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裁剪补片塑形修补治疗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经验总结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模式化裁剪补片对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患者的塑形修补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疝外科的8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67.6±7.2)岁(范围:56~76岁),直肠癌术后第(11.3±2.9)个月(范围:5~13个月)出现会阴部肿物。手术缺损修补采用15 cm×20 cm防粘连补片,经模式化裁剪、塑形为近网兜状以适应盆腔缺损,并于补片前方裁剪出两侧细长固定带固定于前方耻骨梳韧带。

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40.6±48.8)min(范围:155~300 min)。5例患者行开腹手术,3例患者先尝试行腹腔镜手术,后中转开腹联合会阴部入路。3例患者术中发生肠管损伤。所有患者术后无肠瘘、出血,无再手术,术前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住院时间(13.5±2.9)d(范围:7~17 d),2例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术后会阴部疝囊内积液,其中1例因合并感染行疝囊积液穿刺置管,并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34.8±14.0)个月(范围:13~48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第7个月会阴疝复发,未再行手术治疗。

结论

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手术优先选择经腹部入路,必要时行腹会阴部联合入路,模式化裁剪补片塑形修补方案的治疗效果较好,可用于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的治疗。

其他文献
动物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度和离焦等视觉信号可能同时影响眼部屈光发展,因此这些视觉信号的整合可反映整体屈光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从长波和中波视锥细胞感光色素视蛋白突变与家族性高度近视眼的关联,适度户外照明水平下形觉剥夺导致的轴性远视变化,到基于减少视网膜对比度信号设计的眼镜片的有效性,以及目前所有基于光学离焦信号的治疗方法,均与视网膜对比度信号改变相关。本文汇总最新研究进展,讨论通过调整视网膜对比度信号对近视进行光学干预的可能机制、方法和效果,提出轻度减少视网膜对比度信号可减缓儿童近视发展的理论依据,为临床
我国近视眼患病率逐年增高,准分子激光及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已成为我国18岁以上青壮年屈光不正患者矫正视力的主要方法。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作为选择性手术,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手术细节要求高,亟需加强行业技术规范管理。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参阅国内外角膜屈光手术相关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共同编制的团体标准《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技术规范第1部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于2022年12月15日发布。本文对其中的重要技术规范要点进行探讨和解读,以期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期刊
疝与腹壁外科是外科学领域中一个较新的亚专科。虽然我国疝与腹壁外科起步较晚,但是经过25年的快速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外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该领域目前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未来,我国疝与腹壁外科领域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正确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新理念;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疝病患者注册和质量控制体系;重视技术的创新与装备的发展,尤其是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拓展;通过材料科学的进展推动临床实践进步。直面挑战,我国在疝与腹壁外科领域有望获得高质量发
复杂腹壁疝是指巨大和(或)合并一系列并发症的腹壁疝,其诊疗具有一定难度。腹内压变化是各因素影响围手术期风险或术后复发的核心途径之一。以腹内压重建为核心,制定复杂腹壁疝的治疗策略,可从提高患者耐受性、扩大腹腔容积和减小腹腔内容物体积三方面入手。提高患者耐受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腹壁顺应性训练、渐进式人工气腹。扩大腹腔容积可采用植入材料修补、组织分离技术、自体组织移植、组织扩张技术、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等。减小腹腔内容物体积有腹腔主动减容手术和暂时性腹腔关闭技术。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复杂腹壁疝的病情特点和腹内压情况,
随着现代外科的发展,疝和腹壁外科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进展不断涌现,推动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近二十年,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许多青年医师逐渐成为疝病治疗的主力和手术技术的翘楚。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永远不会停止,作为未来主力军的青年医师应认真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青年医师热衷于手术技术的创新,但仍需传统与革新技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概念的更新和新材料的获得更为重要,可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基础。从基础做起,从经典做起,认识和掌握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进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正确把握临
造口旁疝发生率较高,会影响造口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如何有效解决造口旁疝问题,是疝和腹壁外科以及结直肠外科长期关注的热点。2018年发布的《欧洲疝学会造口旁疝防治指南》首度推荐应用补片预防造口旁疝。在随后的5年里,有越来越多的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被发布,均未证实补片可降低造口旁疝发生率。补片能否通过减轻造口旁疝症状达到减少外科干预的效果,将成为预防性应用补片的潜在价值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予以阐释。
作为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管理策略,动态监测得到国内外多数指南的推荐,然而在国内却未获得中国患者和医师的广泛接纳。医师应提高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低危”的认识,熟练鉴别中高危病例,熟悉诊断疾病进展的标准及方法,及时为疾病进展患者选择更积极的治疗策略。通过分析动态监测的长期成本效益,重视患者因诊疗行为付出的健康成本和术后疾病状态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削弱,推动诊疗行为向有利于患者长期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降低整体成本的方向调整。同时,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全面了解各种治疗方式对心理、身体
肝内胆管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最佳方法,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精准的手术预后评估对ICC个体化治疗和改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TNM分期系统是ICC规范化诊疗的基石,但T分期与N分期的内容仍有待完善。通过筛选常用临床病理学参数,建立ICC列线图模型或评分系统能实现个体化的预后评估,并提高预测准确率,但均需经过更多验证研究才能走向临床应用。同时,影像学特征在建立ICC手术预后评估体系
目的分析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因素及二次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41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病例的资料,均为男性,年龄(62±7)岁(范围:51~75岁),复发时间为术后3d至7年,分析患者的手术方式、复发原因、手术治疗结果等情况。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全部病例中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后复发31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后复发10例。采用TAPP治疗11例,Lichtenstein手术治疗30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隧道乙状结肠造口术预防术后造口旁疝的初步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因低位直肠癌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接受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及腹腔镜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乙状结肠隧道造口术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分析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隧道造口术的手术时间、造口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初步报告该术式预防造口旁疝的效果。结果共入组6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72.5(19.5)岁[M(IQR)](范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