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是我国高发的疾病之一,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更是世界范围内的医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脑卒中患者对其预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便包括卒中后的上肢运动控制的康复。目的:探究节奏听觉刺激这一技术,是否能够改进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控制能力。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募30名脑卒中后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其中试验组为节奏听觉刺激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每天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每天接受为期30分钟的节奏听觉刺激治疗;对照组每天额外接受30分钟常规治疗,其中包括15分钟物理治疗,15分钟作业治疗。两组干预均为每周5天,共4周。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Wolf运动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和表面肌电评估。结果: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在干预前后,两组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但在干预后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改良Barthel指数和Wolf上肢运动功能量表在干预后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组内在干预前后也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表面肌电结果中,在肘伸阶段,试验组在干预前后的共同收缩时间比(co-time)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而对照组的共同收缩时间在干预前后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930);组间比较在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P=0.94),而在干预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肘屈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共同收缩时间比在干预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试验组组内在干预前后的共同收缩时间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583)。协同收缩率无论在干预后的组间比较还是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为期20天的节奏听觉刺激使表面肌电中的时间指标、任务导向型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了提升,且优于常规治疗延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