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时刻改变着地球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就是这种活动最直观的体现,其直接结果是地表覆被的改变。这种改变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威胁生态安全。认识和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机理和评价方法,了解城市生态安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借助RS和GIS技术利用TM和ETM+卫星遥感数据经目视解译获得合肥市2002、2006、2008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在此基础上对2002-2008年合肥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主要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和2002-2008年合肥市的社会经济指标,建立了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2002-2008年合肥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了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的原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2002-2008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的有林地和建设用地。其中建设用地增加量最大,6年间共增加了6006.05 hm~2。面积减少的有耕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较大的是耕地和水域,6年间分别减少了4564.02 hm~2和1072.84 hm~2。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生态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2002年的59317.16万元降为2006年的57313.70万元,再到2008年的52395.19万元,6年下降了11.67%。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2年的0.3530降为2006年的0.3381,再到2008年的0.3254。土地利用变化破坏了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导致生态安全水平下降。本研究采用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研究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2年合肥市的生态安全等级为临界安全水平,2006年和2008年都为极不安全水平,且2006年安全状况稍微好于2008年的安全状况。2002-2008年合肥市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衰退趋势。研究区生态安全变化主要是由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变化引起的,其中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非农业人口、经济、交通、政策法规这些因素是合肥市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因素。促进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好转的措施:要重点保护高生态位用地,实施湿地重点保护,提高绿化率;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村镇、工矿用地扩张;合理规划城镇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杜绝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