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多米尼克……18年来,宫津大辅以工薪族的收入,花费约240万元A民币,收藏了30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并用它们在日本东京郊区打造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梦想之屋”。
在日本东京郊区的一座小城——市川市,有这么一座房子,它汇聚了众多知名艺术家的心血,被称为“梦想之屋”:房子由法国艺术家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斯特设计,房门上的画出自日本著名插画家奈良美智之手,地板上立着日本“圆点女王”、超级艺术天后草间弥生打造的镜子,浴室里是日本观念艺术家岛袋道浩的手绘墙纸,天花板由日本年轻艺术家金氏彻平打造,吊灯由丹麦著名设计师维奈·潘顿设计……
这座名闻遐迩的“梦想之屋”的主人。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也不是什么名流富商,只是一位无比热爱艺术的工薪族。18年来。他坚持“用零用钱收藏当代艺术”,成为当今国际上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家之一。
从1994年开始,宫津大辅以一个普通公司职员的身份,共计花费3000万日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收藏了30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其中不乏如今享誉国际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他的经历和故事被人津津乐道,成为证明收藏不是富人专利、工薪族也可以收藏艺术品的绝佳例子,他本人也成为日本和国际各大知名媒体追逐的对象。
“人人都能消费艺术”,在当代艺术的天价时代,这听起来更像一则励志故事、财富指南。然而,宫津大辅的意义绝不止于此,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收藏家,更是一位梦想家——准确地说,一位收藏梦想的专家。“艺术就是我的孩子”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1963年出生的宫津大辅,今年已是知天命之年。有的同龄人都抱孙了,但他还没有孩子。他和太太都很忙,同为上班族的太太常来中国出差,怕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艺术就是我的孩子。”宫津大辅说。
宫津大辅从小就喜欢艺术。高中时,他第一次在美术馆看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感到非常震惊。“呈现明星、撞车、电椅的图像”战胜了日本传统艺术中“美丽的女人、花或者风景”,激发了他对当代艺术的热情。
大学时代,草间弥生的作品使宫津大辅深深着迷,她的作品中那无穷无尽的圆点和条纹,让他产生了置身宇宙的神奇感受。1994年,有了稳定工作的宫津大辅咬牙买下了草间弥生的一幅素描作品,迈出了收藏生涯的第一步。
“刚开始收藏的前三四年,我主要就收藏草间弥生的作品,总共收藏了十一二件。”宫津大辅迄今为止最贵的一件藏品,是草间弥生的一幅早期代表作《无穷网(InfinityNet)》,当时价值65000美元。他白天上班。晚上去酒店兼职当保安,还差点借高利贷。最终是他的妻子、母亲和祖母集体凑钱给他,加上自己所有存款,才买下了这幅价格比他税前年收入还高的作品。
“那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收藏经历。”宫津大辅说。他戴着金丝边眼镜,一丝不苟的中分头发,右半侧靠近额头处已是一片花白。但从他拍照时爆发的阵阵大笑,和接受采访时偶尔蹦出的一两句俏皮的中文看,他一定是个精力旺盛、爽朗乐观的人。对于一个有志于收藏的工薪族来说,这尤其不易,因为这18年来,钱一直是困扰他的最大问题。
宫津大辅为收藏所付出的绝非仅仅是他说的“零用钱”。除了基本的生活费、分期房贷、学费等生活必需的费用外,他几乎把所有钱全用在艺术品收藏上了,还要兼职打工。早期,他一般花一到三个目的工资来买一件作品,不少作品他只能分期付款购买。
不过,如今身为一个手机公司的经理。薪水比18年前已经提高不少,资金不足问题已经不像刚开始收藏时那么严重。现在,时间成为他新的困扰,尤其是几年前出版了叙述自己收藏和经历的《如何买现代艺术》、《用零用钱收藏当代艺术》这两本书后,他就变得越来越忙,参加的艺术活动越来越多,平时朝七晚五上班、周末去博物馆看展览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了。
9月16日下午,宫津大辅在广州“五楼艺术空间”有一个题为《我的收藏,我的生活——瘾行者》的讲座。而此前。他已经在北京就当代艺术收藏问题,与中国当代艺术推手栗宪庭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栗宪庭借此再次呼吁建立当代艺术品的平价市场。
收藏“创意”
作为一位工薪族,宫津大辅收藏艺术品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喜欢”和“买得起”。“对我来说,收藏谁的作品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好不好,喜欢不喜欢。”宫津大辅说,在选择当代艺术品时,他不会考虑艺术家的名声,或这件作品会不会升值。这些因素对内心来说是一种谎言。他会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作品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他看来,收藏就是映照社会和时代的镜子。
从事收藏几年后,宫津大辅开始慢慢转向收藏更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如蔡国强、杨福东等人的作品。“有一些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我是在他们作品还不贵时买的,这让我感觉很有意思!”
