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假流量,锻造好品质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影视行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经典作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量影视从业者也从中受益。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收视率数据中的“水分”问题。
  一段时间里,一些播出机构甚至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诱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数据造假,花招迭出,渐成顽疾之一。有的电影院,凌晨竟是票房最高时段;某网剧点击量高达几百亿,远超全球人口总数;几部同时段播放的电视剧,共同标榜自己“收视率”第一。
  类似造假顽疾久治不愈,在于整个造假的链条中,都有人获益:明星可以凭此提升个人商业价值;播出制作方能够以此吸引广告商;投资公司可以借此吹大资本泡沫。而这种造假行为,对整个文化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使作品优劣失去公允的标准与评判,制作方无法沉潜创作,反而急功近利高价争抢“流量明星”,挤压制作成本,伤害艺术品质,使“劣币驱逐良币”,破坏文艺创作的健康生态。
  事实上,影视数据造假阻碍行业发展已是共识,打假成为共同呼声。业内众多人士都曾公开发声抵制,有的还在全国两会形成相关提案;有的视频网站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告别“唯流量论”。国家在制度措施和法律层面亮剑。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廣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该系统可以反映影视节目各个时段的收视情况,被看作未来的“官方收视率”。让收视数据成为公共数据,此举被视为根治影视数据造假的重要一步。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剑指“偷票房”。2018年8月,国内首起因在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在上海宣判,被告“刷量”公司等被判赔偿50万元并公开道歉。打击电视剧收视率造假正形成合力,产生刚性约束效果。
  成熟的市场,不但有高水准的创作者,也有高素质的观众。近一段时间,“流量脱水”“流量退潮”成为影视行业的热门词语,所谓“流量明星+大IP”的爆款公式已非百试百灵。很多观众不再单纯为明星、内容甚至话题买单,他们更加看重作品的品质。《大江大河》《红海行动》等影视作品叫座又叫好,也启示我们,影视作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才能为观众所喜爱。
  “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人深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才是影视创作的不二法则。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9日 05 版)
   ·点评·
  本文观点突出,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明白晓畅。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中国影视行业发展中出现了收视率数据的“水分”问题。
  第二段,点明现在收视率的现状以及造假的各种表现。第三段承接第二段,简洁地点明出现“水分”问题的原因。第四段针对“水分”问题,国家出台相应的措施以约束收视率造假的行为,进一步根治影视剧收视率造假问题。第五段针对收视率造假的现象,除了国家的亮剑,还需要高素质的观众来共同努力。这一段承接第四段,讲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收束全文,呼吁大家拒绝假流量,锻造好品质。
  全文围绕影视剧收视率数据的“水分”问题,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而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以习总书记的话收束全文,呼吁大家坚持影视创作的不二法则,拒绝造假,锻造好品质。全文一气呵成,值得借鉴。(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  许慧翠)
其他文献
以产品多样化和国别多元化为基础,借鉴双重差分模型思路,本文对中国和沿线国家521915个二元边际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口增长效应,得出以下结论:一是
摘要:血管重构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是高血压的主要病理特征,存在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整个过程,是研究高血压发病机制的首选指标。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对中医药改善血管重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高血压血管重构的治疗及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管重构;高血压;中医药;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9.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0)04-0137-04    DO
综述了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意义、时间、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以期为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包装设计的过程就是按照自然美的规律能动地进行创造,人们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大量的灵感并创作出各式各样的包装。只有体现自然情境的包装艺术,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的"本原精神
作为一种在电力系统得以广泛应用,但原理简单的装置,在设计时,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往往被忽视现场实际因素的影响,致使备自投装置无法正常运作。本文试图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立足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