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会与历史—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解释和说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而针对这一总问题,本文的解释和说明将从生产方式的自然意蕴、社会意蕴与历史意蕴三个方面加以展开。“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学说中的关键问题,历来受到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重视并由此得到来自不同视角的解读,但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真实意涵却也在不同立场的解释中被或多或少地遮蔽着。论文的导论部分处理这些既有的研究并由此引出我们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二国际的学者多试图将生产方式作实证化解读,但这种解读无法回应来自柯尔施的批判,即如果生产方式的变革被还原为历史发展的实证化公式,那么革命的主体性必将消失于这样的教条和公式中,最终使马克思的学说变成非批判和非革命的实证科学。面对以上困境,阿尔都塞试图通过复杂可变的关系结构来呈现客观事实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最终认为生产中的关系,或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才是真正的事实本身。但这种观点仍然无法解释消解掉主体性的生产关系结构何以不断塑造新的关系。为了走出前述研究的困境,本文认为澄清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关键在于,立足于马克思确立的研究一切理论问题的现实基础来展开进一步研究。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因而这里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研究也将立足于“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亦即马克思随后表述的“人的生活的生产过程”这一现实基础展开。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进一步认为,生产方式不能被归结为抽象的经济事实,而必须被看作对活生生的个人生产自身生活的现实描述。一方面,现实的生产方式限定了现实个人生产自身生活的确定前提,这表现了生产方式的感性确定性、客观实在性一面,而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正是表征了现实生产过程由于遵循既往的生产方式的本能而对自身生产的限定性。但是这种限定性是辩证的,即限定本身并不要求生产过程的完全静止,而其现实目的是为了促成进一步的生产过程;因而在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限定性和确定性不能脱离活生生的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即是说生产方式的现实意蕴还要在一个动态的生产过程中得到澄清。在马克思看来,生活生产表现为对象性活动,而在人的生产活动、对象性活动过程中,生产自身生活的个体通过自身“社会的器官”,即意识活动将普遍的对象性关系、社会关系关联到生产个体自身的生产活动中,从而实现自身生产的全面性。这里,“社会”表征着现实个人生产的普遍性与全面性。上述生产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并非截然相悖的抽象属性,而是共同说明了生产过程本身辩证的生命意蕴与现实意蕴,而这种限定自身又超越自身的现实生产过程最终全部呈现于人的现实历史。因而真正的现实历史不能仅仅被看作抽象事实的集合,而应被看作凝聚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现实的生产方式。而澄清作为生产方式的现实历史并说明其中内蕴着的人的全面、普遍的生产力和生命力才是履行马克思为哲学提出的“为历史服务”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正是基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之中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的正文部分将分三个部分,依次从自然、社会和历史这三个方面阐明生产方式的真实意涵。第一部分说明生产方式的自然意蕴,即生产方式的感性确定性一面。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一切理论与概念都必须以“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为最终的解释原则,因而对自然的真实意涵的说明也应立足于感性的生产活动,而非只是将其看作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自然物。这意味着自然同样处于不断生产自身、丰富自身的辩证过程中;更进一步,马克思认为自然通过“对象性活动”生产自身。这就是说,自然根本不同于思想虚构出来的抽象客体,而其非抽象的现实基础就在于,自然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现实地关联着“自己在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从而才能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而存在着;但是对于人来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这即是说,自然既关系着作为自然的人,又不同于人的自然。作为“自然存在物”,人同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样都是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因而有着自然的生命力,但这也同样使人慑服于自身的自然本能,仅仅遵从于既定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作为“人的自然存在物”,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生命活动,因而人有超越本能性的片面生产并实现全面地生产自身社会历史的可能。总之,自然既说明了现实的个人生产自身生活的生产方式的活生生的生命力,同时也表征着这种生命力最初只作为片面的本能故而限制着自身的进一步生产。而对于人的生产来说,这种片面性是需要被超越的,从而人才能实现全面的生产和生产的社会性。第二部分则进一步说明生产方式的社会意蕴。社会不等同于抽象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其现实的意义同样展现于生产生活中。