课堂。
但该方式不同于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其局限性在于:无论是校园文化活动还是社会实践活动,都会涉及到活动成本、活动频率、参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使活动不能随时随地进行,而且该方式只能作为其他教育方式的辅助手段。
目前,高校一般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穿插于思政课程,尚无专门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课程,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应注重培育方式的反思,寻求培育手段与培育内容的创新,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路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为高校寻求培育方式创新,提供了发展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讲求方式方法,力戒空谈说教,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如何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继承和突破,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需要长期关注和探讨。应着眼大学生个体层面,结合高校教育目标,寻找更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认知能力。
(一)高校整合思政、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建立平台运行团队,同时通过校园局域网,设计、开发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网络在线教育系统,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共同推进基于网络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二)网络平台的内容更要注重新颖性、时效性。平台内容要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同步,通过“百变题材实现大价值观”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网络教育同时要具有强制性,以确保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效性。笔者建议将该教育设置为思政课程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在网上通过自己的学号和学生卡密码登陆主页,完成教师事先发布的课堂学习内容,系统可运用 MCGS 组态软件等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时记录。课程结束后,平台后台完成学习记录,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督查和指导。
(四)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选择实践内容和方式,如义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国基地参观、职业预演等,贯彻核心价值观内容,学生实践后在网上共享实践总结。
我们应当认识到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将现如今最新的各种社会思潮、另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的文化进行剖析,并借助网络载体,将教育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阔视野、提升甄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国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构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摘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各高校也依照相关精神,通过加大教育力度、创新教育方式来促进价值观教育工作。但囿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尚不理想。寻求创新的教育方式——以网络为基础,以国内外时政热点为基本素材,以集强制性、自愿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自主学习、开放讨论,课后实践等方式展开价值观教育,是值得研究的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教育模式;创新教育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最新概括。笔者所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即着眼于大学生个体层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爱国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其独有的特性:第一,教育本身并不局限于对学生某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在于通过精神方面的沟通以及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再是不对称的教育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互信及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实践式交往关系。第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漫長的养成过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发挥个体优势,逐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个体的完善,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基于这一本质,期望提升学生个体的精神境界水平,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平衡发展。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就我国的教育模式来看,无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是艺术教育,依然以“塑造”被教育者作为主要途径,即从源头上将被教育者置入一个标准中,缺乏对个体的探究,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这显然不符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性和要求。多年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伴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有了长足进展,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逐渐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程度逐渐提高。但是该项工作仍不容乐观,传统的培育方式并不能与当代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特征相吻合。
(一)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同样要借助这一平台。
目前课堂教育以课本静态说教,ppt展示讲解,课堂提问、回答、讨论,视频短片教育,网络远程名师讲授等方式来看,虽然培育方式相比传统的有所改进和创新,但仍没有发挥出其特有的功效。主要是教师授课欠缺激情,教师主导课堂使得课堂氛围严肃、缺乏活力,课堂内容单调教条、抽象且缺乏生动性,互动性、积极性、开放性不够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可接受性。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的主要任务之一。
从目前的整体效果来看,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思政工作的专业性不够,价值观教育工作尚待进一步深入。例如,思政工作的人员与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和知识鸿沟,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得学生与思政工作者的距离拉远甚至脱离。同时,高校思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限制,对于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指导不够,造成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个环节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第二课堂。
但该方式不同于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其局限性在于:无论是校园文化活动还是社会实践活动,都会涉及到活动成本、活动频率、参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使活动不能随时随地进行,而且该方式只能作为其他教育方式的辅助手段。
目前,高校一般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穿插于思政课程,尚无专门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课程,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应注重培育方式的反思,寻求培育手段与培育内容的创新,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路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为高校寻求培育方式创新,提供了发展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讲求方式方法,力戒空谈说教,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如何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继承和突破,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需要长期关注和探讨。应着眼大学生个体层面,结合高校教育目标,寻找更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认知能力。
(一)高校整合思政、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建立平台运行团队,同时通过校园局域网,设计、开发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网络在线教育系统,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共同推进基于网络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二)网络平台的内容更要注重新颖性、时效性。平台内容要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同步,通过“百变题材实现大价值观”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网络教育同时要具有强制性,以确保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效性。笔者建议将该教育设置为思政课程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在网上通过自己的学号和学生卡密码登陆主页,完成教师事先发布的课堂学习内容,系统可运用 MCGS 组态软件等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时记录。课程结束后,平台后台完成学习记录,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督查和指导。
(四)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选择实践内容和方式,如义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国基地参观、职业预演等,贯彻核心价值观内容,学生实践后在网上共享实践总结。
我们应当认识到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将现如今最新的各种社会思潮、另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的文化进行剖析,并借助网络载体,将教育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阔视野、提升甄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国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构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