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茶区机采茶产业化综合技术集成应用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uxi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介绍了宣城市丘陵茶区机采茶产业化现状和机采茶园管理、机采茶叶采制等综合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丘陵茶区;机采茶;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48-03
  机械化采制茶叶是一项系统的农业工程,是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包括机采茶园的建设管理、采茶机械的使用和茶叶制作加工3个方面,其中,茶园建设管理是基础,采茶机械使用是关键,茶叶制作加工是根本保证。
  1 宣城丘陵茶区机采茶生产现状
  宣城市丘陵茶区主要分布在宣州、郎溪、广德等县区的丘陵地带,及泾县昌桥、宁国港口等乡镇的部分村组,茶园处于缓坡平地。该茶区“十一五”以来新建、改建的白茶、黄茶等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迅速,已占其茶园总面积的1/3强。但至2016年年底,20世纪60-70年代大面积发展的有性系群体种茶园仍然占茶园总面积的近2/3,达8000hm2。自1990年始,在原省农牧渔业厅的指导下,由宣州区开始引进日本采茶机开展机械采茶的示范,2000年后已广泛推广使用机械采茶,“十一五”期间已大面积普及机采大宗茶。“十二五”以来,机采大宗茶已实现产业化。大宗茶机采已全覆盖,并扩展到周边地区,覆盖茶园面积8000多hm2。由于茶树每年可萌发4~5茬新梢,每茬采摘期可达15~20d,该茶区机采每年可进行3~4轮次,第一轮机采正常年份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各轮次一般间隔45d左右。一部分茶园在第一轮机采前,进行手采优质芽叶,制作名优茶,适当推迟第一轮机采时间,每年实行3轮机采。该茶区年产机采茶2.6万余t,基本上都是大宗炒青绿毛茶,其中眉茶毛茶占70%左右,珠茶毛茶占30%左右。宣城市县农业部门和一些企业“十二五”以来积极开展机采优质茶试验、研究和示范,利用第一轮机采优质鲜叶开发生产机采优质茶,如机采毛峰、雪芽、乌龙茶等,年产量已达400t左右,并呈较快发展态势。至2016年年底,该茶区拥有正在使用的采茶机1056台、茶叶修剪机1918台。“十二五”以来重点乡镇村出现了机采专业服务队,每个服务队由5~6人及1台采茶机、1台鲜叶运输卡车组成;每个服务队每天可机采茶园1.33hm2左右,可机采鲜叶近10000kg;机采费用1kg鲜叶0.56元左右。至2016年年底,该茶区已有机采服务队近200个,其中仅宣州区杨柳镇就有近70个;已有250多个初制厂开展机采大宗茶初制,实现了机采茶种植与加工分离。机采茶的茶园管理、机采操作、制作加工等综合技术已基本配套、成熟,促进了机采茶产业化发展。
  2 机采茶园建设管理技术
  2.1 树冠培养技术 20世纪90年代,该茶区老式手采群体种茶园茶树高低不齐、采摘面不平、树势差,部分茶树生机衰退、育芽能力不强。为培养适合机采的较为平整的茶树蓬面及茶园树势、园相,逐步对老式手采茶园进行树冠更新改造。
  2.1.1 通过系统的机械修剪,培养树冠 对树龄较长、树势衰败的茶园,通过台刈机或重修剪机台刈改造,重新培育树冠;对树势衰老但骨干枝健壮的茶园,通过重修剪机离地30~40cm进行重修剪,培养树冠;对树冠高低不平、已形成鸡爪枝层、但中下部位分枝健壮的茶园,通过深修剪机深修剪剪去树冠10~20cm,适当留养培养树冠;对长势健壮、树冠面较为平整、树高在80cm以下的青壯龄茶园,通过修剪机輕修剪培养树冠。
  2.1.2 修整蓬面和修边 修整茶树蓬面,使茶树高低、宽幅基本一致、整齐。通过修边机修理边枝,剪去茶树两侧的突出枝、细弱枝、下垂枝,可减少茶树养分消耗提高蓬面芽叶产量和质量,保证茶园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便于茶园人工和机械作业,修剪的枝叶留在园内也有利于培肥园土。
  2.1.3 深翻增肥 结合树冠改造培养及时做好深翻施肥。深翻宽幅以离茶树根茎部10cm为宜,深度15~30cm。施肥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配施部分复合肥。可1hm2施饼肥3000kg、复合肥450kg。
  2.2 肥培管理技术 该茶区茶园土壤属红壤土类、黄壤土类、黄棕壤土类,pH值在5.5左右,土壤有机质和氮营养含量偏低。
  2.2.1 合理加大施肥量 机采茶园每年采3~4轮,每轮1hm2可采鲜叶5250~6750kg,采摘强度大,芽叶带走养分多,需要及时施入充足的肥料来补给茶树营养。根据茶树生物学特点和采摘强度大,机采茶园要重施基肥,及时追肥;重施有机肥,适量增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年施肥量主要以“目标产量法”来确定,即根据茶园年鲜叶产量来确定肥料用量,可按每100kg鲜叶要年施纯氮4kg,氮∶磷∶钾比例按4∶1∶1配施。
  2.2.2 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无机肥施用 有机肥能提供协调、完全的营养元素,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状,而且肥效持久,但养分含量低,且释放缓慢,不能完全、及时地满足茶树需要。无机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但长期施用易引起土壤板结,而且流失严重。一般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无机化肥为主。
  2.2.3 重施基肥,分次追肥 正采茶园可1hm2年产18750kg左右鲜叶,一般要求年施1次基肥、3次追肥,基肥、追肥各占年施肥量的50%左右,但有机肥和磷、钾肥最好全部以基肥的方式施下。基肥在全年机采结束后的深秋即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开沟深施,可1hm2施饼肥2250~3000kg,或栏肥等土杂肥15~30t,或腐熟、达标的鸡粪11250~15000kg,并配施复合肥450kg左右;追肥需安排在春茶前50%、春茶后25%和夏茶后25%,分3次施用,可1hm2施尿素春茶前375kg、春茶后和夏茶后各225 kg。
  2.3 病虫害防控技术 机采茶园集中连片,采摘批次少、间隔期长,病虫易于繁衍、传播,需及时做好病虫测报和预期防控。
