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liang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如何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宁“太平鼓舞”进行展开,通过对太平鼓的介绍和太平鼓舞的动作形态分析到对“太平鼓舞”的创作体会,作者更加深刻认识到研究抚宁“太平鼓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非遗;太平鼓;形态;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03 【文献标识码】A
  “太平鼓舞”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舞蹈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鞞舞”“鞞扇舞”到“太平鼓舞”,主要流传于北方各地,明清时期盛行。东北地区叫“单鼓”;安徽淮北地区叫“端贡鼓”“喜鼓子”;甘肃、宁夏、陕西地区叫“羊皮鼓”;北京以及河北地区叫“太平鼓”。两年多年来,经过了多次挖掘、整理和发展,才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一、河北抚宁“太平鼓舞”的历史文化概述
  (一)“太平鼓舞”的历史文化概述
  “太平鼓舞”在古代又被叫做“唱绳”,是用太平鼓作为道具的舞蹈。它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从最原始的、简单的祭祀仪式一点点地演变成今天鼓、舞结合的舞蹈艺术形式,贯穿于祭祀和节日的礼仪活动中。关于太平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在远古时期,原始的人们用来驱赶野兽;二是起源于萨满教。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说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赋予太平鼓的声音“太平”的寓意,形成了人们生活中特定的精神基础。
  (二)河北抚宁“太平鼓舞”的历史文化概述
  河北抚宁“太平鼓舞”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全县以村庄为主,依山傍海,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有利优势,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太平鼓舞”的发展。抚宁“太平鼓舞”从“砝舞”和“砝扇舞”继承发展而来,经过多次更名、整理,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太平舞源于过去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动作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过去专门是妇女、小孩在家庭的一种娱乐活动。八十年代,韩运会老艺人(现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遍访抚宁境内的太平鼓老艺人、太平鼓制作艺人,经过共同的努力在形制与外观两方面对原有的太平鼓进行改革,使其更利于在民众中推广。
  二、河北抚宁“太平鼓舞”的原生性形态阐述
  抚宁“太平鼓舞”经过漫长的流传与发展,从过去单纯的妇女娱乐活动演变为如今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艺术形态。
  (一) 河北抚宁太平鼓的形制特点及演奏方法
  抚宁太平鼓由鼓和鼓槌组成。鼓分为鼓沿、鼓面、鼓柄、鼓环四个部分,鼓槌则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太平鼓的鼓沿由铁制作而成,用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把鼓沿包裹在里面;鼓面通常写有“天下太平”四字,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的背面画着“花”、“鸟”等图案,蕴含着不同的寓意;鼓柄底端连接着铁环,每个铁环套三个小铁环,舞蹈时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鼓槌则分三种,藤鼓槌的顶端圆滑,底端缠以彩穗儿,由藤棍制作而成;木鼓槌表面光滑,由木头制作而成,与藤鼓槌一样大小;筷子槌是由吃饭使用的筷子制作而成,也是最为原始的一种。
  抚宁太平鼓经过了长时间的改革和发展,演变为三种不同的型号。其中“大”的高达一米多,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低沉且绵长;“小”的则只适合儿童使用,声音短促、清脆、洪亮;最后一种则是介于这两种之间的鼓。鼓的大小和鼓面的图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舞蹈的内容和需要来做出灵活改变。
  抚宁“太平鼓舞”的演奏分为敲击鼓面、鼓沿、鼓环三种方法。鼓面的演奏分为鼓槌击打和手指击打。鼓槌击打可以使用鼓槌两端进行击打,手指击打则因没有道具的限制,较为灵活;鼓沿的演奏分为击上鼓沿、击下鼓沿和扫鼓沿三种方式;鼓环的演奏分为上下晃动、左右晃动、用鼓槌击打、用鼓槌划奏四种方式。
  (二)基本动律、步伐和动作
  抚宁“太平鼓”的基本动律是以扭、颤和耸肩为主,以身体的律动来带动鼓的舞动。基本体态呈“三道弯”,身体面向前方,小八字位站立,左手在胸前持鼓,右手持鼓槌准备击鼓,以步伐的走向带动身体肋部的横向“扭”动。这里的“扭”与汉族秧歌的“扭”是完全不同的。胶州秧歌虽然也是“三道弯”体态但其中的“扭”是以腰部为轴心做上下身反方向的运动;东北秧歌中的“扭”同样是以腰为轴,是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讲究扭在“腰眼”上突出稳中浪、浪中俏的特点。抚宁“太平鼓舞”的另一动律是颤,也就是膝盖的颤动,凸显了其“艮”的风格特征。耸肩和膝盖的颤动配合在一起,重拍向上,使太平鼓舞的动作看起来生动活泼。
  抚宁“太平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基本步、十字步、上下步、进退步、横移步。基本步比较简单,跟着音乐的节奏两脚交替变换,步伐要小;十字步和民间舞蹈中常见的步伐一致,但是步伐要更小一些;上下步是以一条腿为主力腿,另一条腿紧跟其后;进退步要先做上下步,先前进再后退,可以采用任何基本步伐;橫移步是指向左或右进行横向移动,往哪侧移动,另一只脚就紧跟其上,横移到哪个方向,重心就在哪条腿上。
  抚宁“太平鼓舞”的这些基本动作来自于人们的生活,例如弹棉花、拉抽屉等日常活动,都是从劳动场景中提取出来的,通过加工和改变,为太平鼓增添了艺术特色。
  (三)音乐和队形
  抚宁“太平鼓舞”的音乐是以击鼓的鼓点来作为音乐的节奏,鼓点通常分为单鼓点和双鼓点,节拍是2/4拍。单鼓点节奏相对流畅平缓,通常用于群舞表演中;双鼓点节奏轻快活泼,跳跃性强。
  抚宁“太平鼓舞”的队形十分丰富有走鼓、穿空儿、四面斗、八面风等。走鼓是太平鼓中常用的队形,根据舞蹈的编排来走队形,取材于人们串门时候的场景,也被称作“串门”;穿空儿是指两个队伍,一队单数和一队双数,一队穿过一队,依次类推;四面斗是指四个人面向中间,面对面的两个人相互交换流动;八面风在四面斗的基础上,里面再增加四个人面对外面,内外侧面对面的两人相互交插流动。   三、河北抚宁“太平鼓舞”的传承与创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善于把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使传统民间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和影响力。