一方面,人由于意识到自身的生命活动而跳出本能性的片面生产,因而人的生产活动并不只是与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样地遵循着既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自觉地领会内在于生产活动之中的生命意蕴,马克思将这种通过意识领会生命意蕴的途径称作人的“社会的器官”;而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将领会生命意蕴的个人称作“社会存在物”,但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社会及其表征着的生命意蕴并非人的生产活动之外的抽象物,它只是人自身全面的生命力的显现。总之,社会既可以被看作人实现普遍性的途径,也意味着这种普遍的实现,只是社会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简单聚合,而是意味着内在于个人生产活动、交往活动之中的普遍的生命意蕴的实现。基于上述解释,就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社会来说:作为“社会的器官”,社会表现为具体的社会规范或社会组织,只是这种社会的具体形式并不为特殊的权力和利益服务,而是作为人在生产活动中彰显自身生命力的途径;而作为“社会存在物”,社会则表征着全面普遍的生命交往活动的实现。因而对某种社会形态的现实实质,即其现实的生产方式的研究,既需要以相对抽象的方式说明一个社会的局部特质,同样还需要借助于一种“融贯”的思维原则来说明每个局部普遍的生命意蕴,或用马克思的话说,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研究始终贯穿着“融贯”的思维原则,这使得他的研究得以兼顾对局部事实的抽象析分,以及对内蕴于局部环节中的普遍生命意蕴的具体阐明。也正因为这种研究方式,马克思没有囿于资产阶级社会理论的抽象概念之中,而说澄清了这些抽象概念并不是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命力,而是立足于资本的力量,从而得以真正说明资产阶级社会理论的抽象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的“非社会性”。第三部分说明生产方式的历史意蕴。马克思认为哲学应当“为历史服务”,因为历史确立了“此岸世界的真理”。根据现代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可以被还原为偶然的事件,而事件只以个人的主观选择为最终依据,这样历史便只是偶然意见的集合,从而失去了普遍真理的意义。马克思的历史观则与此不同,根据他一贯的观点,对现实历史的抽象拆解会使之失去生命力,这样,历史便不再是对活生生的生产活动的表述,而只是表现为思维创造出的僵死概念。所以对历史的现实解读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生产活动,由此马克思认为,在当下活生生的生产活动中,历史凝结了以往的一切生产活动的结果,并作为当下生产活动的“生产方式”,既限定了当下生产的前提,同时也为当下生产提供了普遍的意义。首先,历史作为凝聚在当下个人生产生活的生产方式,其最初的表现是确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并非僵死的事实,因而只有当其作为在生产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关系时才有现实意义;其次,以动物代表的片面生产只是重复地生产既成生产关系,但人的生产是在意识到自身生命活动的基础上的全面生产。只是这种生产通过意识实现,而意识有被抽象化的危险,这样原本用以获取生命本身的普遍意蕴的意识活动就被贬低为只是将特殊个人的特殊利益普遍化的工具;最后,对于人来说,具有真理意义的人的普遍性、全面性不应只是普遍化了的物质利益,而应当是生命本身的普遍真理,而这一普遍真理在现实个人的有着感性确定性的生命生产活动的历史中不断地被确证,不过为生产活动确立普遍真理的历史并不外在于人,因为历史只是作为生产活动的生产方式才有现实意义。总之,生产方式的自然意蕴表现其限定性一面,社会意蕴表现其普遍性一面,而历史意蕴则承接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问题,说明历史作为现实的生产方式确立了兼容感性限定性与普遍性的现实真理。
其他文献
在啤酒企业销售部门的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如下问题:绩效管理的评价指标不合理、权重设计不够科学、绩效管理不能真正反映团队、业务员的价值,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正>近30年来,生涯发展理论研究有了新突破,"生涯适应力"的概念被提出,它是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带来便利也带来信息失控的风险,从而必然产生对被遗忘权的需求,刑事领域也同样存在被遗忘权的适用空间。然而刑事领域的被遗忘权可能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开
近年来,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出现了很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商业地产行业的持续和长远发展。虽然政府对商业地产行业实施了宏观调控,但是还是不能彻底地改变房地产
2013年我国金融市场频频受到"钱荒"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屡创新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陡升。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式钱荒"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讨了钱荒的成因,结合我国
本文对三七中总皂苷的测定方法及总皂苷提取工艺的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设计法安排试验进行优选,以总皂苷的含量为指标进行评价,最终来确定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度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是对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次非典危机也暴露出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小学中高年级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数学计算作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