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颠覆了什么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2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莫言
  我第一次读到莫言的作品,是刊登在1986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上的《红高粱》,而“选刊”上的《红高粱》则选自1986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首发与转载怎么可能都在同一期上?哦,对了,那时的《中篇小说选刊》为双月刊。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妻子将那本《中篇小说选刊》扔给我的时候,指着《红高粱》对我说:“你看看吧,什么小说呀,乱七八糟。这样的作品也能入选《中篇小说选刊》?”
  由于她的推荐,我读了《红高粱》,拜读之后,我却对她激情四射地评论:这是一篇非常了不起的大作品,只有非同凡响的大手笔,才能写出的颠覆性的大作品。虽然语言露骨到了十分罕见的程度,却建起一座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美学大厦。在我的记忆中,我几乎从未对一篇作品推崇到如此程度。
  刚读《红高粱》,便被那种罕见的语言的直白所震撼,为作者的狂放不羁所折服。被作者那种怪诞的小说结构,那种倒置反叙的表述手法所绑架,那种麻辣烫香亦如重庆的火锅。从此,我便牢牢地记住了这个陌如路人的新人的名字:莫言。
  在我读《红高粱》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这篇作品的作者是我,会有几种结局?
  一是此作肯定发表不了。大作家的背后,必有大编辑。先有大编辑,后有大作家。为此我羡慕莫言。
  二是如果侥幸发表,必遭口诛笔伐无疑,我的写作之旅会因此终结。
  不久,《红高粱》由张艺谋执导并上演,果不其然,我预料中的事果然发生。
  《红高粱》被主流媒体及评论界砖砸如雨,恶评如潮。说张艺谋在丑化中国,把中国人的原始、贫穷、丑鄙、愚昧、野性、疯狂表现得一丝不挂。我真不知道老谋子是怎么挺过来的。这时候,老谋子成了莫言的挡箭牌,莫言幸免于难。即使《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没能改变评论界对老谋子的恶评。
  这时候中国作家协会站出来了,为《红高粱》颁发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一奖项极大地重评了《红高粱》,而且人们在重新认识之后,读懂了《红高粱》那深刻的美学思想,那返朴归真的人性的诠释,为莫言的文学之路竖立了一个标志。
  语言和美学的颠覆
  莫言颠覆了什么?
  首先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落点。我一直认为,语言对于作家,就像嗓子对于歌唱家。
  乍一听,莫言真的没有一个好嗓子。可读懂了莫言,你才会发现,莫言的嗓子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学摇滚,是中国现代文学如海豚般的天籁之音。
  那种冲天一吼的嘶裂音,沙哑粗浊犷野,谁能与之抗衡?谁能与之媲美?那是如同《红高粱》中被日寇剥皮酷刑下的灵魂的嚎叫。
  莫言的嗓音,让人想起了陕西老腔中那个拿着条破板凳,拿着块破砖一阵猛砸的、不入流的诡异器乐。除了老腔没哪个乐队敢用。
  其次是美学。《红高粱》让我们领教了莫言是如何颠覆中国的传统美学大厦的,领教了如何一泡尿酿成了神话般的高粱美酒,让我们至今还疑心,被尊至中国顶级的高粱美酒里,是不是有姜文的一泡尿?
  张艺谋在电影《红高粱》里,真的读懂了莫言。弄不清到底是老谋子成就了莫言,还是莫言成就了老谋子。
  至今,莫言仍非常珍爱自己的《红高粱》,他在10月14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采访中说:“《红高粱》无章无法,无羁无绊,而后来的作品,成熟有成熟之弊。”说得入木三分。
  读罢了《红高粱》,我们接着来读莫言的另一部作品《檀香刑》。
  《檀香刑》是一部冷静而清醒地解剖中国封建王朝顶级酷刑的作品。全书弥漫着一种喷溅状的血腥暴力之美,笔下的人物诡异变态;情节悬念刀刀紧逼,步步惊心;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暗算,机关算尽,到处都是陷阱。
  《檀香刑》选择了最为人所不齿的刽子手,作为浓墨重彩的核心人群。在宫中,刽子手手握杀戮凶器,而顶级的刽子手“姥姥”,成为刽子手中的天神至尊。每次行刑之前,他们朝脸上涂满鸡血,以这样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良心,超度自己的灵魂。他们也会畏惧人世间的恶有恶报,惧怕死后万劫不复的阴曹地府。
  书中用解剖刀式的细致和精准,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凌迟,是将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的100多块肌肉,用各种专用刀具来一刀一刀地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而檀香刑的残酷更甚于凌迟,是酷刑中的酷刑,各个细节更是刀刀不乱。尖刃的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因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
  封建王朝的残暴以至于斯。
  这是一本让人拿起,不读完便难以掩卷的书。
  获奖能否改变中国文学的现状
  中国文学曾经以叛逆者的血肉之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文学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开篇,一篇短篇小说能让全国洛阳纸贵。但到了2012年,中国大部分文学期刊都已举步维艰。
  而由于20年没有提高的稿酬标准,使中国的驻会作家们十有八九都靠工资生活,以文学为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告诉我们,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学和文学家,可这能改变中国文学的荒漠化趋势吗?