  (一)河北抚宁“太平鼓舞”的传承性
  1.对河北抚宁“太平鼓舞”文化采取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的方法
  在田野调查期间,作者对抚宁“太平鼓舞”的传承人进行了比较的长期的“追踪”,大量地搜集有关河北抚宁“太平鼓舞”的文化资料、影音资料,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它客观真实的呈现到大众的视野下,把河北抚宁“太平鼓舞”文化通过博物馆的方式进行静态保护,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河北抚宁“太平鼓舞”。
  2.在河北抚宁“太平鼓舞”文化的发展问题上采取动态传承的方法
  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是一种处于动态过程下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文化,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民间舞蹈文化也会相应发生改变。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将是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保护和傳承的生力军。作者通过定期的对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及亲身学习,使这些原生态艺术得到了有效的动态传承。作者在少儿培训机构和社区文艺活动中教授小孩子和阿姨们,让儿童、青少年以及中老年人都来了解、学习它,还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使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去感受这种古老民间艺术魅力的所在。
  (二)河北抚宁“太平鼓舞”的创新性
  我校原创舞蹈作品《鼓韵情》在第七届河北省舞蹈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的好成绩,以抚宁太平鼓为元素,讲述了老艺人的传承精神以及对抚宁太平鼓舞的执着追求与无限眷恋,经过现代化创作技法和手段,使其以舞台表演的形式搬到了大众的视野下。在保持了抚宁“太平鼓舞”的风格特色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使《鼓韵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
  1.流行音乐的运用
  近几年,传承人韩运会老先生打破了以往击鼓作乐的风格,给抚宁“太平鼓舞”加上了音乐,多以民间小调为主,带有当地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了当地人的追捧。舞蹈《鼓韵情》中也打破了以往音乐的风格,选取了日本动漫插曲里现代化的音乐、交响乐与电子音乐等时下流行元素,使抚宁“太平鼓舞”不再只是单纯地以击鼓的鼓点作为音乐,而是脱离了鼓点的限制,让音乐和舞蹈紧密配合,音乐中的电子音色和爆发力极强、张弛有度的舞蹈动作合二为一,也最大限度保留了抚宁“太平鼓舞”原有的韵味。
  2.现代技法的融入
  传统抚宁“太平鼓舞”的动作都是跟随鼓点的节奏进行舞蹈,因此动作的幅度小,同时以击鼓为主、动作为辅,没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动作,也没有固定的程式性动作,演员击鼓时只是变换不同的图案和队形。舞蹈《鼓韵情》中 在动作和技巧上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其中运用了踢腿、翻身、旋转、涮腰、托举等技术技巧动作,并采取了现代舞中“收”和“放”的技巧,用呼吸带动身体,使动作更加流畅自然,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舞蹈《鼓韵情》注重空间变化和调度流动。例如舞蹈中托举与周围形成的高低对比,多处动与静的结合,都形成了明显的空间层次,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舞蹈,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表演程式的突破
  传统抚宁“太平鼓舞”多为妇女表演,以炕头、院内、或者是丰收场上进行舞蹈,使抚宁“太平鼓舞”具有温柔、优雅、动作幅度小的动作特点。舞蹈《鼓韵情》以叙事的方式来演绎太平鼓,改变了以往的动作特点和传统的表演方式,使抚宁太平鼓舞更加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
  4.舞台氛围的营造
  传统抚宁“太平鼓舞”只是单纯的以户外和田地间为表演场地,并没有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法来加以修饰。而当前我们处在一个高科技智能时代,舞台灯光的调控系统也处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操作起来方便,灯光形式也不再单一,它的现代化光柱、光色、光量的各种变幻,使舞蹈《鼓韵情》更好的借助这些灯光效果来传情达意,表现时代特征的创造性,与此同时更能表现出时代特征的创造性,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服装也是根据舞台表演来设计的,舞蹈《鼓韵情》的服装突破传统服饰的设计,在颜色、图案、样式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把服装进行艺术化的加工,让它完全区别于传统的服装。
  因此,舞蹈《鼓韵情》不仅是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形态,而是一部带有现代艺术符号的舞蹈作品,是供我们现代人审美的舞蹈作品,在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创作技法在音乐、动作、形式以及舞美等方面加以创新,使抚宁“太平鼓舞”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
  四、结语
  “非遗”舞蹈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基因。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河北抚宁“太平鼓舞”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特点得以继承,这不仅是对古老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推动了京津冀地区文化的协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同时作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希望能为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尽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到这些,让抚宁“太平鼓舞”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得到很好地保护、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4.
