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厦门,也想你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l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过的信,大概大学时给父母的最无情,因为那时写信就是向父母要钱:初恋的信最动情,但是别人却不动心,可见那些话都是对自己说的;给朋友的信最油嘴,一个朋友接到我的信,居然迫不及待,抓起电话就对另一个读了起来:给老师的信最诚惶诚恐,学不如师,行不如师,真的没脸写啊!
  别人的信,有两封我感受最深。
  一封是一个外国朋友的。七年前还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位老外,叫Daniel,是个美国教授,花头发,高鼻子,在韩国的大学工作,也是一名神甫。因为要学汉语,就找上了我。认识了。我一共和他相处了三个暑假。认识第一年的春节,我收到他的明信片,上面只有两行汉字:“我想厦门,也想你。”宇像鸡脚,我却看得泪汪汪。只可惜,退休后他离开韩国到了中国,我却离开中国辗转新加坡到了美国。他大概还不会用中文写信,我却想提高英语,所以,现在我们只用英文来往。
  另一封是一个小孩子写的,他是我在新加坡的学生,矮胖矮胖,却精力过剩,满脸红光,叫伟杰。一次我教写信,只要求正确的格式,内容随意。伟杰的信全文如下:“伟嘉:你好!我很想你,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我真的很想你,快给我打电话j祝你快乐!伟杰。”我看了,上课问他:“伟嘉是谁啊?”“我女朋友。”他大声地回答,全班起哄,我也笑了。
  这两封信,一个有话说不出来,一个没什么话说却全说出来了!两人华语都不好,但偏偏他们写的信让我记住,什么原因?有情,所以言语就简单,自然天成,所谓“言为心声”。若是心不净,花面逢迎,就会遮遽掩掩,面目可憎,“言不由衷”了。
  记得后来又碰到伟杰,我又问他:“伟嘉是谁啊?”“不能告诉你。“他说完,偷偷看了一眼身边站着的妈妈。
  
  (责任编辑:陈玉龙)
其他文献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资深教师在公开课上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出现了这么一个细节:他为了让学生对李煜的亡国之痛能更深刻地理解,在讲授时竟然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似的“唱”了起来: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教师用多年来积淀的教学情感把词人内心的深切悲哀之情完全表达出来,那不尽的忧愁犹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源源不断。
期刊
很幸运在英国Essex郡进修期间有机会参加哈洛教育中心(Harlow Centre)的一个研讨活动,是关于新来者优秀品德培养教程(New Arrivals Excellence Programme)的讨论。鉴于新来英国不会说英语的移民家庭越来越多,政府部门开始关注这些家庭的孩子,尤其是他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这次讨论会的主题就是:如何帮助这些新来的、不会说英语的家长对孩子进行优秀品德的教育。  英
期刊
连雪红老师的教学例谈,以其“立足发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落实人文教育”的哲思,给我们展示了当下语文课堂正在进入辩证式的高住运转的态势,相当充分地表现出她对新课改反思的丰厚和凝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高举人文大旗”新课改的号角声中。训练的淡出却是不争的事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发展”这个主流价值上的融合。连老师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特别是以下的
期刊
[名师名片]李杰然。特级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福建省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泉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小学科学学科指导组组长。1999年12月被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评为省优秀教研员。    初识李老师是在一次组稿会上,憨憨的模样,让人没有一点距离感,言语不多,却总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那年,我还是个小姑娘,崇敬之情便由此产生。此后,约稿一写稿
期刊
近日,我们厦门实验小学作为大陆第一个以小学为独立单位组团访台的访问团一行二十人,踏上了赴台的旅程。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走访了台北中正国小、台北的国语实小、台中光复国小和东光国小。还游览观光了台湾的著名旅游景点,深深地感受到那血脉相连的亲情、同根同源的文化以及宝岛风光的旖旎美丽。    浓浓的乡情    行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那满街的繁体字,常常会误以为是在厦门的中山路、大同路,丝毫没有在
期刊
要长大,自然要读书、读人、读生活。智慧和读书相关,但智慧和读书的多少却不成比例关系。智慧取决于读书与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读书后思考提炼的质量。读名著,读原著,系统地学习很重要;根据实践,干什么读什么也并不浅薄。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涉猎广泛一些,只读教育教学的书肯定走不远。我们如果只读教育家们的精彩论断。把自己智慧的火花淹没在外国教育经典和大师的名言警句之中,必将导致失败。只有当我们敢于用自己的
期刊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对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面的探索,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上海市政府于2005年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标
期刊
郑晓江(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教授,以下简称郑):目前小学基本没有生命教育课,但生命教育内容还是有的,主要是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要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小学生命教育未受重视
期刊
美国的中小学教学质量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是不敢恭维的,这不能说没有一点根据。笔者在美国一所小学听三年级的数学课,黑板上写出了一道计算题:8×6=?。学生们用6个8相加来计算结果,确实花了不少时间,这实在令我这个中国人匪夷所思。后来我问华裔数学教授王连成博士,美国没有九九乘法表吗?王博士告诉我们,有乘法表,但是美国教师不会强迫学生背诵这个乘法表。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美国只是高等教育好,为此有人提出,中
期刊
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曾问我:你认为名师是否应该有鲜明的教学风格?我回答“是应该有”。所谓风格,是指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体现出的独特部分。每一个教师——不仅是名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都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的理解会形成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课堂上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我甚至认为,一个在教学上有着自我思考的老师,他的教学风格应该是极其鲜明的。  这里说的是教学风格,但教学向来不能与教育工作相分离,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