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债务的风险测度与解决路径——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888888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30年之后出现减速现象,实体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高位维持,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地方债务风险问题不断积聚,引起了各方的关注。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国发[2014]43号文件明确表示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不兜底。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办函[2016]88号文,2017年4月六部委下发财预[2017]50号文,2017年5月财政部下发财预[2017]87号文,这些文件表明中央在不断规范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并且严格控制地方债发债规模。但是在地方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地方债务还有蔓延之势,加之过去的地方债数额巨大、成因复杂、牵涉众多且短时间难以解决,地方债成为困扰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梳理了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测度,深入解析了2013年之后地方债务风险的结构演变,评估了地方债务的违约风险,并试图提出防范风险的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化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债务标准,分别从全国整体和分省市测算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负债率和债务率并依据标准值对其进行评估。全国视角来看,我国地方债务的负债率和债务率水平均处于安全区域。但是分省市而言,债务率情况来看,云南、贵州、安徽三省超过100%的红线,陕西、湖南、福建、辽宁超过90%,宁夏超过80.5%的当年全国水平,其余各省均处于安全区域。负债率情况来看,贵州和青海超过45.658%的标准线,云南超过40%的当年全国水平,其余各省均处于安全区域。通过对隐性债务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近年来隐性债务增长迅速,风险较高。同时KMV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随着可偿债财力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的提高,地方债务违约的概率显著降低。且在当前的债务期限结构下,5年期债券到期时,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压力明显较大,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较高。从结果来看,在可偿债财力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5%的情况下,2020年地方债务的违约概率为0,2022年地方债务的违约概率为100%。在可偿债财力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5%的情况下,2020年地方债务的违约概率为0,2022年地方债务的违约概率为73.16%。在可偿债财力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5%的情况下,2020年和2022年地方债务的违约概率均为0。
  最后,本文提出了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与防控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地方税制,构建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财力;二是建立防范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发债规模,抑制发债动机;三是改进地方债务置换,加强地方债务限额管理;四是规范发展PPP融资,严格规范政府购买服务。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首先,本文基于中国化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债务标准,从全国性的债务风险、各省级债务风险、隐性债务风险的角度对我国地方债务的经验事实做了详细的阐释。本文认为我国显性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须防范局部风险;隐性债务规模巨大,风险较高。其次,本文阐明了财政部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券数据与金融市场中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KMV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的总体违约风险进行评价。本文的评估包含了绝大部分的显性债务和部分隐性债务。
其他文献
财政分权是一个世界性趋势,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是高度分权且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公共教育支出增长势头的明显不足,由此开始了财政分权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共教育支出的学术探讨。在我国特色的财政分权背景下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对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80年代教育财政体制的分权化改革,分权化的教育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获得教育支出自主权,容易造成教育支出结构
学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总量激增、结构多元化的特点,而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却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要想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均衡,养老服务供给应依照老年群体的需求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多样化服务产品。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定位,针对不同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履行相应职能,才能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总量,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本文以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职
学位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相继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刺激经济以帮助国家走出低谷期。但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大量资金的配合,而财政收入却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因此,政府为了解决庞大的资金需求和财政缺口问题,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大量举借债务。债务规模的急剧上升引起人民的广泛关注。目前来说,我国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债务
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理论的灵魂,传统的金融研究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行为人完全理性为假设,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以资本市场为媒介,发展了一系列经典定价模型,但各种金融异象如一月效应、周一效应、股权溢价之谜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注意到,传统金融理论的假设过于理想化、客观化,而普通投资者作为行为主体,其投资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情绪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而行为金融学却能很好地解释这些问题。国内外的学
学位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过去的20年左右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房地产行业也被官方定位为“支柱型产业”。近年以来,国内的房价经历了持续大幅的上涨,这种现象在部分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并由此引发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的争论。并且,当前中国主要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分化情况较为明显,不同城市的房价上涨在呈现出显著差异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联。本文基于上述背景,仅仅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第一,中国
上市公司通过信息披露与市场进行沟通,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由于披露多以文本形式展开,而文字本身的复杂度为管理者提供了极具弹性的信息表达,使得本就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又陷入理解困难的窘境,如何低成本的从有限公共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投资风险成为资本市场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文章以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利用NL
学位
我国A股市场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性,不论是监管层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在研究我国股票市场较大波动性的产生原因及对策;较早时期的研究认为是我国投资者结构散户化,而散户行为短视化,因而建议引入机构投资者,加大机构投资者在我国投资者构成中的比重;随着2004年前后机构投资者的超常规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对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及结果进行检视,以判断超常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它与国家健康稳定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生产出的农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而城市的工业和科技的进步又反哺农村,城市与农村相生相息、二者缺一不可。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6亿多的农业人口,农村的稳定健康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健康稳定。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金融都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经济建设的根本源泉和必要手段,在一个国家
学位
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有学者以行为金融为基础研究了股价涨跌停限制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股价即将接近涨停价格或跌停价格时,投资者往往倾向于提前交易,这种非理性交易行为导致了股价向限制价格加速靠近、股价运动至限制价格的概率增大的现象。学术界将这种现象称为“磁吸效应”或“磁石效应”。  既然磁吸效应产生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此时机构投资者比
学位
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中国农村居民的老龄化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以及土地保障功能和传统文化丧失等原因,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已经受到严峻冲击,其功能也逐渐趋于弱化,再加上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除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还不太成熟,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农村居民所
学位