  2.3.1 清除杂草 一般每年3月、5月、10月及时清理茶行间、茶树根茎部杂草,减少园内杂草与茶树争水争肥,同时将茶树根茎部位的枯枝落叶清理至茶行间,防控病虫滋生。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探讨在机插秧条件下对氮肥的合理调控,提高氮肥利用率,为水稻机插秧高产水肥田管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氮肥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53-02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点在含山县环峰镇大西圩行政村。土种为血马肝田,土壤质地中壤,地块平整,肥力中上,pH值5.9,有机质27.
瑞华麦523是由优质、早熟、抗赤霉病且综合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集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三者结合于一体半冬性小麦品种烟1604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赤
摘 要: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土壤状况、气候条件、良种选定、田间管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影响很大。该文通过对前期土壤处理改良、地下害虫防治、全生育期技术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收获管理等要点进行了阐述,对小麦高的栽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泗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1-0045-02  小麦要丰
摘 要: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Ⅴ副区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86—2011年坡沟系统地表径流和产沙量指标数据,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地表产流产沙特性,并分析了时间尺度上地表径流与产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径流量、产沙量的均值存在差异,且呈现规律性,即在同等降雨条件下灌木小区径流量和产沙量均最小,坡耕地径流量和产沙量均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产流、产沙次数均为坡耕地>人工
摘 要: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逐渐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三门峡市气象局通过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较强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适时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为农防灾减灾决策服务能力,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特色农业发展;三门峡市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
通过电镜扫描观测了5个西藏野生光核桃的花粉形态,其中4个花瓣变异材料的花粉具有明显的形态多样性,5个材料的花粉纹饰都具有原始性。并且对光核桃花的特征、花粉育性、授粉方
摘 要:玉米新品种审定必须经过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3个步骤,生产试验是玉米品种审定试验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连接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的纽带。对2016年承担的江苏省淮北夏玉米生产试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品种的推广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性:夏玉米;生产试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9-0036-2  Summarization
摘 要:该本文介绍了苦瓜免耕栽培技术,主要有免整地作畦、免施基肥,改人字架为平架,尼龙网引蔓上架,使用控释肥减肥等技术。  关键词:苦瓜;免耕;栽培  中圖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8-0046-02  苦瓜不仅富含营养,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大家喜爱,在我国南北均有大面积种植。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郊农民种植大棚苦瓜尝试利用前作草莓畦免耕种植,搭平
摘 要:该文利用铁岭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规律。结果:铁岭县地区日照1956—2014年年平均日照为2634h,月平均日照值为219.5h,日平均日照值为18.3h。日照时数正在以0.62h/10a的速率减少。月平均时数最多的年份是2004年的242.0h,照时数最少的是2010年的190.2h。月平均日照最多的月份是5月份,日照时数为266.5h,日照最少的月份是12月份,日照
摘 要:该文介绍了沛县当前稻米产业现状,分析产业优势,找出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统筹规划、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調优品种革新技术、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打造沛县稻米优势主导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米产业;现状;对策;沛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4-0024-03  近年来,水稻作为沛县重要的优势粮食作物,产量水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