观念艺术、录像和新媒体艺术是宫津近年来的收藏重点。宫津认为,观念艺术颠覆了既有观念的思考模式,发掘被忽略的事物,扩大深入了社会议题,“一般人会认为艺术就是绘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我就想找一些不同于绘画的作品,来向大众表达当代艺术在形式表现上其实是可以很自由而活泼的。”
宫津大辅喜欢有创意的东西,他的收藏本身也充满创意。他甚至还收藏“创意”,而不是实体作品。
在宫津大辅目前收藏的300多件当代艺术品中,绘画、雕塑、相片等传统媒介作品占40%。装置艺术作品、录像和新媒体艺术作品各占25%,还有10%只是证书——即有30多件藏品,只买下艺术家创意的重新展示权。
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的装置作品《胶带怪兽》。就是通过一张证书被宫津收藏的。这件装置作品要使用3000卷牛皮纸胶带,高达5米,宫津没有那么大的收藏空间,就提出收藏艺术家的“创意”,需要展览时,他就再买胶带请艺术家现场完成。
甚至他的身体也是一件艺术品的载体:他收藏了一件英国艺术家甘德的文字观念作品。竟委托甘德在他右背上刺青,非常特别地在自己身上呈现了这件作品。
自从十二三年前收藏了大木裕之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以来,宫津大辅也越来越关注录像和新媒体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在他的收藏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去年,他收藏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比重达60%。 “通常收藏家比较倾向收藏在市场上有保值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传统的架上作品。但我收藏是因为喜欢,在我眼中,新媒体艺术和其他艺术没有分别,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和媒介没有关系。”此外,由于新媒体艺术作品少有人买,使得这些作品的价钱也相对便宜,更容易购买到,新媒体艺术便渐渐成为他收藏的主流。
9月16日在5楼艺术空间开幕的“维他命空间:交叉小径的花园”展览中,宫津带来了5件他收藏的作品,其中就有三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包括田中功起的《桶和球》、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的《哈姆雷特问题》,以及中国艺术家曹斐和欧宁的《三元里》,尤其后者在广州的展出,让他感到很高兴。他希望和本地年轻人好好分享这部“新观念和传统拍摄手法完美结合的作品”。
梦想之屋
“每个我喜欢的艺术家都是我的老师,”宫津大辅说。他喜欢收藏当代艺术,尤其是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除了价格相对便宜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可以直接和艺术家交流,与他们一起成长,与当代艺术一同成长。他认为这是当代艺术最大的魅力,也是他积累收藏经验、了解艺术家作品和他们世界的捷径。
因此,宫津大辅并不满足于只拥有艺术家的作品,还喜欢走进艺术家的世界,和艺术家交朋友,甚至一起创作。他的每一件藏品,都带着这些独特记忆的体温,和生命密切地联结在一起。
宫津大辅和艺术家交流的极致,无疑是与众多知名艺术家共同打造的“梦想之屋”。分放在两个仓库里的300多件藏品,不能满足他“与艺术品一起生活”的愿望,只有这个带着浪漫色彩的屋子,真正实现现了他的梦想。
“每一个参与设计创作的艺术家,都深刻影响了我的生活。”宫津大辅说,“梦想之屋”现在还未完成,“1998年我开始构思这座房子时,邀请了很多艺术家一起完成,当时他们都不是特别出名。10多年中,他们的声誉都处于上升状态。也越来越忙,因此我等待他们和我共同完成‘梦想之屋’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如今,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寻访“梦想之屋”,虽然这是宫津唯一的家,但他还是尽量把房子开放给他们参观。
不过当问及“你的梦想是什么?”时,宫津却说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他想了一会儿才说,假如有一天他和太太不在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他最希望自己心爱的藏品有一个好归宿。“我对拥有一个私人博物馆完全没兴趣。我想把300多件藏品都捐给博物馆或美术馆,这样能比我俩更好地展示和分享它们。”
同时,他也很希望自己有能力不断支持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我从艺术中获得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来说,我把支持年轻艺术家作为一种对艺术的回报。”他坚信,哪怕是现在的一笔小钱,对于他们的重要性,都远胜过许久之后的一笔充裕资金。
宫津大辅理想中的收藏家和艺术家的关系,就是收藏家能够感知到那些走在时代前面的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不断寻找他们,支持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一起讨论创作,直至自己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我们不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所谓收藏家,就某个层面来说,其实肩负着为后世传承优良公共财产——艺术作品——的使命。”在《用零用钱收藏当代艺术》一书中,宫津这样写道。
