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贤妻良母形象集中起来,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中考察,按照历史的、美学的标准将贤妻良母分为居家型、社会型、革命型和"长媳类"四种类型,并探讨贤妻良母类型与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联系。第一章在总结归纳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界定了贤妻良母的内涵,贤妻良母是指将"良母"、"贤妻"、"孝媳"三重身份结合起来的人,其生成是母神文化、儒家说教、时代潮流和作家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章将贤妻良母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框架下,梳理了不同时期贤妻良母的人物表现和时代内涵,并以此为依托,理清了女性在不同时期文学中的定位。第三章从建构与解构的视角出发,依照历史的、美学的标准将小说中的贤妻良母分为了居家型、社会型、革命型和"长媳"类四个类型:居家型贤妻良母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主要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贤妻"与"良母"的结合,是贤妻良母的主要类型,贯穿于中国现当代小说史;社会型贤妻良母活动范围由家庭延伸到社会,兼顾家庭与社会,性格特征表现为"妻性"与"母性"的社会化延伸,是贤妻良母的现代形态,体现小说的现代化历程;革命型贤妻良母在本质上是社会型贤妻良母在一定时期的特殊形态,性格特征表现为"妻性"与"母性"的革命化改造,主流意识形态特征明显;"长媳"承担更多的家庭重任,善于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性格特征表现"妻性"与"母性"的家族扩展。第四章将视角投向了台湾和香港,扫描了在相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表现下台港两地小说中的贤妻良母形象,进而考察了她们与大陆贤妻良母的关系。第五章主要讨论了贤妻良母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结语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对贤妻良母的影视表现进行了概括,并预测了贤妻良母研究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