  莫言获奖如能唤醒对中国文学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中国能对中国文学的荒漠化,开展调查和治理,那才是中国之福,才是文化强国之途,才能使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这一切会发生吗?不知道。
其他文献
10月26日,德国《明镜周刊》在报道中称,有文件显示,美国自2002年起就开始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默克尔是出了名的手机控,她喜欢用手机上脸谱网站,热衷于发送推特信息。《明镜周刊》这样评论:“攻击她就等于攻击德国政治心脏。”  而白宫方面却矢口否认,白宫发言人卡尼说:“我现在可以说的是,总统向总理保证,现在美国没有监听总理的通话,以后也不会。”但这一表态中所暗藏的文字游戏并没有逃过媒体的眼睛,
懂得感恩,是一种温润美德。  刚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时候,我也曾是牛人。曾经有行业前辈如母亲一般待我,事无巨细均手把手教授,当时我并未太往心里去,连谢谢都未说一声。直到数年后的某一天,在一个左右为难的环境里百口莫辩,突然就想起那个母亲一般的人,她曾经对我那样好。  我立即跑到街上买了一张卡片,认认真真写下了几句话寄给她:多谢你曾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少不更事的我,直到现在才明白那有多么珍贵。卡片没有回音,
2010年和2011年,美国无人机多次显示其“斩首”威力。2011年9月30日,美国无人机歼灭了“基地”组织有“网络本·拉丹”之称的安瓦尔·奥拉基。据报道,自从美国特种部队2011年5月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基地”组织前头目本·拉丹以来,美国无人机已经向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发动近百次袭击。  随着美国军事重心逐渐东移,其无人机部署的重点也开始偏向这一地区。如果其无人机的隐形能力继续增强,而中美军事关系有
庄礼伟  暨南大学教授,时事评论员  看世界:奥巴马被称为“反战总统”,为何也要在中东发起战争?  庄礼伟:奥巴马曾经获得200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他能拿到这个奖基本上是该奖评审委员会对他的一种“期许”或“鼓励”,而不是基于他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当然诺贝尔和平奖就是由几个欧洲政界人士评出来的奖,有时候他们把这个奖颁给某个人是为了推广欧洲社会里流行的某种价值观,所以他们会把这个奖颁给
继2011年6月美国富豪提出向自己加税的请求后,美国的超级大富豪共140多人又在同年11月份前往美国国会,要求给自己加税。美国富豪频频要求国家向自己多收税,为减少自己的荷包而不遗余力。这是他们的作秀,亦或是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感谢国家提高征税”  富豪们向总统奥巴马及国会领袖写了公开信和专门制作了视频。信中写道:“我们现在写信,是敦促你们将国家利益置于政治考量前,为了我们国家的财政健康和民
学术上,她是耶鲁经济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终身教授;家庭方面,她和丈夫个性契合,学术上志同道合,两人的独子是英国华威大学的经济学专家;而随着奥巴马的提名,她几乎毫无意外地将成为百年来美联储第一位女掌门人,成就事业的辉煌。她就是珍妮特·耶伦。她的世界随处可见鲜花和掌声。  爱烹饪,爱旅行  1946年,耶伦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工人阶级聚居的小区,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教师。后来,耶伦的母
足球原本应该是纯粹的,但政治却永远是足球的天敌。当乌代拿着枪对着伊拉克球员的时候,当某领导拍着桌子要求夺得冠军要求保级的时候,足球已经不再是足球了。也有人说足球就只是一场戏,但既然上场,拜托演员们能不能更入戏一点!  1/足球就像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五花八门的人都会上场表演,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2/每届欧洲杯期间,许多家庭内部都会出现矛盾。对于很多男人来说,觉可以不睡,球不能不看。  3/伊朗女子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幻想过“空手套白狼、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正如马特·达蒙和艾德·诺顿在电影《赌王之王》所表演的,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也许会把赌博这种事当成自己的“事业”,如果运气好,你也会像那个猎人一样,守株待兔,不去做其他事,就靠着大树等待猎物。对于“专业的扑克玩家”来说,那些扑克赌博网站就是他们的“大树”。每天夜以继日地耗在网上玩扑克才是他们的“正事”,他们就是依靠在网上玩扑克来谋
8月5日威斯康星州枪声又响起,致多人死伤。“步枪不杀人,杀人的是人。”于2008年发表的评论《美国禁枪,明日黄花》一文中,我引述了源自美国步枪协会的这句话。当时我供职于《广州日报》国际部,记得几乎隔一两年就要策划一次有关美国枪支管理的专题。因为每隔一段时间,美国就会发生一次较有影响力的枪击事件,也总会有人提出来,美国怎么不禁枪嘛。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无论再发生多少次枪击案,无论“外国人”对美国有
无论在哪个领域,大师们最后的作品总是让人无比惋惜和留念,就如同限量版公仔的最后一套,错过它的遗憾似乎远比错过之前任何一套更加令人扼腕叹息。在“引退之作”这个光环的萦绕下,“最后一套”是否能够赶上或超越之前的作品设计,大多数人反而不太关心这个问题了。“一定不能错过‘引退之作’”,这样的心理往往使得大师们最后的作品市场效应火爆,无形中形成一种“引退经济”。这种“引退经济”的形成,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