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淮安(散文)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淮安时,已是黄昏。
  时令接近晚秋,树叶大多泛黄,河水凝重起来,淮安坐落在一片秋日的金黄里。
  和三五友人坐在运河边酒馆小餐。从窗子望出去,壮阔的运河两岸灯光闪烁,流光溢彩,勾勒出古式的建筑、尖顶的亭子、多彩的桥。河中偶有画舫驶过,河水泛着红的绿的橙的蓝的多色的波痕,深沉地呼吸,缓缓地远去。
  于是怀想这河水、这城市,旧时的时光。
  这河水,从遥远繁华的京都,穿过津门、燕赵大地、齐鲁山水,漫然而来又默然南去,奔向吴越古道、江南水乡。两千多公里,这运河,当年是多少万人,经年累月,一镐一镐地刨,一锨一锨地挖,一篓一篓地背,一车一车地推,硬从平地上开掘出来的?那些褴褛的衣服、蓬乱的头发、额上深深的皱纹、茫然的眼睛,胳膊上、腿上的青筋……早已作了古人!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一直到今,两千五百年沧桑岁月里,它曾负载多少历史故事,映照人间多少灯火?
  想这淮安的当年,是何样的气象。大河之上,商船云集,千舟往复,纤夫拉纤,船夫摇橹,飞虹卧波,不分昼夜。周边则店铺林立,酒肆里人声鼎沸,街巷里骑马的、乘轿的、背篓的、顶筐的、挑担的,熙熙攘攘;占卜的、修脚的、钉鞋的、剪发的、卖糖葫芦的、贩布匹的、售厨刀的、经营各类杂货的,一块块篷布,鳞次栉比;波斯的地毯、大食的异药、新罗的檀弓、越南的象牙、吕宋的烟草、天竺的郁金香和菩提树,琳琅满目;盐市、鱼市、米市、草市、莲藕市、牛羊市、猪市,更是非凡热闹。到了夜晚,定阳、浙绍、润州、福建、江宁、江西、镇江、四民、新安,散落各处的会馆灯火通明,歌吹沸天;开元寺、龙兴寺、紫霄宫、东岳庙、宴花楼,外语和方言不绝于耳,诗酒唱酬,千灯市喧……那可称得上楼台座座酒正酣,笙歌曲曲唱月圆。而城外,近处则帆樯如林,静立河上,灯影半临水,筝声犹在船;远望,那运河之上,烟笼夜色,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不愧是东南第一州的壮美景象啊。
  历史已远去,河犹在,人不同矣!
  遐想间,餐馆起菜了。最先上的居然是汤包。
  记得朱自清先生曾在《说扬州》中提道:“北平淮扬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却少见;那实在是淮阴的名产,扬州不该掠美。”可见汤包算得上淮安当之无愧的特产哩。
  那汤包,一个一个各自放在一个笼屉里,白白胖胖,饱满细腻的皮儿里,隐隐透出黄澄澄的汁液。我急忙忙拿起筷子,就要夹之于碟。旁边的朋友立时拉住,小心帮我撮入碟内。先端起碟来,轻轻转动,只见那包子皮竟如薄纸,汤液如水,随之鼓动流转起来。这可是平生第一回见到流动的汤包,真切的包“汤”。不仅如此,这汤包竟不可直接吃,而是先须用吸管吸,把吸管轻轻插入汤包,细细品食包中的汤馅。一口吸入,顿觉一种无上的美味浸透味蕾,盈满口腔,极鲜美、极醇厚,明香合着暗香,带着糯糯的质感,一种仿佛醉了的感觉涌上脑际。而后,趁馅汁尚未完全吸尽,将包子三两口吃掉,再回味咂摸那吃的过程和余韵。所谓“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是其程序;独吮其汁、风卷其皮、奇美自知、人莫能察,乃是食之哲学啊。
  禁不住问这汤包的制作过程。友人慢言细语,娓娓道来,满座从惊叹中安静下来。却说这汤包皮的制作,似乎最简单,却又非常人能及,以水调面,皮面要擀到消薄,仿佛成了一张张面“纸”,一点火就能着,但却又能包住汤馅,蒸而不破;馅心则以肉皮、鸡肉粒、蟹黄、虾米、竹笋、香料、绍兴酒等十数种配料混合而成,先经大火烧开、小火煨制、筛去汤渣、旺火收浓等十几道烦琐工序,而后加入酱油、白糖、味精、盐、胡椒粉等搅匀,取出入盘,凝成汤冻,即成馅心。而包制时,则要用手轻撮,小小心心防止捏破,掌握的速度、力度、饱满度,都大有学问呢。
  言谈间,又上来一精美汤碗,只见汤水中漂荡着白的、红的、黑的、淡黄的细丝,五彩缤纷,轻盈透亮,似沉似浮,散发出特有的清香。一勺入口,软、嫩、柔、滑、清、醇,未及咀嚼,已化为汤液,唯留鲜美在口中缭绕。一问才知,那缕缕白丝,原来竟是豆腐!菜名叫文思豆腐。