在日本东京郊区的一座小城——市川市,有这么一座房子,它汇聚了众多知名艺术家的心血,被称为“梦想之屋”:房子由法国艺术家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斯特设计,房门上的画出自日本著名插画家奈良美智之手,地板上立着日本“圆点女王”、超级艺术天后草间弥生打造的镜子,浴室里是日本观念艺术家岛袋道浩的手绘墙纸,天花板由日本年轻艺术家金氏彻平打造,吊灯由丹麦著名设计师维奈·潘顿设计……
这座名闻遐迩的“梦想之屋”的主人。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也不是什么名流富商,只是一位无比热爱艺术的工薪族。18年来。他坚持“用零用钱收藏当代艺术”,成为当今国际上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家之一。
从1994年开始,宫津大辅以一个普通公司职员的身份,共计花费3000万日元(约合240万元人民币),收藏了30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其中不乏如今享誉国际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他的经历和故事被人津津乐道,成为证明收藏不是富人专利、工薪族也可以收藏艺术品的绝佳例子,他本人也成为日本和国际各大知名媒体追逐的对象。
“人人都能消费艺术”,在当代艺术的天价时代,这听起来更像一则励志故事、财富指南。然而,宫津大辅的意义绝不止于此,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收藏家,更是一位梦想家——准确地说,一位收藏梦想的专家。“艺术就是我的孩子”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1963年出生的宫津大辅,今年已是知天命之年。有的同龄人都抱孙了,但他还没有孩子。他和太太都很忙,同为上班族的太太常来中国出差,怕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艺术就是我的孩子。”宫津大辅说。
宫津大辅从小就喜欢艺术。高中时,他第一次在美术馆看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感到非常震惊。“呈现明星、撞车、电椅的图像”战胜了日本传统艺术中“美丽的女人、花或者风景”,激发了他对当代艺术的热情。
大学时代,草间弥生的作品使宫津大辅深深着迷,她的作品中那无穷无尽的圆点和条纹,让他产生了置身宇宙的神奇感受。1994年,有了稳定工作的宫津大辅咬牙买下了草间弥生的一幅素描作品,迈出了收藏生涯的第一步。
“刚开始收藏的前三四年,我主要就收藏草间弥生的作品,总共收藏了十一二件。”宫津大辅迄今为止最贵的一件藏品,是草间弥生的一幅早期代表作《无穷网(InfinityNet)》,当时价值65000美元。他白天上班。晚上去酒店兼职当保安,还差点借高利贷。最终是他的妻子、母亲和祖母集体凑钱给他,加上自己所有存款,才买下了这幅价格比他税前年收入还高的作品。
“那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收藏经历。”宫津大辅说。他戴着金丝边眼镜,一丝不苟的中分头发,右半侧靠近额头处已是一片花白。但从他拍照时爆发的阵阵大笑,和接受采访时偶尔蹦出的一两句俏皮的中文看,他一定是个精力旺盛、爽朗乐观的人。对于一个有志于收藏的工薪族来说,这尤其不易,因为这18年来,钱一直是困扰他的最大问题。
宫津大辅为收藏所付出的绝非仅仅是他说的“零用钱”。除了基本的生活费、分期房贷、学费等生活必需的费用外,他几乎把所有钱全用在艺术品收藏上了,还要兼职打工。早期,他一般花一到三个目的工资来买一件作品,不少作品他只能分期付款购买。
不过,如今身为一个手机公司的经理。薪水比18年前已经提高不少,资金不足问题已经不像刚开始收藏时那么严重。现在,时间成为他新的困扰,尤其是几年前出版了叙述自己收藏和经历的《如何买现代艺术》、《用零用钱收藏当代艺术》这两本书后,他就变得越来越忙,参加的艺术活动越来越多,平时朝七晚五上班、周末去博物馆看展览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了。
9月16日下午,宫津大辅在广州“五楼艺术空间”有一个题为《我的收藏,我的生活——瘾行者》的讲座。而此前。他已经在北京就当代艺术收藏问题,与中国当代艺术推手栗宪庭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栗宪庭借此再次呼吁建立当代艺术品的平价市场。
收藏“创意”
作为一位工薪族,宫津大辅收藏艺术品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喜欢”和“买得起”。“对我来说,收藏谁的作品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好不好,喜欢不喜欢。”宫津大辅说,在选择当代艺术品时,他不会考虑艺术家的名声,或这件作品会不会升值。这些因素对内心来说是一种谎言。他会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作品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他看来,收藏就是映照社会和时代的镜子。
从事收藏几年后,宫津大辅开始慢慢转向收藏更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如蔡国强、杨福东等人的作品。“有一些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我是在他们作品还不贵时买的,这让我感觉很有意思!”
