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时刻改变着地球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就是这种活动最直观的体现,其直接结果是地表覆被的改变。这种改变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威胁生态安全。认识和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机理和评价方法,了解城市生态安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借助RS和GIS技术利用TM和ETM+卫星遥感数据经目视解译获得合肥市2002、2006、2008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在此基础上对2002-2008年合肥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主要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和2002-2008年合肥市的社会经济指标,建立了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2002-2008年合肥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了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的原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2002-2008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的有林地和建设用地。其中建设用地增加量最大,6年间共增加了6006.05 hm~2。面积减少的有耕地、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较大的是耕地和水域,6年间分别减少了4564.02 hm~2和1072.84 hm~2。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生态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2002年的59317.16万元降为2006年的57313.70万元,再到2008年的52395.19万元,6年下降了11.67%。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2年的0.3530降为2006年的0.3381,再到2008年的0.3254。土地利用变化破坏了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导致生态安全水平下降。本研究采用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研究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2年合肥市的生态安全等级为临界安全水平,2006年和2008年都为极不安全水平,且2006年安全状况稍微好于2008年的安全状况。2002-2008年合肥市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衰退趋势。研究区生态安全变化主要是由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变化引起的,其中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非农业人口、经济、交通、政策法规这些因素是合肥市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因素。促进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好转的措施:要重点保护高生态位用地,实施湿地重点保护,提高绿化率;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村镇、工矿用地扩张;合理规划城镇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杜绝盲目扩张。
其他文献
我国的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建设,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在开发区的各项因素中,人才至关重要,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办事效率是关键,其
在鲁北平原,孙子故里,保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民魏氏庄园。魏氏庄园在220国道以南,黄河以北,是清朝末年惠民县官僚、商人、地主——魏氏家族豪宅。魏氏家族第十世魏肇
<正>鳃裂畸形是胚胎时期鳃裂发育异常导致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与鳃沟闭合不全及闭膜破裂、颈窦存留或未闭、胸腺咽管残留等因素相关,根据其胚胎发育来源不同,分为第一、二、三
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指明前进方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和解
辞书评论的原则应是“是其所是 ,非其所非”、“不溢美 ,不饰过” ,辞书评论的方法主要为知人论世、比较异同、揭示与众不同之特色 ,辞书评论的主旨在于总结经验 ,探索规律。
本文基于双元结构财政理论阐述了地方财政压力与“政资不分”的关系,并基于我国1998—2007年新成立的国有工业企业数据,通过考察地方财政压力对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探讨
一、戒毒人员意外伤害调查分析本次调查样本为浙江省某戒毒场所2013年全年受到意外伤害的329名戒毒人员。现就意外伤害事件中的戒毒人员基本情况、伤害类型、时间、地点、原
聚乙烯因其优良的介电和耐热性能而成为了典型的电力电缆固体绝艳材料。电树枝是引起电缆绝缘损伤并导致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聚乙烯电缆中的电树枝生长会导致材料绝缘
<正>广东海事"三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基本思路:广东海事推进"三化"建设,依据是"摊子大、战线长、任务重、欠账多、不平衡"的基本局情和"大而不强"的现状,我们想问题
<正>凯歌辞旧岁,骏马迎新春。2013年,茂名海事局辖区安全形势稳中趋好,水上交通事故为零;主动服务能力有效增强,充分发挥海事专业优势,服务广东茂名滨海新区建设;安全监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