  说来这“文思豆腐”传之久矣。清乾隆年间,扬州梅花岭天宁寺有个和尚叫文思的,特别擅长制作豆腐菜肴。他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制作的豆腐汤,滋味异常鲜美。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记载道:“文思,字熙甫,工诗,又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据说乾隆皇帝品尝过这道菜后,赞不绝口,引入宫廷,遂成清宫名菜。此菜最见功夫者,在刀功也。一块两厘米厚豆腐,須能片成三十薄片,进而切丝如发。这也震动了曾品味此肴的李光耀。这位走遍世界各地、见多识广的新加坡前总理,不住赞叹,“文思豆腐细若发丝,真的了不起!”
  继而,友人点的软兜长鱼、水晶虾饼、蟹粉狮子头等淮扬菜陆续上桌,尝之无不精美绝伦,而且每道菜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故事,令人感慨万千。最后一道菜终于上来了,是鱼圆。遂百度了“鱼圆”词条,看到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的记载:“鱼圆:用白鱼、青鱼活者剖半,钉板上,用刀剖下肉,留刺在板上。将肉斩化,用豆粉、猪油拌,将手搅之。放微量盐水,不用清酱。加葱、姜汁作团,成后,放滚水中煮熟,撩起,冷水养之。临吃,入鸡汤紫菜滚。”乃想到这袁枚享用鱼圆美味时,是否暗想起“精心独运”“自出心裁”“独抒性灵”“天籁最妙”的诗话要义呢?
  品完河边小馆这几道淮扬菜,才切身体认,这被誉为“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味,果然涵蕴着“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中华烹饪文化特质。固然口口相传,使它盛名远播,名著《红楼梦》中的描述,更使其上可至官宴,下能到街馆,远则通达西洋诸国。凡有华人处、皆有淮扬菜,道尽这一美肴之胜。
  于是又想到这运河的开凿,影响了多少地域发展,滋养了多少文化生长。如果没有运河,这淮安或会与所有湖环河绕的鱼米之乡一样,宁静如南国清丽少妇,淡然而寂寞地送日迎月、度着时光,哪会成为南北襟喉、漕运要津?哪会有高帆巨舻、群行旅集、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哪会见两岸漕船八十里,樯灯累累一时起?更不会有日本遣唐使十多次由此折返扶桑之国,冷面沉默的新罗人聚居新罗坊,卷发凹眼、身着长袍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北辰坊……这才有了一座座酒楼饭庄,一间间面馆饼铺,一个个熏烧摊,一条条叫卖担;也才有了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青旗沽酒舫,红板卖鱼船;也才有了“淮浦高楼高入天,楼前贾客常纷然。歌钟饮博十户九,吴歈不羡江南船”。北国与江南手法融合,外国与本土制式互补,融合百家,演绎千味,这也才有了淮扬美食吧。
其他文献
有时候读当代人的作品,会有这样的感觉,某一类写作者,对于生命有种宿命的感觉,写起人物时多神秘之笔。这在过去的许多年是被推崇的。但是像汪曾祺、孙犁这种人,不太喜欢玄奥的渲染,故意稀释了背景的浓度,一切都在宁静里铺展着,人间的烟火气里透出诗意的气息。比如像汪曾祺的文章,常常觉得他对于残酷元素的过滤,剩下的,多是温馨的东西。京派作家的词语里,是有点淡烟疏月的意味的。   我过去总觉得刘庆邦的作品是受到
书、女人和瓶  北京四环外五环内有幢建于2010年的高楼,一至二层一半是商场一半是饭店;二层以上一半是写字楼一半是宾馆。  写字楼的第八层,两年前由一位南方的段姓老板买下了,作为其房地产公司的总部。  段老板喜欢收集陶瓷精品或古董,放玻璃罩内,不但装点于办公区各处,连办公区外的大堂及电梯两侧也有所陈列。整层楼都是他的,没谁干涉。  大堂内的坐台小姐姓詹,名芸;二十二三岁,山东登州人,农家女儿,自幼
南方小城长大的女孩子,在有梦想的年纪遭遇喧嚣浑浊的世俗社会,巨大的反差让已步入社会的女孩无处逃遁,最终陷入世俗的泥潭,一个美好生命如何渐渐凋零?  1  秀燕喊葛小芹“婶婶”,这称呼从继母葛小芹进门起,一叫再没变。秀燕生母在她六岁时生病死了,一年后父亲阮东水再娶了葛小芹,她带来了比秀燕大三岁的女儿大菊。  秀燕父亲阮东水在镇上卖了多年豆腐,性子闷,话少,因他姓阮,镇上人戏称他“软豆腐”。葛小芹是粮
