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骊山探胜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o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平原的初春乍暖还寒。我们一行匆匆用过早餐后,就在西安市中心钟楼边坐上中巴,向东方疾行,不久便抵达享誉中外的骊山风景区。
  骊山风景区的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得天独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们翘首遥望着海拔1301米的骊山,形似一匹青苍的骊骏。据导游介绍,这座山是登山和避暑的胜地。早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就在此筑成我国最早的帝王宫殿。秦、汉、唐历代帝王也都先后在此修建离宫别馆、亭台楼阁、庙宇道观、园囿池沼,以供其与妃嫔避暑消寒,沐浴享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秦始皇骊山脚下修陵墓;西楚霸王新丰鸿门宴刘邦;唐玄宗赐浴华清池;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重见天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等,都在这片富饶的黄土地上演绎而出。
  我随同游人至骊山脚下的华清池,这里自古以来是著名的沐浴胜地。周朝帝王在此建“离宫”,晚间沐浴可见星辰,故名“星辰汤”。秦始皇在此砌石起宇,名曰“骊山汤”。唐玄宗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修过登山夹道和通往京城的复道,与长安的兴庆宫、大明宫连接起来,赐名曰“华清宫”,又因宫殿建在温泉上,所以也叫“华清池”。
  华清宫辉煌壮丽,布局雄伟,面积约有6平方公里。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间,玄宗先后出游华清宫36次之多。白居易、杜牧也曾在其诗文中反映了唐帝王及妃子游幸的侈糜生活:“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骊宫高》)“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奢侈之至,令人发指。
  一踏进悬挂有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华清池”匾额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似伞如塔,松前两侧宫殿式的浴池东西对称,那朱红色的圆柱高撑着廊檐,廊檐毗连,端庄朴素,美观大方,松树之后是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浴池。1961年10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游华清池时,曾在双人池七号洗过澡。据载,鲁迅为了写长篇小说《杨贵妃》,1925年来西安考察时,也曾在华清池洗过温泉澡。当然,后来小说因故未写成,是件憾事。
  我们行至华清池南部,那里便是温泉水源,泉水墙壁上书有“温泉水源”四个大字。水源用木栅栏护在人工砌成的壁洞中,小潭清澈见底。泉西有“骊山翠秀”园门,南壁上书写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笔锋清新有力。温泉旁西壁上镶嵌的北魏雍州刺史元苌撰文并手书的《温泉颂》碑石,是华清池内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物,也是我国古代碑石宝库中的精粹。碑文记述温泉水的医疗功效和当时各地民众前来水疗的盛况:“盖温泉者,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千国万城之民,怀疾枕疴之客,莫不宿粮而来宾,疗苦于斯水。”碑文书法机圆体方,唐代欧、褚诸书法家都受此影响。华清池温泉出自骊山北麓断裂带中的裂隙热水,其医疗功效在周、秦代为人所知。现有4个温泉泉眼,四号泉以抽水方式供水,昼夜产水3900立方米,水温长年恒止43摄氏度。经化验,水中含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等,适宜沐浴疗养,能治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病、皮肤病等。
  领略了华清温泉2000多年沧桑巨变后,我们开始沿骊山山道,拾级而上,约半小时,便行至骊山半山腰的“虎斑石”处,但见一座巨大的亭台矗立在石级右侧,背靠岩山,上书“兵谏亭”,庄严肃穆,在亭内石壁上的一块碑上介绍了“兵谏亭”的来龙去脉。我们的思绪回溯到1936年民族危亡的年代里。当时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西北军被蒋介石调到陕甘一带进行“剿共”,受到红军的沉重打击。张、杨两将军改弦易辙,与红军达成停战协议,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亲临西安督战,并对张、杨进行威胁。于是,张、杨于12日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卫队营乘载重汽车从西安急驶临潼华清池五间厅。此时,酣睡中的蒋介石被枪声惊醒,披衣翻窗跳墙而逃。在五间厅内,士兵见蒋的衣服、日记、信函零乱,被窝尚有余温,假牙泡在牙缸中,断定他不会走远,便立即搜山,最后,一个班长和一个士兵在虎斑石隙中把狼狈不堪的蒋介石拉出来,押往西安新城。今天,五间厅玻璃窗上弹孔尚存,蒋介石用过的沙发、床头、穿衣镜等原物依旧,另外还展览着当时许多珍贵的文物。当时经中共代表周恩来调停,蒋介石满口答应联共抗日,而在行将乘飞机离开西安时,张学良为表抗日一片赤诚之心,主动陪蒋飞抵南京,但一下飞机,张即被捕,终身遭拘押,55年后才被释放。1946年3月,由胡宗南等人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士官捐款,在“虎斑石”处修建起高4米、宽2.5米的钢筋亭子,名曰“正气亭”。同时,王耀武、陈诚、卫立煌等人在岩石上题“艰苦卓绝”四字,后被铣刷。这块岩石曾一度叫“卧虎石”,也叫“民族复兴纪念石”,更有人建立“蒙难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由郭沫若书写。1986年12月7日,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兵谏亭”,用蓝田美玉制成的“兵谏亭”匾额悬于其上。其实,亭名的更迭,表明了人们对事件认识和评价的变化。至于蒋介石之所以关而不杀张学良,据后来的史料表明,是因为张学良送蒋去南京前夕,交给夫人一份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的电报,电文称:对日本军队要“绝对不抵抗”。其后,张夫人至香港,扬言一旦蒋杀张,立即将电文公布于众,给蒋“不抵抗主义”卖国贼形象。故蒋不敢杀张。再说杨虎城将军1937年被捕后,蒋介石于1949年下令将其杀害于重庆狱中。张、杨两位抗日英雄的悲惨结局,给了今日每个中国人以无穷的悲愤与反思。
  我们驻足于兵谏亭平台上,思绪翻滚,极目俯视渭河平原,秦川之胜尽收眼底:陇海铁路上火车在鸣叫,滚滚渭水,曲折蜿蜒,而东北面,一座银灰色巨大拱形建筑物明晰可辨,那便是秦始皇的陵寝和兵马俑坑了。我不禁想起了1955年郭沫若参观骊山后所赋之诗对骊山胜景的历史地位的高明评述:“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秦皇。”(《咏骊山》)
   (责编 卢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