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版《来信》看社会文化对文学改编的影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1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二十世纪初出版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1948年和2004年分别由马克斯 ·奥菲尔斯(美)及徐静蕾(中)将故事搬上荧幕.美版影片基本保持原著风貌,而徐静蕾执导的影片在故事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文化背景融入了中国血液.社会文化背景体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以创作者性别对改编的影响和人物性格塑造为切入点对比分析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聚焦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改编创作,力争为之后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东汉哲学家王充以“疾虚妄”批评了当时的谶纬思想,归结出命定论和偶然论等哲学命题,他在论述中总是围绕在“性”、“命”、“偶”、“自然”等概念,这些哲学性强烈的词汇是
在对语音的研究中,诗文用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可以通过诗人诗歌里的韵脚字大概窥见语音的历史演变,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人方音在其中的影响.本文计划通过对张九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