  [2]周正基.谈吉他艺术的历史与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
  [3]温婷婷.辽西太平鼓的文化解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
  [4]常硕.谈舞台美术与陈列艺术设计-以国家大剧院舞台美术题材展览为例[J].艺海,2014.
  [5]任广世.太平鼓及其相关歌舞伎艺考略[J].艺术研究,2004.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对历史的研究就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研究。任何学科都需要对其历史进行研究,因为历史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可以减少对学科知识及事件的偏见,可以为当下提供有益的参考。《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是由孙悦湄、范晓峰所著,该书的研究对象是我国近现代的声乐艺术,即对1840年至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中国声乐艺术进行梳理及研究。该书从横向与纵向、历时与共时、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对这
期刊
【摘要】口述史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方法,对于研究民间戏曲历史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道情与皮影戏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存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环县道情皮影仍然活跃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风格及价值,可以说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口述史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在很多学科中。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口述史在环县道情皮影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口述史;民间戏曲;环县道情
期刊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宗教音乐是能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艺术美学等特色的一种形式。本文选取中国佛教音乐中的古琴曲《普庵咒》和西方教堂音乐中的钢琴曲《平均律NO.1 前奏曲》為例,以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以及文化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古琴;钢琴;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生存环境、历史渊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
期刊
【摘要】在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中,创作者们就大胆、合理地运用了许多戏曲的创作手法、旋律和演唱方式等,突出了戏剧的主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为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表现力。  【关键词】歌剧音乐;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结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歌剧《白毛女》是毛泽东主席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由延安的新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的一部极好的艺术作品。此剧由延
期刊
【摘要】音乐美学与声乐演唱之间息息相关,渗透在声乐表演的各个方面,如作品的情感处理,二度创作等环节,所以,音乐美学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本文将从中国音乐艺术创造特征方面来分别论述其与声乐演唱实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音乐美学;中国音乐艺术创造特征 ;声乐演唱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每种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都有其相对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中国文化艺术有着自己的
期刊
【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资源,声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能够通过演唱者的歌声将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舞台表演是民族声乐传达的重要形式,能够拉近演唱者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向人们传递出更好的舞台形象。为此,文章结合舞台表演在舞台形象作用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舞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关键词】舞台表演艺术;声乐演唱;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舞台
期刊
【摘要】古筝钢琴协奏曲《枫桥夜泊》,一曲现代化和古典音乐美的成功之作,一曲诗与乐的交相融合,一曲古筝与钢琴东与西的结合,无论是风雅温情的文人墨客,还是词曲的创作之涵,都道尽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也道尽了寄情山水的情思落月。  【关键词】《枫桥夜泊》;协奏曲;情思落月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每每读到唐代诗人
期刊
【摘要】任何一种音乐文化形式的传承与发展都是要结合与同时代的传播手段与方式而进行的。在当代数字传媒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并存的数字时代下,就要充分利用多层面、多角度;更加方便快捷等优势,使陇州小调等本就不被大众所熟知的民间音乐得以传承与发展,从而也打破其流传的的地域性与时间性。  【关键词】陇州小调;数媒时代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民间音乐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地方区域乃至
期刊
【摘要】浪漫主义音乐,始于贝多芬晚期,终于勋伯格早期。在这个时代涌现了韦伯、舒伯特、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施特劳斯等伟人,在这么多人中有一位音乐家,他才华横溢,自命甚高,让后世无数人为之疯狂,更是被舒曼夸赞为“一尊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就是肖邦,一位对祖国有无限执念的病态美诗人。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 肖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舒曼创作于 1837 年的《大卫同盟舞曲》( Davidsbundlertanze, Op. 6 )是舒曼与克拉拉私定终身时所写下的作品,在自由、不受限的形式下舒曼将他丰富的想象与性情展露于这十八首小曲中。作者期盼以其中第一首作品为例,就其时代背景与创作手法来分析其音乐风格与主要性格,使演奏者学习此部作品时能获得裨益。  【关键词】舒曼;大卫同盟舞曲;浪漫主义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