观念艺术、录像和新媒体艺术是宫津近年来的收藏重点。宫津认为,观念艺术颠覆了既有观念的思考模式,发掘被忽略的事物,扩大深入了社会议题,“一般人会认为艺术就是绘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我就想找一些不同于绘画的作品,来向大众表达当代艺术在形式表现上其实是可以很自由而活泼的。”
宫津大辅喜欢有创意的东西,他的收藏本身也充满创意。他甚至还收藏“创意”,而不是实体作品。
在宫津大辅目前收藏的300多件当代艺术品中,绘画、雕塑、相片等传统媒介作品占40%。装置艺术作品、录像和新媒体艺术作品各占25%,还有10%只是证书——即有30多件藏品,只买下艺术家创意的重新展示权。
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的装置作品《胶带怪兽》。就是通过一张证书被宫津收藏的。这件装置作品要使用3000卷牛皮纸胶带,高达5米,宫津没有那么大的收藏空间,就提出收藏艺术家的“创意”,需要展览时,他就再买胶带请艺术家现场完成。
甚至他的身体也是一件艺术品的载体:他收藏了一件英国艺术家甘德的文字观念作品。竟委托甘德在他右背上刺青,非常特别地在自己身上呈现了这件作品。
自从十二三年前收藏了大木裕之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以来,宫津大辅也越来越关注录像和新媒体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在他的收藏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去年,他收藏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比重达60%。 “通常收藏家比较倾向收藏在市场上有保值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传统的架上作品。但我收藏是因为喜欢,在我眼中,新媒体艺术和其他艺术没有分别,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和媒介没有关系。”此外,由于新媒体艺术作品少有人买,使得这些作品的价钱也相对便宜,更容易购买到,新媒体艺术便渐渐成为他收藏的主流。
9月16日在5楼艺术空间开幕的“维他命空间:交叉小径的花园”展览中,宫津带来了5件他收藏的作品,其中就有三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包括田中功起的《桶和球》、新加坡艺术家黄汉明的《哈姆雷特问题》,以及中国艺术家曹斐和欧宁的《三元里》,尤其后者在广州的展出,让他感到很高兴。他希望和本地年轻人好好分享这部“新观念和传统拍摄手法完美结合的作品”。
梦想之屋
“每个我喜欢的艺术家都是我的老师,”宫津大辅说。他喜欢收藏当代艺术,尤其是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除了价格相对便宜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可以直接和艺术家交流,与他们一起成长,与当代艺术一同成长。他认为这是当代艺术最大的魅力,也是他积累收藏经验、了解艺术家作品和他们世界的捷径。
因此,宫津大辅并不满足于只拥有艺术家的作品,还喜欢走进艺术家的世界,和艺术家交朋友,甚至一起创作。他的每一件藏品,都带着这些独特记忆的体温,和生命密切地联结在一起。
宫津大辅和艺术家交流的极致,无疑是与众多知名艺术家共同打造的“梦想之屋”。分放在两个仓库里的300多件藏品,不能满足他“与艺术品一起生活”的愿望,只有这个带着浪漫色彩的屋子,真正实现现了他的梦想。
“每一个参与设计创作的艺术家,都深刻影响了我的生活。”宫津大辅说,“梦想之屋”现在还未完成,“1998年我开始构思这座房子时,邀请了很多艺术家一起完成,当时他们都不是特别出名。10多年中,他们的声誉都处于上升状态。也越来越忙,因此我等待他们和我共同完成‘梦想之屋’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如今,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寻访“梦想之屋”,虽然这是宫津唯一的家,但他还是尽量把房子开放给他们参观。
不过当问及“你的梦想是什么?”时,宫津却说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他想了一会儿才说,假如有一天他和太太不在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他最希望自己心爱的藏品有一个好归宿。“我对拥有一个私人博物馆完全没兴趣。我想把300多件藏品都捐给博物馆或美术馆,这样能比我俩更好地展示和分享它们。”
同时,他也很希望自己有能力不断支持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我从艺术中获得很多东西。从某种意义来说,我把支持年轻艺术家作为一种对艺术的回报。”他坚信,哪怕是现在的一笔小钱,对于他们的重要性,都远胜过许久之后的一笔充裕资金。
宫津大辅理想中的收藏家和艺术家的关系,就是收藏家能够感知到那些走在时代前面的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不断寻找他们,支持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一起讨论创作,直至自己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我们不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所谓收藏家,就某个层面来说,其实肩负着为后世传承优良公共财产——艺术作品——的使命。”在《用零用钱收藏当代艺术》一书中,宫津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