200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海韵文学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中诞生了。文学社旨在激发社员的写作兴趣,挖掘社员的创作潜力,提高社员的文学修养。“社员与作家面对面”“校园采风”“踏雪寻梅”等一系列文学活动,拓宽了社员的视野,触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  10多年来,一代代“海韵人”笔耕不辍。社员们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屡拔头筹。文学社主办的《海韵文学报》备受学校师生喜爱。文学社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收获
一个异国护士的中国梦(报告文学)胡启明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孩子要过早地去面对“死亡”,而当这些孩子是弃儿时,这种“面对”又是如此孤立与残酷。儿童临终关怀是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个边缘化的议题。有这样一位英国护士,漂洋过海,在中国开设了一家名为“蝴蝶之家”的儿童临终关怀中心。作者用深情的文字记录了一种别样的告别生命的方式,读来令人动容。  引 子  故事还得先从蝴蝶说起。  之前,我对昆虫类知之甚少
何平:今年是《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北京文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但我觉得和今天《北京文学》关联性更大的重要起点是《北京文艺》更名《北京文学》的1980年前后。现在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这一时期《北京文学》(《北京文艺》)的经典作品很多,像《在静静的病房里》《话说陶然亭》《内奸》《爱,是不能忘记的》《风筝飘带》《丹凤眼》《受戒》,等等。一下子集中出了这么多好作品,显然和大量的文学期刊没
读孙频《天体之诗》,我想到贾樟柯电影。作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家,贾樟柯记下了我们身处时间之内的百感交集。想起逝去的岁月时,你不仅会想到他摄影机里那些人与场景,更会想到赵涛的面容,在那张极富中国特色的人脸上,刻着一个女人所走过的时代与沧桑,反过来说,一个女人所经历的时光也浸入了她的面容与身体。  虽同为山西人,但是,孙频与贾樟柯的艺术理解与艺术表达方式都殊为不同。不过,在如何表现我们的时代方面,却也有着
玉枪新人自白  故事不一定是小说,小说也不一定讲故事。  我是看中国当代文学长大的。但是看着看着,就不看了,兴趣逐渐转到了外国文学上。  为什么呢?翻开一本2008年的文学期刊,再翻开一本2018年的,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故事里的翻盖手机变成了智能手机,从发短信变成发微信。而故事本身,无论是母题、主题,甚至是叙述视角,都是一模一样的。而国外的同行们,已经在脱离故事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了。西川曾说
蒋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张家港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初初要为大家介绍一本特别的书——《傅雷家书》。这本书是一本家信集,是由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  说起书信,初初马上想到一个成语——见字如面。是呀,见到字就如见到本人,当你看到一封信的时候,就像写信人当面跟你说话一样。如今,电话
原文呈現  家在无锡  我祖籍在四川,因为爸妈来无锡打工,所以把我也带到了无锡。掐指算来,我在无锡已呆了十三年,都快称得上是半个无锡人了,爸爸有时会跟我说:“无锡算得上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在无锡,在四川,我们都有一个家。”  虽然在无锡待了这么久,但是在本地人口中,我还是一个外地人。妈妈曾跟我说:“你刚到无锡的时候,连走路都一跌一爬的,那时我把你放在我的三轮车后面,天天带着你这里转,那里转。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