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hei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性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人的感觉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歌唱教学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歌唱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弥补教师在歌唱教学中的不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利用现代媒体制作的课件,能够创设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而有趣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雨花石》一课时,为了更好的對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我让学时聆听观看我县芦山油菜花节主题歌视频《一吻千年》进入教室,在导入新课前我播放了童声合唱《十月是你的生日》的PPT课件,让学生视听结合,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为歌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埋下伏笔。在导入新课时,我在雨花石的伴奏音乐背景中播放南京市雨花台的PPT课件,同时教师深情的讲述图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远大于静态刺激,而且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小学的音乐歌唱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运用,可以使静止的歌谱恢复其鲜活的面目,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采用课件动态图象演示,不仅能把歌曲的重点标示出来,更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让学生更好的去体验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王二小的事迹陌生,无法理解歌曲表达的感情。我在课堂上播放了《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又利用PPT配乐讲述了王二小的故事,使学生充分领悟到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欣赏我校合唱团参加市级合唱比赛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视频,更近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歌曲范唱,体验情感
  教师的范唱及讲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唱录音及视频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如节奏的快慢、乐曲的特点(声音是欢快、是舒缓、是柔美、是诙谐……),歌唱的表现力等。所以范唱对学生的演唱起到直接指导作用,因为音乐是表演艺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演唱者所带来的情绪情感以及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也有利于学生捕捉音乐形象。在学唱《春天在哪里》时,我让学生欣赏了中央少儿合唱团的演出视频及歌曲的MTV视频,在聆听、观赏的基础上模仿、体验、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合唱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轻声、有力、高位置”的发音方法进行歌唱,成人的示范学生不易模仿或不感兴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少儿合唱歌曲视频及少儿合唱教学视频,学生通过不断的模仿,加以教师循序渐进的训练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四、演唱体验,渗透美育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像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音乐教学改革的目标。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和意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例如,在教学《雨花石》的拓展延伸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芦山“4.20”地震前,芦山县委政府准备把我们芦山打造成“山水芦山、文化芦山、旅游芦山”,可是,无情的“4.20”地震把我们芦山变成了一片站立中的废墟,给芦山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PPT演示)“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解放军叔叔、白衣天使、志愿者等等无名英雄的帮助下,我们芦山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经过三年艰苦卓越的灾后重建工作,如今的芦山已经变得非常美丽。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公路、桥梁、学校……焕然一新,(PPT演示)就在地震后不久,我们的本土音乐人士就创作了一首歌曲《芦山将会更美丽》 ,表达了我们灾区人民不怕困难,和全国人民一道,正如歌中唱的一樣“心中拥有中国梦,芦山将会更美丽”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演响这首感人的《芦山将会更美丽》MTV ,学生深情的演唱身边的歌曲,情感更容易得到升华。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音乐课程教育和改革的需要,它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更新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分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ABC)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ABC)  3、通过学习,培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ABC)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教具电子媒体  课件、字卡、词
期刊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得到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们的共识,可是,从一些课堂教学状况看来,在课堂直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由于忽略,使直观教学的功效发生变异。下面是我在运用直观教学当中总结出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诵读国学经典陶冶孩子情操。  关键词:诵读、国学经典、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传承文化  一、背景介绍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不仅是中华文化悠久的明证,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是文明传承的好措施。国学里一些文化精髓,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诚信、自强、勤、孝悌
期刊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知识目标:  (1)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
期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新课标的深化改革,对小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将信息技术引进到小学教育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
期刊
一、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启蒙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型的开始,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武术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武术的攻防含义,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武德教育应从“抱拳礼”开始。上下课要有礼;表演前后要有礼;互相学习要有礼;师生之间要有礼。使学生真正做到“以礼始,以礼终”,规范其行为方式。  二、学情
期刊
当今,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教师的教育教学面临挑战。怎样组织当今的政治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从自己的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理念指挥新课堂  常言:观念决定行动。传统的教学是重“教”轻“学”,“粉笔+书本+一张嘴+时间、汗水=成绩”塑造的仅是“知识容器”。而在新课改的当下,人们关注的是“以学论教,以教带学,以教助学”;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勤快”,让学生以活
期刊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关注词汇、句型等知识点,忽略了語言能力和品格建立,如语言思维、学习策略、阅读技能及文化渗透等。  2.有效阅读方法的缺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主要是采用领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新的单词,阅读任务方法比较浅显,单一没有系统化。单关注结果,忽略过程,不利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技能,或
期刊
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说到葵林、葵树、葵扇、葵的历史、葵的文化,新会要算世上一绝了,不愧“葵乡”“葵城”的称誉。新会籍著名女作家张抗抗首次回乡后,写了《新会印象》:“南国并非新会有葵,然而新会的葵却是南国的骄傲:密集、粗壮、见缝插针、随遇而安,似乎到处都能生长,雄心勃勃地占领了全县几乎所有水边田梗。”新会葵艺历史久远,新会葵艺所以闻名世界,是由于它有着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几种代表烃之后,来系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有机物与生活密不可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掌握学习有机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