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野生状态下的肾叶打碗花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体系进行了研究;观察了其营养器官内部结构,并以实生苗为试材,设置了混合盐碱梯度,通过对其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了肾叶打碗花的耐盐特性,以期研究肾叶打碗花的耐盐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1.引种适应性较强,长势良好。肾叶打碗花各营养器官为适应盐碱、干旱的环境,形成部分特殊的内部结构:叶肉中栅栏组织发达,叶表皮细胞内有泌盐结构-盐腺分布;茎表皮细胞与皮层细胞之间分布着厚角组织,茎的皮层及髓部有大量的薄壁细胞等。
2.肾叶打碗花种子千粒重为37.967g。浓硫酸酸蚀种子以80分钟为最佳。蒴果形状近圆形、卵形、椭圆形,表皮光滑,呈浅棕色;萼片2,花瓣状,是蒴果长的近1/2。种子成熟时种皮呈黑色、棕色及棕黄色,平均直径为4.167mm。肾叶打碗花植株全年的生长变化规律基本上呈“S”形曲线。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速生期,平均每天生长量约为0.8cm,10月中旬以后基本停止生长。单株年生长量可达到66.3cm。肾叶打碗花于夏季素沙中扦插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4%;夏季分株成活率可达100%。
3.肾叶打碗花的成活率、相对生长率、相对含水量均随着盐度及碱性盐比例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在0-150mmol/L盐浓度范围内,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当盐浓度达到200mmol/L以上及PH值超过9.85以上时,肾叶打碗花苗成活率很低,各项生长指标下降明显。对于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及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也随盐碱度的增加而增加。三者均可作为衡量植物耐盐程度的量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